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用到的指令

2017-12-08 16:33 155 查看
p.p1 {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Menlo }
span.s1 { }
1. scp -r /Users/chengtao/Desktop/redis/* root@172.16.150.66:/opt/software/

将本地 /Users/chengtao/Desktop/redis/* 文件夹 上传到 172.16.150.66 服务器 的 /opt/software/ 文件夹下

2.cp redis-4.0.6.tar.gz /opt/apps

将当前目录下的 redis-4.0.6.tar.gz文件,复制到 /opt/apps 目录下

3.rm -rf redis-4.0.6

删除当前目录下的文件夹 redis-4.0.6

4.rm -f aa.log

删除当前目录下的文件 aa.log

5.安装 gcc编译器:yum install gccmake -y

6.redis http://blog.csdn.net/zyz511919766/article/details/42268219
tar xzf redis-4.0.6.tar.gz


cd redis-4.0.6


make


./
src/redis-server


p.p1 {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Menlo }
span.s1 { }
nohup ./redis-server > /dev/null &

./redis-cli

p.p1 {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Menlo }
span.s1 { }
127.0.0.1:6379> config get requirepass

1) "requirepass"

2) ""

127.0.0.1:6379> config set requirepass 123456

OK

p.p1 {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Menlo }
span.s1 { }

p.p1 {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Menlo }
span.s1 { }
[root@localhost src]# ./redis-cli -h 172.16.150.66 -p 6379 -a 123456

172.16.150.66:6379> config get requirepass

1) "requirepass"

2) "123456"

p.p1 {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Menlo }
span.s1 { }
ps -ef |grep java

p.p1 {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Menlo }
span.s1 { }
ps -ef |grep java |wc -l

p.p1 {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Menlo }
span.s1 { }
ls -ltr /opt/apps/logs/dubbo_binlog_otter/stdout.log

7. ls命令用来显示目标列表,在Linux中是使用率较高的命令。ls命令的输出信息可以进行彩色加亮显示,以分区不同类型的文件。
语法:ls(选项)(参数)

选项--------

-a:显示所有档案及目录(ls内定将档案名或目录名称为“.”的视为影藏,不会列出);

-A:显示除影藏文件“.”和“..”以外的所有文件列表;

-C:多列显示输出结果。这是默认选项;

-l:与“-C”选项功能相反,所有输出信息用单列格式输出,不输出为多列;

-F:在每个输出项后追加文件的类型标识符,

具体含义:“*”表示具有可执行权限的普通文件,

“/”表示目录,“@”表示符号链接,“|”表示命令管道FIFO,“=”表示sockets套接字。

当文件为普通文件时,不输出任何标识符;

-b:将文件中的不可输出的字符以反斜线“”加字符编码的方式输出;

-c:与“-lt”选项连用时,按照文件状态时间排序输出目录内容,排序的依据是文件的索引节点中的ctime字段。与“-l”选项连用时,则排序的一句是文件的状态改变时间;

-d:仅显示目录名,而不显示目录下的内容列表。显示符号链接文件本身,而不显示其所指向的目录列表;

-f:此参数的效果和同时指定“aU”参数相同,并关闭“lst”参数的效果;

-i:显示文件索引节点号(inode)。一个索引节点代表一个文件;

--file-type:与“-F”选项的功能相同,但是不显示“*”;

-k:以KB(千字节)为单位显示文件大小;

-l:以长格式显示目录下的内容列表。输出的信息从左到右依次包括文件名,文件类型、权限模式、硬连接数、所有者、组、文件大小和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等;

-m:用“,”号区隔每个文件和目录的名称;

-n:以用户识别码和群组识别码替代其名称;

-r:以文件名反序排列并输出目录内容列表;

-s:显示文件和目录的大小,以区块为单位;

-t:用文件和目录的更改时间排序;

-L:如果遇到性质为符号链接的文件或目录,直接列出该链接所指向的原始文件或目录;

-R:递归处理,将指定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及子目录一并处理;

--full-time:列出完整的日期与时间;

--color[=WHEN]:使用不同的颜色高亮显示不同类型的。

参数-------------

目录:指定要显示列表的目录,也可以是具体的文

8 df 指令 df 可以显示目前所有档案系统的最大可用空间及使用情形,请看下列这个例子:

[root@localhost ~]# df -h

文件系统 容量 已用 可用已用% 挂载点

/dev/sda3 38G 4.1G 32G12% /

/dev/sda1 99M 14M81M14% /boot

tmpfs 188M 0 188M0% /dev/shm

我们加了参数 -h 表示使用「Human-readable」的输出,也就是在档案系统大小使用GB、MB等易读的格式。

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参数 -i 来查看目前档案系统 inode 的使用情形。

有的时候虽然档案系统还有空间,但若没有足够的 inode 来存放档案的信息,一样会不能增加新的档案。

[root@localhost ~]# df -ih

文件系统Inode 已用 可用已用%挂载点

/dev/sda39.8M 180K 9.6M 2% /

/dev/sda1 26K34 26K 1% /boot

tmpfs 47K 1 47K 1% /dev/shm

我们可以看到根目录的已经用掉的inode数量为 180K,还有9.6M的可用inode。

小提示:还记得什么是 inode 吗?所谓的 inode 是用来存放档案及目录的基本信息 (metadata),包含时间、档名、使用者及群组等。在分割扇区时,系统会先做出一堆 inode 以供以后使用,inode 的数量关系着系统中可以建立的档案及目录总数。如果要存的档案大部分都很小,则同样大小的硬盘中会有较多的档案,也就是说需要较多的 inode 来挂档案及目录。

p.p1 {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Menlo }
span.s1 { }
p.p1 {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Menlo }
span.s1 { }
p.p1 {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Menlo }
span.s1 { }
p.p1 {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1.0px Menlo }
span.s1 { }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