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篇章结构类型、层次及分析模式研究

2017-04-09 10:49 337 查看
这篇是何继红、张德禄一篇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的一篇论文,本文是其个人读后感和一些想法。

1. 摘要

这篇文章中,主要针对的是语篇结构和类型、层级性和分析模式的研究,着重对于语篇的结构类型进行了相关的探讨。我也主要是注重其语篇的结构方面进行相关的思考。

2. 语篇、话语与篇章

语篇(text)和话语(discourse)、篇章(discourse)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篇和话语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表示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但是在其他理论中,语篇被视作是书面语,话语是被看做为口语。就自然语言处理的篇章分析来讲,我们认为语篇和话语都称为篇章,没有对功能进行如此细致的划分,一般统称为篇章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3. discourse analysis

之所以这节标题使用英文,是因为中文里可以是篇章分析、可以是话语分析,也可以是语篇分析,根据侧重点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在上个世纪50年代,Harris(1952)首次提出“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如今发展了很多,呈现除了多层次、多维度、多角度的现象。

3. 1 篇章分析多层次

3. 1. 1. 第一层

有的主要研究篇章内部的结构、意义和组织形式,如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和语料库为基础的篇章分析(corpus-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3. 1. 2. 第二层

有的主要从语篇的构成模态上研究语篇,即研究语言和其他语言体现的语篇的模态,如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3. 1. 3. 第三层

有的则通过语篇分析来探讨语言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如中介话语分析(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和体裁分析(genr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和交际民族学(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等。

从层次和范围上看,第一层次是最基础的,局限于语篇内部,第二层是语篇与语篇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才是语篇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这是一个由小变大的过程(Bhatia,2008)。

3. 2 多维度

有的把中心放在语篇本体上,研究的是语篇本身的特征及语篇结构,如会话分析和体裁分析。

有的把重点放在余篇所呈现的内容上,包括社会活动和社会事件以及对于社会的构建作用上,如批评话语分析、积极话语分析等。

有的把中心放在个体的身份构建上,包括研究个体的方言、性别、阶层、种族用于上。

有的把重点放在语篇与与篇之间的关系上,即互文性研究。有的探讨语篇、语境的关系等,如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理论。还有的则探讨语篇作为社会实践中的过程和产品,如中介话语分析。

3. 3 多角度

从研究视角上讲(Alba-Jeuz,2009:15),则可以分为以下9类:

从语篇的结构和结构成分的关系以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个人主要是侧重于这一点。

可以从信息传递和组织的载体,探讨语篇中的信息是如何分布和发展的。

可以是某个语境中的一个特殊变体来研究。

可以是从其应用和应用对象的角度来研究,如语用学语篇分析。

可以是社会交际和互动的角度进行研究,如互动社会学语篇分析。

可以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社会理论与语篇分析。

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来进行研究,探讨的是社会属性的体现。

可以是语篇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来研究,如积极话语分析。

可以是从社会行为方面来研究,如中介话语分析。

4. 语篇的结构

语篇的结构往大了说,是单一结构(Brown、Yule(1983:134))和多元结构(mann 1992)两种理论。

其发展过程也呈现出多样化,

单一结构主要包括著名的Van Dijk(1977:30)的宏观结构理论,它把不同类型(体裁)的语篇结合起来。而韩礼德也指出,语篇与小句相似,也具有元功能促动的语篇结构(Halliday、Webster,2002:231)。

多元结构则是有(Mann)为代表,提出了整体结构(holistic structure)、关系结构(relational structure)、句法结构三种结构论断。所谓的整体结构就是题材结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结构。这点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多集中于新闻语篇、说明文、议论文等特定体裁的结构框架模式。而关系结构则是修辞结构(Mann 1992:41)。句法结构则不是语篇结构。自然语言处理中语法结构确实和修辞结构与体裁结构不同,但是已经发展比较完善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概念以一种的逻辑意义形成的复现结构(iterartive structure)类似于修辞结构,同属于关系结构。

