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关于电影推荐

2017-08-25 10:51 267 查看
    当我第一次看完《肖申克的救赎》的时候,感觉这部长期霸占各电影网站topOne的电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伟大”,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认为是我“没看懂”。过了一两年,当我再次“领悟”这部电影的内涵的时候,竟然还是那种感觉。于是,这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都认为,是这部电影本身没有值得感动的东西。

    不知什么时候,我想到了我看这部电影的经历。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某个小网站的“人生必看十大电影”,我不记得这个影单把《肖申克的救赎》排在第几位,只记得当时对这部电影挺感兴趣的,毕竟电影介绍里说有个监狱里有个这样的人,在狱友都不知情的条件下,花了几十年时间用一个小锤凿透一堵很厚的墙,最终成功逃出。所以后来看电影的时候,我是知道情节发展最有悬念也最关键的剧情的,其实当Monroe的海报第一次出现在Andy的墙上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可能是在这张大海报的后面,Andy开始了他的凿墙之旅。于是后面的剧情我一直都在等结果,想验证“聪明的”我的想法对不对。于是,这部电影近似乎被我当成了悬疑片。而且最后我的想法被验证为正确的时候,失望感就来了,“这么容易就被我猜中了”。其实即使是悬疑片,当知道这是一部悬疑片的时候,人的大脑里就会惯性般地猜“谁是凶手”,那么依照“最不可能是凶手的那个人就是凶手”的逻辑,很容易猜到最后的结果。这时候,可能很多人已经想到一部有关精神分裂症的悬疑片了吧,如果事先知道这是部悬疑片,甚至知道有一个“凶手”的时候,那么结果可能就会让你大失所望了。那是剧透给我带来的第一次伤害。所以,这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都认为是剧透毁了这部电影。

    可是,《肖申克的救赎》并不是一部悬疑片,而且很多人看过很多遍以后还是感觉意犹未尽,所以,虽然剧透对于毁了我对这部电影的体验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贡献”比例并不高。

    于是,再后来,也是不记得什么时候,我想到了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的我,那时我应该是读初中或者刚上高中的时候。那时的我连语文课本上的课文都读不出一点深意,当然不是说我当时智商欠发育,只是像大多数中学男生一样,只有理性思维,对人类“内心”的世界感触太少太少,于是结果就如剧情发展的那般,用理性思维看了这部伟大的电影。即使后来慢慢开窍了,再此看这部电影之后,也没多大感触。其实从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到现在,有很多次看到有人说“只有过了30岁”或者“只有过了某个人生阶段”才能真正理解这部电影,但是对于我来说,首先,这种言论过于绝对,我不喜欢相信绝对的东西。其次,深患中二病的我认为我的思维是很老成的,“虽然我没有太多人生经历,但是对于世间百态,我是知道很多的,而且我知道很多年龄比较大的大叔,也只有理性思维,可能对这部电影的理解还不如我深”。

    《v字仇杀队》里有个一段,男主把女主关进监狱,给女主真正的监狱经历。这有没有必要?女主不知道已受害者的经历吗?她当然知道。那么为什么这样?是体验。我们都知道干净的淡水是珍贵的,我们也都知道应该珍惜淡水,但是事实上呢?也许我们真应该去未来的世界体验一次也能真正理解淡水的珍贵。

    显然,即使世间百态我知道很多,但是我没有那种体验,所以,可能一个被时间摧残到木讷的中年大叔对《肖申克的救赎》的感受会比我深刻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所以,“为什么我对《肖申克的救赎》那么无感”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清晰了。剧透有一定罪过,年龄是最大的障碍,但是最终的原因在与人生体验不足。

    所以,好电影,要适合的人是看,才会有合适的结果。

    废话了这么多,我终于可以说一下我对电影推荐的看法。首先,剧透是要抵制的,事实上很多优秀的作品都被剧透毁掉了,甚至是“这是一部悬疑片”、“这是一部恐怖片”,也可能对电影有致命伤害。其次,剧透又是必然的,毕竟推荐电影的时候不能只交代电影的名字吧,应该有必要的“适宜人群”以及“恰当时间和场合”,比如,辛苦工作了一周的同事聚会,就应该看些配得上啤酒炸鸡的电影。

    所以我认为推荐电影应当有且只有这些因素就够了:电影名字,适宜人群,恰当场合和时间,推荐程度。
当然只是我现在这么认为,欢迎赐教和吐槽。

关于 20170825 在大连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