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git命令总结

2017-06-28 18:33 176 查看
以下是参考廖雪峰廖大神的git教程的总结:

Linus花了两周时间自己用C写了一个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这就是Git!一个月之内,Linux系统的源码已经由Git管理了!牛是怎么定义的呢?大家可以体会一下。Git迅速成为最流行的分布式版本控制系统,尤其是2008年,GitHub网站上线了,它为开源项目免费提供Git存储,无数开源项目开始迁移至GitHub,包括jQuery,PHP,Ruby等等。

1.创建版本库 ( git init )

通过
git
init
命令把这个目录变成Git可以管理的仓库:

$git init

Initialized
empty Git
repository in
/Users/xxxxx/xxxxx/.git/

瞬间Git就把仓库建好了,而且告诉你是一个空的仓库(empty
Git repository),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当前目录下多了一个
.git
的目录,这个目录是Git来跟踪管理版本库的,没事千万不要手动修改这个目录里面的文件,不然改乱了,就把Git仓库给破坏了。

2.添加文件到仓库 ( git add filename/. )

git add readme.txt (添加readme.txt文件到仓库)

git add . (添加当前目录所有有修改文件到仓库)

     3.把文件提交到仓库 (git cimmit -m '提交描述')

     4.查看仓库状态 ( git status )

     5.比较文件修改变化 ( git diff filename )

     6.查看历史记录 ( git log )

           git log --pretty=oneline  (每条日志一行显示)

     7.版本回退

   git reset --hard HEAD^ (回退到上一个版本)

   首先,Git必须知道当前版本是哪个版本,在Git中,用
HEAD
表示当前版本,也就是最新的提交,上一个版本就是
HEAD^


上上一个版本就是
HEAD^^
,当然往上100个版本写100个
^
比较容易数不过来,所以写成
HEAD~100


   git reset --hard 版本号

           版本号没必要写全,前几位就可以了,Git会自动去找。当然也不能只写前一两位,因为Git可能会找到多个版本号,就无法确

定是哪一个了。

Git的版本回退速度非常快,因为Git在内部有个指向当前版本的
HEAD
指针,当你回退版本的时候,Git仅仅是把HEAD从指向

指定版本,然后顺便把工作区的文件更新了。所以你让
HEAD
指向哪个版本号,你就把当前版本定位在哪。

     8.查看历史命令 ( git reflog )

HEAD
指向的版本就是当前版本,因此,Git允许我们在版本的历史之间穿梭,使用命令
git
reset --hard commit_id
。穿梭前,

git
log
可以查看提交历史,以便确定要回退到哪个版本。要重返未来,用
git
reflog
查看命令历史,以便确定要回到未来的哪个

版本。

     9.查看工作区和版本库里面最新版本的区别 ( git diff HEAD -- filename )

     10.丢弃工作区的修改 ( git checkout -- filename )

     11.丢弃暂存区的修改 ( git reset HEAD filename ) (相当于unstage)

       场景1:当你改乱了工作区某个文件的内容,想直接丢弃工作区的修改时,用命令
git
checkout -- file
。场景2:当你不但改乱了工作区

某个文件的内容,还添加到了暂存区时,想丢弃修改,分两步,第一步用命令
git
reset HEAD file
,就回到了场景1,第二步按场景1操作。场

景3:已经提交了不合适的修改到版本库时,想要撤销本次提交,参考版本回退一节,不过前提是没有推送到远程库。

     12.从版本库删除文件  ( git rm filename )

      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确实要从版本库中删除该文件,那就用命令
git
rm
删掉,并且
git
commit


另一种情况是删错了,因为版本库里还有呢,所以可以很轻松地把误删的文件恢复到最新版本:

$ git checkout -- test.txt

git checkout
其实是用版本库里的版本替换工作区的版本,无论工作区是修改还是删除,都可以“一键还原”。[/code]

命令
git
rm
用于删除一个文件。如果一个文件已经被提交到版本库,那么你永远不用担心误删,但是要小心,你只能恢复文件到最新版本,

你会丢失最近一次提交后你修改的内容。

     13.添加远程库 (现在的情景是,你已经在本地创建了一个Git仓库后,又想在GitHub创建一个Git仓库)

        $git
remote add origin git@github.com:xxxxx/xxxx.git
(关联一个远程库两个仓库进行远程同步)

远程库的名字就是
origin
,这是Git默认的叫法,也可以改成别的,但是
origin
这个名字一看就知道是远程库。

$ git push -u origin master 
(
把本地库的所有内容推送到远程库上 )        

        把本地库的内容推送到远程,用
git push
命令,实际上是把当前分支
master
推送到远程。

由于远程库是空的,我们第一次推送
master
分支时,加上了
-u
参数,Git不但会把本地的
master
分支内容推送的远程新的
master
分支,

还会把本地的
master
分支和远程的
master
分支关联起来,在以后的推送或者拉取时就可以简化命令。

要关联一个远程库,使用命令
git
remote add origin git@server-name:path/repo-name.git
;关联后,使用命令
git
push -u origin master
第一次推送master分支的所有内容;此后,每次本地提交后,只要有必要,就可以使用命令

git push origin master
推送最新修改;

     14.克隆远程库 ( git clone url )

        实际上,Git支持多种协议,默认的
git://
使用ssh,但也可以使用
https
等其他协议。使用
https
除了速度慢以外,还有个最大的麻烦是

每次推送都必须输入口令,但是在某些只开放http端口的公司内部就无法使用
ssh
协议而只能用
https
。但通过
ssh
支持的原生
git
协议速度最快。

     15.创建分支 ( git checkout -b 分支名 )

git checkout
命令加上
-b
参数表示创建并切换,相当于以下两条命令:

