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知行合一与做人

2017-07-13 19:33 155 查看
http://blog.163.com/a907326581@126/blog/static/114028948201161505314392/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悠悠千载,穿越潺潺光阴洪流,古人便如此般轻启饱含沧桑岁月的干涸双唇缓缓道出智慧的语录——知行合一。

“知”——指人的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观念。“行”——指人的行为行动。知行合一便是劝戒人们要保持言行一致。

知而不行是无用,行而不知是盲动,知行合一才有果实。

知行合一是人类在道德生活中的基本诉求,坚持执行统一对人们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对当今世界性的道德示范,诚信缺失,正确认识知行合一,对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和形成理想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

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要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即人们常说的“知行合一”。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行分离甚至相悖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地制约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

自古以来,中国有不少教育家虽然对教育目的、任务持有不同见解,但是都重视知行统一的原则。

孔丘要求弟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认为“言而过其行”是可耻的。墨子提出“强力而行”的主张,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人们注重“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王夫之的“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观点,要求行先知后,知行并进,反映了古代教育家注意行为实践的思想。

他们对道德认知与道德践履统一思想的探析,强调知行合一,这将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结合起来,不仅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而且也是中国伦

理学的一个优长.自先秦至宋明儒家伦理的知行合一论对当今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