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设计 > UI/UE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Dialogue Generation阅读笔记

2017-12-08 11:15 736 查看

文章亮点

本文是使用深度增强学习DRL的方法来解决多轮对话问题。首先使用Seq-to-Seq模型预训练一个基础模型,然后根据作者提出的三种Reward来计算每次生成的对话的好坏,并使用policy network的方法提升对话响应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对话轮次。文章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定义了三种reward(Ease of answering、Information Flow、Semantic Coherence),分别用于解决dull response、repetitive response、ungrammatical response。

首先,标准的Seq-to-Seq模型用于对话系统时常常使用MLE作为模型的评价标准,但这往往导致下面两个主要缺点:

系统倾向于产生一些普适性的回应,也就是dull response,这些响应可以回答很多问题但却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有趣、多样性、丰富的回应;

系统的回复不具有前瞻性,有时会导致陷入死循环,导致对话轮次较少。也就是产生的响应没有考虑对方是否容易回答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引入深度强化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开发者自定义的reward来取代MLE作为评价标准,可以使对话系统产生更好的response,已达到每个人不同的需求,但是reward的定义是一门艺术,对于模型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作者从response的丰富性、连贯性、对话轮次三个方面提出了三种reward定义方法来增强对话系统的响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模型细节:

模型介绍



模型采用两个agent之间相互对话的方法进行对话仿真。于是上下文可以看做是p1,q1,p2,q2…,pn,qn,模型需要根据上下文,通过Seq-to-Seq网络生成一个response,也就是强化学习中的action。由于对话生成,每次的答案都可能不一样,所以可以将action空间看作是无限的。而状态空间则是前一轮的对话的历史[pi, qi]。而策略policy就是Seq-to-Seq模型生成的相应的概率分布。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看成是上下文的对话历史输入到神经网络中,然后输出是一个response的概率分布:pRL(pi+1|pi,qi).所谓策略就是进行随机采样,选择要进行的回答。最后使用policy gradient进行网络参数的训练。

接下来我们介绍一下三种reward的定义方式以及它们的直观理解:



r1是为了提高模型的前瞻性,避免模型产生无聊的dull response而定义的。S是一个预先定义好的dull response的集合,比如“I don’t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等。然后计算当模型产生的响应a作为输入时模型输出s的概率,在对S集合中的每一句话进行求和。因为Pseq2seq肯定小于1,所以log项小于零,则r1大于零。通过r1的奖励机制,模型最终产生的action会慢慢的远离dull response,而且也会一定程度上估计到下一个人的回复,让对方可以更容易回复。



r2是为了增加信息流的丰富程度,避免两次回复之间相似程度很高的情况。所以r2使用余弦相似度来计算两个句子之间的相似程度,很容易发现r2也是一个大于零的数,用来惩罚相似的句子。



r3是为了语义连贯性,避免模型只产生那些高reward的响应,而丧失回答的充分性和连贯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模型采用互信息来实现,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基于pi,qi上下文产生a的概率和基于a产生qi的概率。反向的seq2seq是使用source和target反过来训练的另外一个模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q和a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对话更具有可持续性。可以看出来,r3的两项都是负值。



对r1,r2,r3进行加权求和,权值也是很简单的直接分配,这样最终r应该会在0附近,时正时负的奖励值。最后总模型在训练的时候也是先使用Seq-to-Seq模型先预训练一个基础模型,然后在其基础上在使用reward进行policy gradient的训练来优化模型的效果。

实验结果

为了评价模型的效果,作者使用下面几个指标来分别进行评测:

1,对话的长度,作者认为当对话出现dull response的时候就算做对话结束,所以使用对话的轮次来作为了评价指标:



2,不同unigrams、bigrams元组的数量和多样性,用于评测模型产生回答的丰富程度:



3,人类评分:



最终对话效果如下图所示:



评价

作者使用深度强化学习的方法来改善多轮对话的效果,并提出了三种reward的定义方式,效果也不错。可以算是DRL与NLP结合的一个比较不错的例子。但是从最后的结果部分也可以看得出,作者无论是在reward的定义、还是最后的评价指标都没有采用使用比较广泛的BLUE指标。而是针对不同的reward改善的目的设计相应的评价,比如说对话轮次的长短、对话的多样性等,比较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但也都是达到了作者最起初设计这些方法和模型的目的。其实对话系统究竟该如何准确的进行评价一直是一个问题,至今也没有什么好的评价系统出来,所以大家都在探索。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