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杂谈:中国互联网早已经被群雄割据各自为王了

2016-06-13 14:08 393 查看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自中国市场经济时代拉开大幕之后,对于中国的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国家层面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了国策,而这个概念提出的时间节点,又是一场互联网行业的峰会;

  资本层面上,从来没有哪个时期会像今天这样,从天使到VC,在资金上给创业者在不同阶段提供便利;而即便是商业模式,互联网改造世界的大幕也才刚刚开始,有太多没有接触过网络的传统领域等着被互联网“改造”、“升华”,成为下一个风口。

  但这一波潮水过后,我们却发现,穿着衣服游泳的,却是那些早已成为巨头的大佬们。更加令人沮丧的是,这些大佬们的身后,已经建立起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和“闭环”,将互联网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收敛到了自己围墙之内。

  对于创业者来说,琢磨怎么从互联网巨头们的围城中另辟蹊径,这也许是一个不可能,但又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

  作为创业者,摆在你面前的选项恐怕不多:A、在已经筑好围城的巨头中选择一家站队,成为各种“生态圈”、“闭环”中的一员;B、去寻找大佬们尚未圈入的领域耕耘,但可以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小。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现状:互联网消除了原本的信息不对称,并催生出了一批大公司,但如今又在平等的信息流动根基上建筑起了一座座围城,成为新的不对称根源。

  这是一个讽刺但又带有宿命论的结果。

  腾讯:互联网围城的鼻祖,如今已经围出了第二座城

  以微信社交为核心的腾讯围城

  正如在数量意义的人口红利渐渐消失的背景下,中国互联网行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诸如BAT这样的巨头在固守原有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大举进入新的领域,圈地围城,正如《第一财经日报》创始人、原总编辑秦朔所言,现在出现了BATEverywhere的情况。

  腾讯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中,最早筑起围墙的大公司。在过去,腾讯的原则是,只要和自己相关的业务,就要握在手里不放。在一段时间里,创业者们从VC口中最常听到的一个问题是:“假如腾讯也做了你们的产品,怎么办?”

  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5年前的3Q大战。在和360的交锋当中,腾讯意识到,围绕客户端打造出来的产品围墙未必能够靠得住。与其与其他对手互相厮杀,不如把资源共享出去,然后再收纳回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圈来得稳固。

  于是,马化腾如今的原则变成了“自己做得好就自己做,做不好就选择最好的平台伙伴。”腾讯也化身成一个巨大的孵化器。美国《财富》杂志报道,2015年,腾讯用55亿美元,投资了超过95家公司,并花了3亿美元收购了3家公司。而根据腾讯官方数据,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腾讯,5年间在开放平台中接入了超过400万的应用,孵化的上市或借壳上市公司超过了20家。相较于阿里巴巴的大肆吞并,腾讯将自己定位为“连接器”,连接所有人与服务。

  而这座“连接器”围墙的起点,是微信。

  在之前的围城时代中,腾讯不擅长的垂直领域有很多。2006年上线的搜搜想和百度的搜索业务抗衡,2012年上线的QQ输入法又企图抢占搜狗的市场,但结果是,这两个产品最终都被搜狗纳入囊中。腾讯还有一颗不死的电商心,但最终还是把自家对标淘宝的拍拍换给了京东。

  微信让腾讯换了个筑墙方法。因为QQ起家的腾讯原本就擅长社交,而微信又以社交为核心勾勒出的互动场景,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互动催生更多新需求,需求带来市场。这个市场太大,腾讯无法独吞。借助微信在互联网领域投资圈地就成了必然选择。

  你可以在微信的生态圈看到一众来头不小的企业。互联网出行第一把交椅滴滴出行、分类信息网站老大58同城、互联网票务行业第一名微票儿、团购行业头号种子美团大众点评,以及电子商务仅次于阿里巴巴的京东。

