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学习(二)-- ISO/OSI参考模型的理解

2017-12-30 22:34 393 查看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

理解OSI模型之前,需要了解一下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两个系统中,实体间的通信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为了降低协议设计和调试过程的复杂性,也为了便于对网络进行研究、实现和维护,促进标准化工作,通常对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以分层的方式进行建模。

分层原则

计算机网络的的体系结构是抽象的,是由具体的软硬件实现的。计算机网络的分层原则是:

每一层都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降低大系统的复杂度

各层之间界面清晰,易于理解,交流尽可能的少

各层功能的精确定义独立于具体的实现方法,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就是各层之间使用不同的协议和方式,协议规定了语法、语义和同步)

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的使用下层的服务,而不必知道实现服务的细节。

分层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依据一定规则,分层后从低到高为第一层,第二层……第n层。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称为对等层(一台主机的应用层和另一台主机的应用层为对等层)。

封装的数据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各个层次中,每一个报文都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服务数据单元(SDU)和协议控制单元(PCI),他们共同组成协议数据单元(PDU)。每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都有一个通俗的名称:

物理层:比特

链路层:帧

网络层:分组

传输层:报文

各层间传输数据时,把n+1层的PDU传到下一层,作为第n层SDU,再结合第n层的PCI,形成第n层的PDU,再传到n-1层,作为它的SDU,如此依次传递,如下图:



图中的H2、H3、H4就是PCI,也可以称为标头,包含了每一层需要传递到对等层的信息,举个栗子:发一封邮件给一个人,你需要写上那个人的邮箱地址,然后那个人的电脑收到后,先确认是否是这个邮箱号才允许电脑接收这封邮件。注意:对等层之间在逻辑上是存在一条直接通道的,语义上是不通过下一层就能把信息传递到对等层。实际上,是要依次经历顶向下,下至顶的各个分层

OSI参考模型

OSI分为七个层次,自顶向下分别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OSI的通信实体之间传递数据的层次结构如图



这里我们用一个例子解释各层之间的联系和工作过程。各层的解析和具体协议之后再修改。

例子

这里分享一个访问网页的过程的例子,原文的例子链接(点击这里

0、假设客户端的网路参数

本机的IP地址:192.168.1.100

子网掩码:255.255.255.0

网关的IP地址:192.168.1.1

DNS的IP地址:8.8.8.8

假设我们想要访问Google,在地址栏输入了网址:www.google.com。这意味着,浏览器要向Google发送一个网页请求的数据包。

1、DNS协议(应用层)

我们知道,发送数据包,必须要知道对方的IP地址。但是,现在,我们只知道网址www.google.com,不知道它的IP地址。DNS协议可以帮助我们,将这个网址转换成IP地址。已知DNS服务器为8.8.8.8,于是我们向这个地址发送一个DNS数据包(53端口)。

然后,DNS服务器做出响应,告诉我们Google的IP地址是172.194.72.105。于是,我们知道了对方的IP地址。

2、 子网掩码

接下来,我们要判断,这个IP地址是不是在同一个子网络,这就要用到子网掩码。

已知子网掩码是255.255.255.0,本机用它对自己的IP地址192.168.1.100,做一个二进制的AND运算(两个数位都为1,结果为1,否则为0),计算结果为192.168.1.0;然后对Google的IP地址172.194.72.105也做一个AND运算,计算结果为172.194.72.0。这两个结果不相等,所以结论是,Google与本机不在同一个子网络。

因此,我们要向Google发送数据包,必须通过网关192.168.1.1转发,也就是说,接收方的MAC地址将是网关的MAC地址。

3、 应用层协议

浏览网页用的是HTTP协议,它的整个数据包构造是这样的:

HTTP部分的内容,类似于下面这样:

GET / HTTP/1.1
  Host: www.google.com
  Connection: keep-alive
  User-Agent: Mozilla/5.0 (Windows NT 6.1) ......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q=0.9,*/*;q=0.8
  Accept-Encoding: gzip,deflate,sdch
  Accept-Language: zh-CN,zh;q=0.8
  Accept-Charset: GBK,utf-8;q=0.7,*;q=0.3
  Cookie: ... ...


  

我们假定这个部分的长度为4960字节,它会被嵌在TCP数据包之中。

4、TCP协议(传输层)

TCP数据包需要设置端口,接收方(Google)的HTTP端口默认是80,发送方(本机)的端口是一个随机生成的1024-65535之间的整数,假定为51775。

TCP数据包的标头长度为20字节,加上嵌入HTTP的数据包,总长度变为4980字节。

5、 IP协议(网络层)

然后,TCP数据包再嵌入IP数据包。IP数据包需要设置双方的IP地址,这是已知的,发送方是192.168.1.100(本机),接收方是172.194.72.105(Google)。

IP数据包的标头长度为20字节,加上嵌入的TCP数据包,总长度变为5000字节。

6、 以太网协议(网络层)

最后,IP数据包嵌入以太网数据包。以太网数据包需要设置双方的MAC地址,发送方为本机的网卡MAC地址,接收方为网关192.168.1.1的MAC地址(通过ARP协议得到)。

以太网数据包的数据部分,最大长度为1500字节,而现在的IP数据包长度为5000字节。因此,IP数据包必须分割成四个包。因为每个包都有自己的IP标头(20字节),所以四个包的IP数据包的长度分别为1500、1500、1500、560。

7、 服务器端响应

经过多个网关的转发,Google的服务器172.194.72.105,收到了这四个以太网数据包。

根据IP标头的序号,Google将四个包拼起来,取出完整的TCP数据包,然后读出里面的”HTTP请求”,接着做出”HTTP响应”,再用TCP协议发回来。

本机收到HTTP响应以后,就可以将网页显示出来,完成一次网络通信。

这个例子就到此为止,虽然经过了简化,但它大致上反映了互联网协议的整个通信过程。数据包经历的过程也可以简单的过程如下,反之,服务器回复也如此经过,过程需要搞清楚各层的协议就好:

(客户端)应用层->……->物理层->(路由器等)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多个路由器等)->(服务器)物理层->……-&g
4000
t;应用层。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