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网卡bonding模式 - bond0、1、4配置

2017-12-04 02:31 477 查看
网卡bonding简介

网卡绑定就是把多张物理网卡通过软件虚拟成一个虚拟的网卡,配置完毕后,所有的物理网卡的ip和mac将会变成相同的。多网卡同时工作可以提高网络速度,还可以实现网卡的负载均衡、冗余。

bonding模式

1 round-robin(mode=0)

轮转策略,轮流在每一个slave网卡上发送数据包,提供负载均衡和容错能力。

2 active-backup(mode=1)

主备策略,只有一个slave被激活,只有当active的slave的接口down时,才会激活其它slave接口。主备模式下发生一次故障切换,在新激活的slave接口上会发送一个或者多个gratuitous
ARP。主salve接口上以及配置在接口上的所有VLAN接口都会发送gratuitous ARP,需要在这些接口上配置了至少一个IP地址。VLAN接口上发送的的gratuitous ARP将会附上适当的VLAN id。本模式提供容错能力。

Gratuitous ARP也称为免费ARP,无故ARP。Gratuitous ARP不同于一般的ARP请求,它并非期待得到ip对应的mac地址,而是当主机启动的时候,将发送一个Gratuitous arp请求,即请求自己的ip地址的mac地址。(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101910.htm)

3 XOR(mode=2)

基于所选择的hash策略,本模式也提供负载均衡和容错能力。

4 broadcast(mode=3)

广播策略,向所有的slave接口发送数据包,本模式提供容错能力。

5 802.3ad(mode=4)

动态链路聚合,根据802.3ad标准利用所有的slave建立聚合链路。slave接口的出口取决于传输的hash策略,默认策略是简单的XOR策略,而hash策略则可以通xmit_hash_policy选项配置。

前提:每个slave网卡支持ethtool获取速率和双工状态

交换机支持IEEE
802.3ad标准(可能需要配置启用)

IEEE 802.3ad 是执行链路聚合的标准方法。从概念上讲,将多个以太网适配器聚集到单独的虚拟适配器方面与“以太通道(EtherChannel)”的功能相同,能提供更高的带宽防止发生故障。例如,eth0
和 eth1 可以聚集到称作 eth3 的 IEEE 802.3ad链路聚合;然后用
IP 地址配置接口 eth3。系统将这些聚集的适配器作为一个适配器来考虑。因此,可以像在任何以太网适配器上一样配置它们的
IP。(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996279.htm?fr=aladdin)

6 balance-tlb(mode=5)

自适应传输负载均衡:根据每个slave的负载(相对速度)决定从哪个接口发送数据包,从当前接口接收数据包。如果接收的slave接口故障,其它slave接口将接管它的mac地址继续接收。

前提:每个slave网卡支持ethtool获取速率。

7 balance-alb(mode=6)

自适应负载均衡:

前提:每个slave网卡支持ethtool获取速率

每个slave网卡支持启用时重新设置硬件地址

小结:

mode 1、5、6不需要交换机设置

mode 0、2、3、4需要交换机设置

缺省使用mode 0

bonding驱动加载

bonding模式0配置

# 设置完成后,重启网络服务来使用bond0生效

bonding纯网卡配置文件方式





bonding模式1配置

注:在高可用的环境下,网卡配置bonding后,vip_nic要为bond0

bonding模式4配置

盛科交换机的lacp配置参考:http://pan.baidu.com/s/1o8rL6II 《二层转发保护》

注意的是:交换机和服务器连接的那块要配置动态的channel-group

bond4下启动vlan子接口

bond4结合OpenStack
ovs flat vlan模式

虽然上述操作也可以,但让人觉得怪怪的,下面是OVS下设置lacp的正确方式





按照红帽官网的建议是不要使用基于ovs的lacp,可以考虑使用balance-slb





详情见:https://access.redhat.com/documentation/en/red-hat-openstack-platform/8/networking-guide/chapter-2-openstack-networking-concepts

关于bond模式下网桥配置可以参考红帽的官方文档:https://access.redhat.com/documentation/en-US/Red_Hat_Enterprise_Linux/6/html/Deployment_Guide/s2-networkscripts-interfaces_network-bridge.html

参考链接

http://www.cnblogs.com/Skyar/p/3397072.html

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iceyao/1572214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