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dbscan算法以及其基于grid建立索引的改进方法

2017-04-20 14:19 435 查看

1. 什么是DBSCAN?

DBSCAN全称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即带噪声的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主要思想就是把空间中密度较大,每个点之间有多个邻近点的部分聚为一类,而把密度较低的部分作为离群值(outlier)对待。

1.1 几个概念

DBSCAN需要设置两个参数,minPts和ϵ,这两个参数主要用于定义以下概念。

核心点(Core Point)、密度可达(Reachablility)、离群点(Outlier)

核心点:如果一个点p,在以它为球心,以ϵ为半径的球内,至少有minPts个点(包括p点自己),则这个点被称为核心点(CorePoint)。且这些在球内的点被称为直接可达p点。密度可达:设有点p1,p2,p3… pn,且这些点均为核心点,另有一点q,如果pi直接可达pi+1,i=1,2,...,n−1,且pn直接可达q,那么我们说p1密度可达q(qis Density Reachable from p1)。离群点:如果一个点除了自己以外没有其他点密度可达它,那么这个点被定义为离群点(Outlier)。

密度相连(Connectedness)

根据密度可达(reachable)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reachable并不是对称的,p密度可达q,但如果q不是核心点,那么q并不密度可达p。因此,引入密度相连的概念。定义如下:已知有点p,q,如果另存在点o且o既密度可达p也密度可达q,则陈p和q密度相连(Density-Connected)。

簇(Cluster)

有了密度相连的定义,簇的定义随即产生。在dbscan中,所有密度相连的点构成的集合为一个(cluster)。具体请见下例(来自wikipedia)。上图为ℝ2中各点,设minPts= 4,各圆的半径为ϵ。则各红点为核心点,因为空间中距离它们ϵ的点至少有4个(包括自己)。另外,红点和黄点密度相连,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簇。最后,蓝色点N是离群点,因为没有任何点可达它。我们可以观察到上图中的B点和C点虽然不是核心点,但是它们与红色点密度相连,因此也被归到和红色点一起的簇中。只不过作为非核心点,它们没法再向外拓展其他它们直接可达的点。因而可以把这些点理解为这个簇的边界点。

伪代码

D: total points seteps: ϵ,用于定义核心点的半径MinPts: 用于定义核心点的邻近点数量
DBSCAN(D, eps, MinPts) {C = 0for each point P in dataset D {if P is visitedcontinue next pointmark P as visitedNeighborPts = regionQuery(P, eps)if sizeof(NeighborPts) < MinPtsmark P as NOISEelse {C = next clusterexpandCluster(P, NeighborPts, C, eps, MinPts)}}}expandCluster(P, NeighborPts, C, eps, MinPts) {add P to cluster Cfor each point P' in NeighborPts {if P' is not visited {mark P' as visitedNeighborPts' = regionQuery(P', eps)if sizeof(NeighborPts') >= MinPtsNeighborPts = NeighborPts joined with NeighborPts'}if P' is not yet member of any clusteradd P' to cluster C}}regionQuery(P, eps)return all points within P's eps-neighborhood (including P)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通过上式可以看到,一个cluster的扩张,全是通过核心点来做的。

复杂度

由于要比较每个点之间的距离来判断点与点之间是否“直接密度可达”,因此在这里算法复杂度为O(n2)。

优点和缺点

优点:DBSCAN算法最大的优点是它不需要像kmeans一样事先明确具体的簇的数量;且DBSCAN面向的的数据集簇的形状可以是非凸的,这是因为某点是否属于一个簇是由这个簇中做靠近它的核心点决定的,也就是说这个簇的局部来决定,而不是像kmeans一样一个点代表了整个簇;另外,由于DBSCAN有离群点的概念,模型健壮性更强;最后,在具体领域中,如果模型使用者对数据认识非常到位,可以把minPts和ϵ两个参数定的比较合适,有时候这两个参数或许是可以由对应实际学科中的某概念来解释。缺点: DBSCAN中,部分在簇边界上的点可能可以被分到多个簇中,具体被分到哪个取决于遍历时的顺序,不过这个并不会影响到核心点和离群点的定义,以及核心点之间的聚类;由于需要计算距离(通常用欧氏距离),一旦数据的维数较高,计算量会很大,而且此时定义一个合适的ϵ难度也会比较大;另外,数据集中每个簇自己的密度可能会有点不同,此时唯一的minPts-ϵ组合并不能很好的描述这个场景。

什么是Gridded DBSCAN?