  很难说是微信从这些企业当中获利,还是这些企业依靠微信的庇护获得了成功。但微信具有的庞大流量优势难以忽视。腾讯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微信的日活跃用户数已达7亿。凭借流量这张王牌,腾讯可以尽可能地圈入更多的使用场景和垂直领域。这一切最终又导向了微信支付背后的财付通。至此,一个属于腾讯的生态闭环打造完成。

  这其中的好处,互联网装修公司美家帮可能最有发言权。这家2014年成立的公司通过网上预约,帮助用户获得装修、设计的上门服务。成立一年内,美家帮获得了腾讯的A+轮融资,被吸纳进入到了微信的生态圈内。他们曾作出预测,未来三年,微信导入的流量,预计能够累计100亿。对于任何一个寻找引爆机会的创业公司来说,这都是一个难以拒绝的诱惑。

  被纳入微信生态圈的还有e袋洗、人人车、人人快递、每日优鲜、美丽说、丁香园等针对更加深度和广泛生活应用场景的企业。e袋洗创始人陆勇文曾经这样解释腾讯的策略:“腾讯看中的,是线上线下闭环式的交易资金流动。”58赶集联席CEO姚劲波也有类似看法,在他看来,腾讯目前的布局,已经悄无声息地将微信支付覆盖至了中国主要的线上O2O领域。

  无论是58、大众点评这种成熟的企业还是像e袋洗、悦动圈一样的初创团队,腾讯为他们送去流量的同时,用户的每一次使用与交易也是在为腾讯的支付业务带去流量。根据近期微信支付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微信支付绑卡用户数已经超过3亿。而这个市场的规模仍在扩大。根据易观智库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52.11万亿元人民币。

  所以,在用微信越来越多地为各种服务买单的时候,你可能也已经发现,自己作为用户,早已被“锁”在了微信当中。从早前的打车大战中尝到甜头的用户们不知不觉地培养起了移动支付的习惯,进而帮助微信从支付宝的一家独大中杀出血路。

  但帮助微信杀出血路的O2O们,终归只是腾讯希望与人连接起来的生活服务中的一小众而已。腾讯围城之外的创业者们恐怕如今又要在VC面前面对另一种追问:“假如腾讯投了你的竞争对手怎么办?”

  正如美团旗下的猫眼,曾经“统治”着电影在线售票平台市场的大片江山,市场份额一度超过70%。然而,现实并不留情面,原本一家独大的猫眼却因为腾讯的入局而丢掉了第一的宝座。随着腾讯入股了同样作为在线售票平台的微票儿,其C轮和C+的融资总额达到了45亿元,估值近20亿美元,而后迅速与“老三”格瓦拉合并,迅速吞噬了大量市场。根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5年第3季度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中,猫眼电影占据了26.73%,微票儿与格瓦拉分别以15.8%与12.17%分列第二和第三,二者的合并对于猫眼的冲击可想而知。

  乐视与小米:生态的化反

  以智能硬件为核心的小米与乐视围城

  “互联网思维”强调开放和互赢,小米可能并不是很认可,尽管创始人雷军嘴上还是这么说的。

  移动互联网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入口的战争。2011年8月16日,雷军以“小米客服”的身份,站在798艺术区的舞台上,发布了小米的第一款手机米1。如果说一年前,小米创造的MIUI智能系统为小米的围城打下了地基,那么“米1”就是搭建小米之城的第一块砖。

  仅仅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小米手机凭借千万级的出货量一度占据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以手机和它的MIUI智能系统为切入口,小米正在造的围城是“硬件+互联网服务”。小米企图占领智能家居的高地,一时间,似乎令许多传统的家电大佬们都要望其项背。

  首先是圈地。小米用的是高端低价的战略。“比小米便宜的手机都没有小米好,跟小米一样好的手机都没有小米便宜。”深谙粉丝经济学和纯熟的纯线上互联网营销手段,小米迅速以低成本的产品切入了手机市场。

