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Web前端 > JavaScript

sphinx 源码阅读之json, hash table配置分析器

2016-06-26 17:04 330 查看

前言

读了 sphinx 的读取配置文件的代码, 心中有一个疑问: sphinx 为什么要自己造轮子呢?

难道现在 sphinx 一直没人升级维护也是这个历史包袱的原因吗?

不管哪么多了,先来看看 sphinx 怎么分析配置文件以及储存配置文件的吧。

配置文件规则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还有增量索引的 sphinx 配置文件。

其中 inc_source 继承 base_source 源。

inc_index 继承 inc_index 索引。然后又简单的配置了 indexer 和 searchd 选项。

source base_source {

type			= mysql



sql_host		= 127.0.0.1

sql_user		= test

sql_pass		= test

sql_db			= d_test

sql_port		= 3306



sql_query_pre= SET NAMES utf8

sql_query = select c_id, c_title, c_content, c_comments, c_mtime FROM t_post;


sql_attr_uint = c_comments

sql_attr_string = c_title

sql_field_string = c_content

sql_field_string = c_mtime

}





source inc_source : base_source{

sql_query_pre = SET NAMES utf8

sql_query = select c_id, c_title, c_content, c_comments FROM t_post where c_mtime >=(SELECT c_mtime FROM t_post_inc where c_id = 1) ; 

}



index base_index {

source			= base_source

path			=  var/data/base_index

docinfo			= extern

charset_type		= zh_cn.utf-8

charset_dictpath =  etc/  

ngram_len = 0

}



index inc_index : base_index{

source = inc_source

path =  var/data/inc_index

}



indexer{

mem_limit		= 32M

}





searchd{

listen			= 9312

listen			= 9306:mysql41

log			=  var/log/searchd.log

query_log		=  var/log/query.log

pid_file		=  var/log/searchd.pid

}


配置文件数据结构

对于上面的配置文件,我们是可以用一个 json 来表示的。

也就是就是一系列的递归的 key-value 而已。

假设整个文件就是一个根的话,那么第一级儿子有 source, index, indexer, searchd 四个儿子。

然后对于 index 和 source 的儿子是个数组,数组的每个位置都是一个对象,因为可以配置多个 index 和 source.

对于 indexer 和 searchd 的儿子是一个对象。上面所说的对象就是一系列的 key-value 叶子节点。

对于 根 节点, sphinx 使用一个 hash 储存,实际上所有的节点都是使用 hash 来储存的。

/// config (hash of section types)

typedef SmallStringHash_T < CSphConfigType >	CSphConfig;


对于第二级节点, 又是另一个 hash 对象。

/// config section type (hash of sections)

typedef SmallStringHash_T < CSphConfigSection >	CSphConfigType;


CSphConfigSection 这一级需要表示两种类型: 叶子节点 和 数组。

于是不是使用简单的 hash 对象, 而需要在 hash 对象基础上封装一层。

实际上 sphinx 不是封装了一层,而是封装了 三层。

/// config section (hash of variant values)

class CSphConfigSection : public SmallStringHash_T < CSphVariant >;



/// small hash with string keys

template < typename T >

class SmallStringHash_T : public CSphOrderedHash < T, CSphString, CSphStrHashFunc, 256 >;



/// simple dynamic hash

/// implementation: fixed-size bucket + chaining

/// keeps the order, so Iterate() return the entries in the order they was inserted

/// WARNING: slow copy

template < typename T, typename KEY, typename HASHFUNC, int LENGTH > class CSphOrderedHash;


最后一层终于看到基类了。

json 与 hash table

看到这里, 我们发现所有的节点都继承于 SmallStringHash_T 这个模板类。

这个类帮我们实现了储存 key-value 的方法。

那他是怎么实现的呢?

先说说需求吧,我们有一些列的 key-value, 然后我们实现快速添加和查找。

这个怎么看起来好熟悉的样子?

对了,这不正是 hash table 做的事情吗?

前几天我写了两篇文章
hash table 研究与实现 和
memcached 源码阅读之 hash table .

难道这次又要写一个 sphinx 的 hash table 吗?

