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维架构

高成熟度实践点睛之OPP

2016-12-23 14:42 232 查看
OPP SP 1.1 建立质量目标和过程性能目标

(1)QPPO是否与商业目标相关?是经验判断的相关,还是通过量化手段判断的相关性?如果目标与商业目标无关,为什么要对其进行定量管理?

(2)QPPO中是否有总体的目标,即覆盖了全过程的目标?比如工期偏差率覆盖了项目的全过程,缺陷逃逸率也是如此?

(3)QPPO中的总体目标与局部目标是否相关?局部的目标是如识别出来的?比如定义了一个需求评审的缺陷密度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如何确定出来的?

(4)QPPO是否太单一?比如只定义了质量类的目标,而没有定义进度等等其他方面的目标?如果不完备,是否合理呢?

(5)对照历史的过程性能基线,要判定QPPO的可行性。如果实现目标的概率比较低,需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

(6)目标应该是定量的。

(7)目标应该划分优先级。

(8)目标之间如果有相关性,应该进行定量的分析。

(9)目标应该是一个区间值,而不是一个单点值。

OPP SP 1.2 选择过程

(1)选中进行量化管理的过程或子过程是否和组织级的QPPO相关?如何证明他们之间有关联?如果这些过程与QPPO无关,为啥进行对他们进行定量管理?

(2)选中进行量化管理的子过程是否有助于帮助项目组进行过程组合的选择?

OPP SP 1.3 建立过程性能度量元

(1)和CMMI的2,3级相比,是否增加了一些度量元?这些度量元应该是通过QPPO分解、分析得到的。

(2)与QPPO有关的度量元的数据采集方法、校验方法要经过了详细的定义,确保数据采集的一致性、正确性。

(3)2-3级的度量数据主要是采集的过程的输出,4-5级增加了对过程输入、过程属性的度量元。

OPP SP 1.4 分析过程性能并且建立过程性能基线

(1)过程性能基线要包括历史过程性能的数据形状、位置、离散程度、样本点个数的记录。

(2)要分类建立过程性能基线。分类的维度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的不同方法、项目的类型、不同的部门、不同的裁剪、不同的生命周期模型、不同类型的员工等等。比如需求评审:

个人评审与会议评审

专家与新手评审的效果

(3)基线建立的方法包括控制图法、箱线图法、置信区间法。

(4)建立的基线应该支持项目组将来进行过程组合。

(5)每个QPPO或商业目标是否建立了对应的基线? 如果没有,为什么?

(6)过程性能基线不怕多,就怕没用!就怕与目标无关!建立的PPB是否与某个目标现相关呢?

(7)是否定期或根据样本点的多少,更新了过程性能基线呢?

OPP SP 1.5 建立过程性能模型

(1)建立过程性能模型可以采用回归方程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拟法、可靠性增长、概率网络等多种方法。

(2)对于y是分类变量的可以采用Logistics回归建模。

(3)每个商业目标、QPPO是否有对应的过程性能模型?如果没有为什么?每个过程性能模型的y是否是一个商业目标或QPPO,如果不是,为什么?

(4)是否定义了PPM的适用范围?

(5)是否定期或根据样本点的多少,更新了过程性能模型呢?

(6)过程性能模型也应该分类建立!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