$git branch test

$git
checkout test

     16.查看当前分支 ( git branch )

     17.合并分支 ( git merge 分支名 )

         
git merge
命令用于合并指定分支到当前分支。

注意到有的
Fast-forward
信息,Git告诉我们,这次合并是“快进模式”,也就是直接把
master
指向
dev
的当前提交,所以合并速度非常快。

当然,也不是每次合并都能
Fast-forward


例 :准备合并
dev
分支,请注意
--no-ff
参数,表示禁用
Fast
forward


$ git merge --no-ff -m "merge with no-ff" dev


因为本次合并要创建一个新的commit,所以加上
-m
参数,把commit描述写进去。合并分支时,加上
--no-ff
参数就可以用普通模式合并,合并后的历史有分支,能看出来曾经做过合并,而
fast
forward
合并就看不出来曾经做过合并。
     18.删除分支 ( git branch -d 分支名 )

         如果要丢弃一个没有被合并过的分支,可以通过
git
branch -D <name>
强行删除。

     19.查看分支合并情况 ( git log --graph --prety=oneline --abbrev-commit ) 

     20.“储藏” 当前工作现场 ( git stash )

     21. 查看工作现场 ( git stash list )

     22.恢复工作现场

          有两个办法:

一是用
git stash apply
恢复,但是恢复后,stash内容并不删除,你需要用
git
stash drop
来删除;

另一种方式是用
git stash pop
,恢复的同时把stash内容也删了:

你可以多次stash,恢复的时候,先用
git stash list
查看,然后恢复指定的stash,用命令:

$ git stash apply stash@{0}
     23.查看远程库信息 ( git remote )

git
remote -v
显示更详细的信息:

$ git remote -v
origin  git@github.com:xxxx/xxxx.git (fetch)
origin  git@github.com:xxxx/xxxx.git (push)


上面显示了可以抓取和推送的
origin
的地址。如果没有推送权限,就看不到push的地址。
     24.创建远程分支到本地

$git
checkout -b dev origin/dev

创建远程
origin
dev
分支到本地

     25.标签相关命令

       在Git中打标签非常简单,首先,切换到需要打标签的分支上:

git tag tagname 打一个新标签(当前commit_id)

git tag 查看所有标签

默认标签是打在最新提交的commit上的。有时候,如果忘了打标签,方法是找到历史提交的commit id,然后打上就可以了

git tag tagname commit_id

git show tagname 查看标签信息

还可以创建带有说明的标签,用
-a
指定标签名,
-m
指定说明文字

git tag -a tagname -m "describe" commit_id

git
tag -s <tagname> -m "blablabla..."
可以用PGP签名标签;

git tag -d tagname 删除标签 (因为创建的标签都只存储在本地,不会自动推送到远程。所以,打错的标签可以在本地安全删除。)

如果要推送某个标签到远程,使用命令
git
push origin <tagname>


或者,一次性推送全部尚未推送到远程的本地标签:git
push origin --tags

         如果标签已经推送到远程,要删除远程标签就麻烦一点,先从本地删除:git
tag -d <tagname>

然后,从远程删除。删除命令也是push,但是格式如下:git push origin
:refs/tags/<tagname>
26.其他命令

让Git显示颜色,会让命令输出看起来更醒目:

git config --global color.ui
true

        27.忽略文件

有些时候,你必须把某些文件放到Git工作目录中,但又不能提交它们,比如保存了数据库密码的配置文件啦,等等,每次
git
status
都会显示
Untracked
files ...
,有强迫症的童鞋心里肯定不爽。

好在Git考虑到了大家的感受,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也很简单,在Git工作区的根目录下创建一个特殊的
.gitignore
文件,然后把要忽略的文件名填进去,Git就会自动忽略这些文件。

不需要从头写
.gitignore
文件,GitHub已经为我们准备了各种配置文件,只需要组合一下就可以使用了。所有配置文件可以直接在线浏览:https://github.com/github/gitignore

忽略文件的原则是:

忽略操作系统自动生成的文件,比如缩略图等;

忽略编译生成的中间文件、可执行文件等,也就是如果一个文件是通过另一个文件自动生成的,那自动生成的文件就没必要放进版本库,比如Java编译产生的
.class
文件;

忽略你自己的带有敏感信息的配置文件,比如存放口令的配置文件。

最后一步就是把
.gitignore
也提交到Git,就完成了!

有些时候,你想添加一个文件到Git,但发现添加不了,原因是这个文件被
.gitignore
忽略了:

$
git add
App.class

The
following
paths
are
ignored
by
one
of
your
.gitignore
files:App.class

Use
-f
if
you
really
want
to
add
them.

如果你确实想添加该文件,可以用
-f
强制添加到Git:

$ git add -f App.class

或者你发现,可能是
.gitignore
写得有问题,需要找出来到底哪个规则写错了,可以用
git
check-ignore
命令检查:

$ git check-ignore -v
App.class

.gitignore:3:*.class
App.class

Git会告诉我们,
.gitignore
的第3行规则忽略了该文件,于是我们就可以知道应该修订哪个规则。
28.配置别名

git config --global
alias.st
status (git st命令即可)

        29.查看最近一次提交

git last

配置Git的时候,加上
--global
是针对当前用户起作用的,如果不加,那只针对当前的仓库起作用。

配置文件放哪了?每个仓库的Git配置文件都放在
.git/config
文件中: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