想要知道一个 key-value 是怎么储存的,只需要看看它的 add 函数就可以了。

下面就先来看看 sphinx 的 add 操作。

/// add new entry

/// returns true on success

/// returns false if this key is already hashed

bool Add ( const T & tValue, const KEY & tKey ){

unsigned int uHash = ( (unsigned int) HASHFUNC::Hash ( tKey ) ) % LENGTH;



// check if this key is already hashed

HashEntry_t * pEntry = m_dHash [ uHash ];

HashEntry_t ** ppEntry = &m_dHash [ uHash ];

while ( pEntry ){

if ( pEntry->m_tKey==tKey )return false;

ppEntry = &pEntry->m_pNextByHash;

pEntry =   pEntry->m_pNextByHash;

}



pEntry = new HashEntry_t;

// do other thing

}


好吧,看到上面那个循环,我又想起了
memcached 源码阅读之 hash table 顶端的封面图了。

典型的链表式 hash 。

什么意思呢?

hash 遇到冲突了,以链表的形式储存即可。

这里就不多说 sphinx 的 hash table 了。

然后我们通过 hash-table 的递归, 我们就可以实现自己的 json 了吧。

唯一的不同时 json 储存的类型比较复杂, 而我们的类型比较单一, 叶子节点的值都是 string 和 数字。

不过这并影响我们自己实现 json 的那些功能。

配置文件解析器

看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储存 配置信息并不是难题, 现在的难题是怎么把这个配置文件转化为我们储存的数据结构。

其实我们的配置文件还是蛮复杂的,当然我是和 ini配置文件对比的。

像现在的配置文件, 基本上都是这个形式,而且一般内部还要再嵌套几层。

不管配置文件有多复杂, 对于我们这个配置文件解析器来说,都一样的。

为什么这个说呢?

作为修电脑专业,大家上大学的时候都学过编译原理这门课吧。

那门课的最初几张就是讲这个解析器的基本原理的,即自动机。

我们定义一套规则,配置文件按这套规则配置,解析器按照这套规则解析即可。

说了这个多,还是自动机 的状态吧。

sphinx 的配置文件可以用下面这几个状态表示。

enum { S_TOP, S_SKIP2NL, S_TOK, S_TYPE, S_SEC, S_CHR, S_VALUE, S_SECNAME, S_SECBASE, S_KEY }


S_TOP 是开始的状态。

而 S_SKIP2NL 是注释的状态,配置文件内一般只支持行注释,所以注释标示符后面的内容我们往往忽略掉。

当然一般第一行会有特殊的用处,sphinx 也有特殊的用处。

但是这个我查了文档没有找到, sphinx 源码有大概意思是可以执行指定程序,参数是这个配置文件。

我们不管这个了。我们就假设没有这一项就行了。

一般 S_TOP 状态下,忽略空白后,第一个遇到的就是 source, index, searchd, indexer 这四个串中的一个了。

所以 S_TOP 会先调用 S_TOK 去读取一个单词(token), 然后转到 S_TYPE 状态。

S_TYPE 会根据读取得到的字符串而分出两个状态来。

其中 source 和 index 会转向 S_SECNAME 状态, 而 indexer, searchd, 和 common 会转向 S_SEC 状态。

为什么要这么分呢?

那是因为 source 和 index 后面会有个名字, 而其他的没有名字,直接就是 key-value 了。

S_SEC 状态简单, 我们先看 S_SEC 状态的转移。

当然,在转移到 S_SEC 状态前,我们需要读取一个左大括号 “{“, 读取一个确定的单词由状态 S_CHR 完成。

在 S_SEC 中,我们需要做的是读取一个 key-value, 其中 key-value 用 等号分割。

于是第一次遇到非空字符,我们需要先读取 key, 于是 S_SEC 转移到 状态 S_KEY。

而遇到结束符 “}” 代表这个配置结束。

状态 S_KEY 是一个token, 所以我们需要调用 S_TOK 状态来完成读取这个 token.

