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性能测试基础知识

2016-10-15 22:54 399 查看
一、性能测试基础

常见的术语:

1、并发用户

2、用户并发数量

3、请求响应时间(TTLB:Time to last byte)

4、事务响应时间:事务可能有多个请求组成,主要是为了向用户说明业务响应时间。

5、吞吐量(Throughput):单位时间内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流量,也可以指单位时间内处理的客户端请求数量。

           从业务上来讲,也可以指业务吞吐能力。

6、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指每秒钟系统能够处理业务或事务的数量,是衡量系统业务处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7、点击率(Hit Per Second):每秒钟用户向服务器提交的HTTP请求数。

8、资源利用率:是对不同的系统资源的使用程度。例如,CPU利用率,磁盘利用率等。

性能测试的种类:

1、压力测试(寻找拐点):是为了发现在什么条件下,应用程序的性能会变得不可接受,或者事务不能正常的执行。关注点在于压力大小。

2、负载测试:通过在被测试系统上不断增加压力,直到性能指标达到极限,关注点在于加压时间。

3、强度测试:主要是测试系统在异常情况下的处理能力。

4、并发测试:测试多用户对同一业务功能同时访问,判断是否存在性能问题。

5、配置测试:通过测试找到系统各项资源的最有分配原则。

6、可靠性测试:测试系统在一定压力长时间运行后是否稳定可靠。

性能测试的误区:

1、提高硬件配置就可以提高性能。

2、性能测试在所有其他测试完成之后,测试一下看看就可以了。

3、性能测试独立于功能测试。

4、性能测试就是用户并发测试。(的确是以用户并发为主,但实际上还包括峰值测试,疲劳测试和大数据量测试)

5、不切实际的性能指标。(测试要符合实际的用户并发数,不要追求没有意义的性能指标)

性能调整基础:

性能调整,是比性能调优更加准确的说法。例如为了让部分“更优”,而把某些部分调得“不优”。

确定问题所在:

       应用程序代码;数据库配置;操作系统配置;硬件配置;网络;用户的抱怨程度;某些操作的响应时间;CPU的使用率是否很低而I/O的使用率很高;使用过程中性能是否稳定。

确定调整目标和解决方案:

       1、提高系统吞吐量。2、缩短响应时间。3、更好地支持并发。

最后就是分析调整结果:

1、系统调整是否达到或者超出了预定目标?

2、系统是整体性能改善了,还是牺牲某部分功能来解决问题?

3、调整是否可以结束了?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