通过上文,其实可以发现DBSCAN中很关键的一个部分是决定数据集中每个点是否是核心点。传统DBSCAN做法是计算每个点之间的距离,并以此判断各点的邻近点数量,算法复杂度是O(n2)。事实上,决定一个点是否为核心点,只需要参考这个点与“周围”的点的距离即可,并不需要计算这个点和其余所有点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保证在这个“周围”之外的点的距离一定大于ϵ,且让这个“周围”尽可能的大或者可以提供其他一些方面计算的便利,我们就可以省去很多计算。那么,到底如何合理地定义这个”周围“呢?有一个思路是将数据集划成一个个的小格,每个小格就是一个“周围”,在这个小格中的各点之间可以由一定的关系,且各小格之间也有一些关系来简化一些计算。详细思路请见下文。为便于说明和理解,下文中的说明都将以ℝ2中数据集为例。

怎么划grid?

将ℝ2划分成各个以ϵ/2‾‾√为边长的正方形小格(下文有时称grid),则每个点唯一对应的grid也可以确定下来,具体为各点坐标除以grid的边长,取下界整数。此处算法复杂度为O(n)。

为什么这么划好?

这么定义grid有如下好处:1. 首先,每个小格的对角线长度为ϵ,是每个小格内的最长距离。换句话说,每个小格内的各点之间的距离不会超过ϵ,因此,如果在同一个小格中的点数量超过了参数minPts,那么不需要计算这些点的邻近点数量,就可以直接判断这些点为核心点;2. 对那些包含点数量没超过minPts的小格,也不需要讲其中的点和数据集中其他所有点计算距离。一来对于小格中的点,小格中已包含了一部分它的邻近点,其次,我们只需要去邻近的小格中找点即可,如下图中,对最中心的grid,只需要找其周围的21个grid(包括自己)中的点几个。本图来自参考文献3. 因为每个grid内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不大于ϵ,因此同一个grid的点互相密度相连。所以,如果两个来自不同grid的核心点之间可以确定密度相连,那么,这两个grid中所有点都密度相连。换句话说,我们就不需要再确定每个点之间是否相连,而只需要确定grid与grid之间是否相连即可,这里“grid密度相连”的定义为:如果p1是来自grid1的核心点,p2是来自grid2的核心点,且p1,p2密度相连,则grid1,grid2密度相连。

伪代码

D: total points seteps: ϵ,用于定义核心点的半径MinPts: 用于定义核心点的邻近点数量
G = set_grid(); // 分配所有点到对应的grid,得到grid的全集Gfind_core_point();merged_G = merge_grid(); // 将grid合并,merged_G可以看成一个二维数组,所有互相连接的grid存在同一个数组中class_point();find_core_point() {for grid in Gsize = grid.pt_set.size();if (size > minPts)每个grid.pt_set中的点均为核心点;elsefor pt in grid.pt_setif (pt与grid.neigh_grid_set中超过(minPts - size)个点距离小于eps)pt是核心点;}merge_grid() {for grid in Gfor neigh_grid in grid.neigh_grid_setcheck grid与neigh_grid是否相连merge_connected_grid();}class_point() {for cluster in merged_G所有clster.grid.pt记为一个簇for grid in Gif grid not in merged_G // 这些grid中没有core_pointfor neigh_grid in grid.neigh_grid.setif neigh_grid中有core_point与grid中点相连neigh_grid中各点分到core_point的簇中break;grid中所有点为NOISE;}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

优点和缺点

根据参考文献中描述,加入grid索引之后,算法复杂度可以降到O(nlog(n)),且在计算中略去了不少不必要的点与点之间的计算。但是这个方法仍不能解决在数据特征维数变高后带来的计算问题,而且,当数据特征维数变多之后,寻找grid的neighbour grid的难度也会变大。

留存问题

当特征维数变多之后,寻找grid的邻近grid难度较大。Brute force的方法是直接找包含从grid各边向外延伸一个ϵ的最小正方体,但一旦维数变多,这个超正方体会包含很多非邻近grid的grid。

参考文献

Ade Gunawan, A Faster Algorithm for DBSCAN,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Eindhoven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