在 S_KEY 中,我们需要先读取 一个确定的等号 “=” (状态 S_CHR), 然后读取 value, 于是转移到 状态 S_VALUE。

在状态 S_VALUE 我们需要先把读到的 value 存起来, 然后在遇到结束符的时候调用添加 key-value 的函数。

这个时候我们就完成了读取 S_SEC 状态的一个 key-value,直到读取到结束符 “}” 我们就回到了 S_TOP 状态。

当 S_TOP 转向 S_SECNAME 状态时,我们需要先读取 配置名字。

于是我们先转向 S_TOK 状态读取一个 token.

然后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遇到了 开始符号 “{“,我们转向 状态 S_SEC。

另一种情况我们遇到 “:”, 意思是这个配置要集成与之前的某个配置。

于是我们需要先读取一个 base 的名字,即转向 状态 S_SECBASE 。

S_SECBASE 状态先转向 S_TOK 来读取一个 base 的名字。

然后会把 名字为 base 的配置复制到当前配置。

接着就可以用 S_CHR 读取开始符 “{“ 并转向 状态 S_SEC 了。

这样状态自动机就完成了。

具体可以参考下面的这幅图:



简单的状态如下

#define LOC_PUSH(_new) { eStack[iStack++] = eState; eState = _new; }

#define LOC_POP() { eState = eStack[--iStack]; }

#define LOC_BACK() { p--; }

for (;; p++) {

// if this line is over, load next line



// handle S_TOP state

if (eState == S_TOP) {  

iToken = 0;

LOC_PUSH(S_TYPE);

LOC_PUSH(S_TOK);

LOC_BACK();

continue;

}



// handle S_SKIP2NL state

if (eState == S_SKIP2NL) {

LOC_POP ();

p = pEnd;

continue;

}



// handle S_TOK state

if (eState == S_TOK) {

if (!sphIsAlpha(*p)) {

LOC_POP ();

sToken[iToken] = '\0';

iToken = 0;

LOC_BACK();

continue;

}

if (!iToken) {

sToken[0] = '\0';

}

sToken[iToken++] = *p;

continue;

}



// handle S_TYPE state

if (eState == S_TYPE) {

if (IsPlainSection(sToken)) {

if (!AddSection(sToken, sToken))break;

sToken[0] = '\0';

LOC_POP();

LOC_PUSH(S_SEC);

LOC_PUSH(S_CHR);

iCh = '{';

LOC_BACK();

continue;

}

if (IsNamedSection(sToken)) {

m_sSectionType = sToken;

sToken[0] = '\0';

LOC_POP ();

LOC_PUSH(S_SECNAME);

LOC_BACK();

continue;

}

}



// handle S_CHR state

if (eState == S_CHR) {

LOC_POP ();

continue;

}



// handle S_SEC state

if (eState == S_SEC) {

if (*p == '}') {

LOC_POP ();

continue;

}

if (sphIsAlpha(*p)) {

LOC_PUSH(S_KEY);

LOC_PUSH(S_TOK);

LOC_BACK();

iValue = 0;

sValue[0] = '\0';

continue;

}

}



// handle S_KEY state

if (eState == S_KEY) {

LOC_POP ();

LOC_PUSH(S_VALUE);

LOC_PUSH(S_CHR);

iCh = '=';

LOC_BACK()

continue;

}



// handle S_VALUE state

if (eState == S_VALUE) {

if (*p == '\n') {

AddKey(sToken, sValue);

iValue = 0;

LOC_POP ();

continue;

}

if (iValue < iValueMax) {

sValue[iValue++] = *p;

sValue[iValue] = '\0';

}

continue;

}



// handle S_SECNAME state

if (eState == S_SECNAME) {

if (!sToken[0]) {

LOC_PUSH(S_TOK);

LOC_BACK();

continue;

}

AddSection(m_sSectionType.cstr(), sToken);

sToken[0] = '\0';

if (*p == ':') {

eState = S_SECBASE;

continue;

}

if (*p == '{') {

eState = S_SEC;

continue;

}

}



// handle S_SECBASE state

if (eState == S_SECBASE) {

if (!sToken[0]) {

LOC_PUSH(S_TOK);

LOC_BACK()

;

continue;

}



// copy the section

LOC_BACK();

eState = S_SEC;

LOC_PUSH(S_CHR);

iCh = '{';

continue;

}

}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