  在手机大获成功后,小米开始陆续推出了电视、平板、路由器。小米的土地越圈越大,小米手环、空气净化器、小蚁摄像机、智能灯泡、电饭煲、移动电源、智能插座,几乎所有能够构成智能家居生态圈的硬件种类都被小米相中,过去5年,小米累计投资了超过50家智能硬件公司。雷军说,小米的模式在未来将会“影响一个又一个行业和影响整个工业世界”。

  找到入口后,小米开始围城了,这个思路并不复杂。以MIUI的系统作为平台,所有的智能家居都将连接在一起,而整个智能家居的生态圈的核心就是小米手机,通过云端技术,仅凭借一台手机就能够操控所有家电和小米设备。

  雷军为你设计的未来就是,当你回到家,可以拿着小米手机操控着家里全部的小米系电器,开灯关灯、遥控电视频道、甚至远程操控电饭煲,至少在家居生活的领域,你所用的所有硬件都将被小米所包围。

  2016年初,小米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捷付睿通股份有限公司,雷军看重的正是捷付睿通手中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而后中国银联与小米宣布联合,将基于小米手机联合设计推出移动支付,传说中的“小米Pay”将小米的围城延展至了消费领域和金融领域。

  然而,雷军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未来畅想,小米最终将建立一套智能家居的标准与协议。一旦有足够多的硬件企业接受了小米的这套标准与协议,而那些没有采用标准的产品和厂商将会被拒之门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乐视与小米的想法不谋而合,抓住硬件找入口。但乐视的步子迈得更大。

  凭借乐视网起家的乐视集团,首先在内容版图上扩张,从横跨影视、综艺与体育,在各家疯狂购买版权的同时,自制内容也不断丰富。《甄嬛传》、《芈月传》、《太子妃》的成功让乐视在内容领域站住了脚跟。

  有了优质的内容就需要有出口,乐视的“三驾马车”电视、手机与汽车成为了乐视围城的关键。乐视的“三屏”是圈定家庭用户,构建生活场景最直接的工具,只有通过这些终端,乐视体育、乐视网、乐视影业所生产的内容才得以输出。

  乐视的三屏把人们的闲暇时间挤占得满满当当。手机屏可以切入年轻人市场,毕竟现在年轻人的注意力似乎都在小屏上;针对家庭娱乐,上至老年人下至儿童,电视机的大屏可以满足;而为了让你在出行的时间也能接受乐视的“输出”,乐视汽车应运而生。

  当乐视出现的时候,抱着看戏心态的人不少。“吹概念”、“PPT公司”的声音不绝于耳。且不论乐视的互联网玩儿法究竟能否走下去,但贾跃亭确实带火了“生态”这个词。

  乐视拥有庞大的生态,包括云、内容、电视、手机、汽车、体育与互联网金融,它们构成了乐视的围城。与小米一样,乐视以云作基础,通过手机、电视与汽车作为入口,将乐视的内容与用户相连接。

  这是一种反向作用力。内容的强大将能够反向捆绑住消费者。事实上,乐视所期待的,并非用户对于硬件的一次性消费。在乐视超级电视中,优质的内容和试水的大屏购物将是一次会员的深耕,它希望通过硬件中所产生的服务,让消费者融入到乐视的生态中,进行生态化反。

  通过乐视的金融服务,在乐视商城购买乐视制造的屏幕(电视、手机、汽车),从而观看乐视制作的影视、体育内容,甚至通过乐视手机,可以用易到用车打车,去乐视所打造的体育场馆观看比赛,而这一切将由乐视云提供底层的保障。

  当整个生态系统运转起来后,大量的广告价值得以催生,尽管声称所谓的“硬件免费”甚至负利,但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入到了整个生态体系中,后续的会员费用、服务费用就成为乐视硬件的重要支撑点,这些持续的现金流就是乐视“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结果。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互联网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