您的位置:首页 > 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我们一丝不挂

2018-03-23 14:30 351 查看
新年第一周,大众关于数据隐私的焦虑达到了小高潮。阿里、腾讯、百度和今日头条相继因为用户数据安全被送上头条。《黑镜》所描绘的“被科技寡头垄断的绝望世界”,似乎正在现实生活中投下影子。 


秘密无处隐藏

最先挑拨敏感神经的是微信。新年第一天,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某个论坛上说:“马化腾肯定天天在看我们的微信”。此言一出,9亿多微信用户惊出一身冷汗。尽管腾讯回应“没有权限、也没有理由去‘看你的微信’”,但别忘了,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Citizen Lab)曾多次发表报告称,微信可以自动审查包含某些词的内容,包括图片在内。支付宝年度账单紧随其后。这个被朋友圈刷屏的营销活动被律师质疑默认勾选、套取用户数据。之后上头条的是今日头条。网友“互联网路人”称,自己摘草莓后,今日头条客户端就推荐了相关资讯,此前他既未在今日头条搜索草莓相关词汇,也没有点击相关文章。他怀疑今日头条利用麦克风权限窃听了自己的谈话内容。百度的麻烦是,被江苏省消保委以涉嫌违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提起诉讼,后者指控百度旗下APP涉嫌“监听电话、定位”。尽管百度强调“不会、也没有能力监听电话”,但《新京报》报道称,只要用户给予相关权限,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监听等操作的。更早一点,360旗下水滴直播平台上出现不少餐厅、网吧、服装店等公共空间的监控画面,观众用弹幕肆意点评就餐者的吃相、和同伴的关系,而被直播的人们毫不知情。据《纽约时报》报道,Google Play商店的两百多个游戏都会适配一种软件,用来监听用户家中的电视观看习惯。这些数据会被提供给广告商,从而向用户推送更加精准的广告。互联网用户数据的使用、管理与保护等议题以这样的方式再次进入公共视野。“你可以默认自己的信息已经被泄露。包括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邮箱等关键信息,都可以默认已经在攻击者的数据库中。”李铁军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


数据为何、如何被获取和争夺

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学习养料,是未来的石油。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去年6月的一次演讲中,甚至将以数据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竞争上升至“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高度;苹果CEO库克说,iPhone的未来就在人工智能。根据金融公司高盛近期发布的AI报告,中国每年产生的数字信息约占全球的13%。到2020年,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产生的数字信息会占到20%至25%。根据公开资料,腾讯的数据存储中心存储总量大于1.5万个全球最大图书馆的总量。这些运营数据已经积累了18年,且以每天500TB的数据量上升。这些数据在以精准营销和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变现;在更大的时间维度来看,它们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对用户来说,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互联网公司的触手,你的起床时间、通勤轨迹、搜索记录、消费喜好、常去的餐馆、闲逛路线、收货地址都被成千上万只复眼观察、记录、分析。这些信息被追踪、拆分、交易、共享,你只能眼睁睁看着个人隐私越来越稀薄,却无能为力。这些数据都是在你默许的情况下,被正大光明地获取。数据安全的另外两个威胁,来自行业内鬼泄露和黑客非法攫取。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2017年一季度)》显示,手机APP越界获取个人信息已经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高达96.6%的安卓应用会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而iOS应用的这一数据也高达69.3%。越界获取隐私权限是指手机应用在自身功能不必须的情况下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行为。周刊君在某应用市场搜索手电筒应用,排名最靠前的10款应用里,有7款要求获得开关WiFi的权限,5款要求“完全的互联网访问”4款要求获得定位权限,还有2款要求检索正在运行的应用。某应用市场排名前十的手电筒应用,要求获得定位、开关WiFi等权限。你一个手电筒软件,又不做社交,又不做统计,伸长脖子要这些权限和数据,做什么?我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而上述几款应用显然违反了必要原则。  Bingdata优网助帮汇聚多平台采集的海量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及预测能力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的数据分析、运营优化、投放决策、精准营销、竞品分析等整合营销服务。
北京优网助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优网助帮)是以大数据为基础,并智能应用于整合营销的大数据公司,隶属于亨通集团。Bingdata是其旗下品牌。优网助帮团队主要来自阿里、腾讯、百度、金山、搜狐及移动、电信、联通、华为、爱立信等著名企业的技术大咖,兼有互联网与通信运营商两种基因,为大数据的算法分析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