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读书笔记) 暗时间 (2016-12-10更)

2016-12-10 19:11 148 查看
已经有三年左右没有认真读书,或是写读书笔记了。

选择“暗时间”这本书,一是由于作者是微软研究院的大牛,符合自己码农该学习该膜拜的对象,其次该书本身就是作业对认知,思维,编程等博客的整理,并非复杂难懂的公式原理和代码,更容易坚持下来。 希望自己能坚持读完思考完第一本书 ^_^

 

读研三年,自认为看了很多编程的书,读了很多源码,也修复了很多bug。但是看到斯坦福的研究生在github上的code,顿觉自己写的什么都不是。  而除了编程,研究生三年并没让我在其他方面有所提升,相反,以前熟悉的知识,工具,也随着时间渐渐遗忘。代价也是显著的,工作上,生活中,现实总会给自己最忠实的回复,失败,挫折,所有经历或是未曾经历的苦痛。 然而这些失败过后,时光依旧不知所踪。 回想起心理学泰斗津巴多的监狱实验,监狱中受虐的人慢慢失去反抗的斗志,染上习得性无助,自己是否也会成为这被生活挫折牢牢捆住的孤独无助的人?

 

同样的一台服务器,跑满任务与闲置,其产生的价值是大大不同的。 人脑亦是如此。  将一个人关在一个密闭的空间18年,我们能认为其成年了么? 至少,从思想上,认知上,绝对不是。 当每个人的手表的秒针和分针以相同的速度转动时,思考更多的人,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的时间,从实际意义上,也比别人多活了很多年。  而本人读研三年,更近似于关在密闭空间的人, 除了被现实打击,被动领悟,每天总是过着一过就记不得的生活。 最后回想三年,似乎就找不到时间的去向了。

 

人和人在时间上是平等的。 看似合理,确实际是个错觉。 我们每天真正过的时间,是投入的时间同效率的乘积。 我们常常会习惯去统计自己看了多少天书,背了多少天单词, 可也许我们会发现, 那本书的确翻了很多遍,背单词的app的确天天刷好多次,表面的时间花的不少, 收益却似乎很小,自己也没有因为读完管理学,而对管理的理解有了多么深的提升。 我们这些粗浅的投入,其实只是简单的快速记忆, 并没有逻辑推理,而只有通过推理,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 这个通过逻辑等去推理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思维时间,也可以称作为暗时间。
无论是上课,上班, 或是坐公交,挤地铁, 我们都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作为我们的“暗时间”,让我们从书本的知识的表面慢慢走向背后真正的宝藏。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暗时间,按作者的意思, 在日积月累后,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作者举了一个理论物理博士的例子, 这个博士除了学业牛逼,就是打牌,也是世界一流,玩“业余”也特牛逼。 我们旁观者会奇怪,这些家伙,到底哪里来的时间,让他们在不止一个领域做到卓越? 我又想到ACM大牛,还有SCOTT YOUNG的例子。 这两年,我一直订阅SCOTT大神的博客,每次总是草草读一下,却很少用脑子理解大神分享的学习的经验,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己这三年,脑子基本属于闲置的server,算是浪费了吧。

 

怎么用好暗时间? 学python时看到contextlib,并未有很好的理解。 作者这里拿任务切换作例, 任务切换首先是保存当前目标上下文,其次是加载目标任务上下文,个人觉得,应该就是Python这个库的功能。 回归正题, 切换任务都会消耗时间,而多个任务间切换就会消耗大量的时间。 而专注一个任务却不会。并且,每次开始一个新任务,大脑总会需要一定时间去热身。 比如我们改了20分钟bug,突然去开个会,再回来看,需要多久才能重新开始改呢? 得花上不少的时间去回想刚刚弄清的东西。进入状态的能力可以锻炼,但是,学习某项内容的状态,比如看了三个小时阅读,全部脑细胞都激活在阅读的状态,这个不是几分钟能恢复回来的。

要用好暗时间,不仅要能快速进入专注状态,还要能够保持状态(思维体力), 以及抵抗其他任务,尤其是还未完成的隐藏“进程”带来的干扰, 比如即将要开的会,能够让你一次次思维跳出现有的工作。 锻炼这个能力的方法,如老一辈所说的,在天安门广场看书就成。 在干扰的环境下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 下来的时间,我也考虑下载实验室,在校门口看书呢~  

今儿的总结就到这儿,谢谢!

adamtj

2016年12月10日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暗时间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