关系结构有一个弊端,就是它只能说明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但是不能说明这些结构成分在更大的结构中做什么成分、有什么功能。但是体裁结构则可以表明元素在整体上有什么作用,但没有办法看出如何从词汇和语法上如何体现的。

那么在体裁结构和关系结构中间,还有一种称为交换结构,包括Halliday的“场形结构”与Martin和Rose(2007:222)的交换结构,它属于韵律形的交换结构,这话总结构决定体裁结构的目的性特点。

总的来说,如果使用多元结构理论,语篇结构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语篇层次语篇结构
宏观体裁结构、粒子结构
中观交换结构、会话结构、对话结构
微观关系结构、复现结构、修辞结构
在这三类结构中,体裁结构是语篇的核心结构,具有整体性、层级性、穷尽性、粒子性和均匀性。

5. 语篇结构的层级性

语篇结构的层次性早在1975年就被认可(Sinclair、Coulthard,1975:24)了。而Mann的修辞结构理论,也承认了层级性特点。它们的修辞结构也是从小到大的,逐层处理的,很容易和体裁结构模式形成互补关系,但他们的层级性结构是关系结构,可以表示体裁结构组织方式(Mann,1992:54),但不是体裁结构本身。

语篇结构最大单位是体裁结构,最小单位是小句或复合句。Halliday和Matthiessen(2014:248-249)所称的“图形”和“序列”。两种单位需要通过核实的理论对接才能恰当的表现语篇的体裁结构和语法上的体现。

目前大多数语篇分析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研究,只是对语篇的体裁结构和成分进行了研究,而不再继续对体裁结构成分以下的语篇单位进行研究(Derew inka,1990;Halliday、Hasan,1985/1989;Martin 、Rose,2007,2008)。

但是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恰恰相反,大多 集中在小的方面,例如句内、句间、浅层语义等。

这时有两方面原因的:

1. 从语篇功能的角度讲,语篇的体裁结构和成分可以直接和语篇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联系起来。但是如同(Martin 1984:25)指出一样,它是分阶段的。阶段虽然可以再分段,分段可以再分步骤,但只在特别需要时才进行研究。

2. 从语篇与语法的关系上讲,语篇是由篇章基本单元构成的,而基本上篇章基本单元与语篇的体裁结构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大多数对体裁结构在词汇语法层的研究都是通过数量统计的方式来进行的。尤其是语言学上通常采用的是几十篇文章,对段落或者语篇进行统计后,得出相应的结果。缺乏一个清醒的、直观的语法结构与语篇结构的关系。Sinclair、Coulthard(1975)把语篇结构分为五个级阶,但是他们研究的主要是交换结构,而非体裁结构。

因此,体裁结构的层级性需要从上到下,从大到小来进行研究,确定语篇的体裁结构及其成分,称为宏观结构(Martin、Rose,2007),根据体裁结构成分的功能探讨它的次级结构及其成分,称为中观结构,并且可以循环递分,最终到微观结构。而这些,都要通过话题发展、衔接关系、信息流动进行组织。

总的来说,修辞结构理论主要解决的是由小句体现的语篇单位如何根据逻辑语义关系组成更大单位的问题,但不能给这些单位赋予功能;体裁结构研究则主要给予语篇的体裁结构成分赋予功能,但不能清晰、确切的说明各个级阶的结构成分是如何在词汇语法上体现的。

6. 语篇分析模式

在传统的语言学角度,大多是使用几十篇文章,进行高频统计,包括Halliday(1988)、Eggins(1994,2004)。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语法结构的组合模式以及语篇结构成分之间有什么系统联系之类的问题。

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为了弥补这些问题,又做了一些研究,如Martin、Rose(2007)通过语篇中的词汇成分关系链探讨语篇是如何通过分类关系(taxonomical relations)发展的。在语篇意义上,他们提出了超主位和宏观主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按照这种模式发展的,还有嵌入关系、递归关系、大小关系等。

Martin、Rose(2008)则探讨了故事、历史、报告、程序的体裁结构及解饿构成分和结构成分的发展方式。Mann(1992)的修辞结构理论则只是从关系结构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没有探讨在语法上的体现。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