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编程语言 > Python开发

Python基础05-08

2016-01-10 19:58 591 查看



[title2]
Python基础05 缩进和选择[/title2]

作者:Vamei 出处:http://www.cnblogs.com/vamei 欢迎转载,也请保留这段声明。谢谢!



缩进

Python最具特色的是用缩进来标明成块的代码。我下面以if选择结构来举例。if后面跟随条件,如果条件成立,则执行归属于if的一个代码块。

先看C语言的表达方式(注意,这是C,不是Python!)

if ( i > 0 )
{
x = 1;
y = 2;
}


如果i > 0的话,我们将进行括号中所包括的两个赋值操作。括号中包含的就是块操作,它隶属于if。

在Python中,同样的目的,这段话是这样的

if i > 0:
x = 1
y = 2


在Python中, 去掉了i > 0周围的括号,去除了每个语句句尾的分号,表示块的花括号也消失了。

多出来了if ...之后的:(冒号), 还有就是x = 1 和 y =2前面有四个空格的缩进。通过缩进,Python识别出这两个语句是隶属于if。

Python这样设计的理由纯粹是为了程序好看。


if语句

写一个完整的程序,命名为ifDemo.py。这个程序用于实现if结构。

i = 1
x = 1
if i > 0:
x = x+1
print x


$python ifDemo.py # 运行

程序运行到if的时候,条件为True,因此执行x = x+1,。

print x语句没有缩进,那么就是if之外。

如果将第一句改成i = -1,那么if遇到假值 (False), x = x+1隶属于if, 这一句跳过。 print
x没有缩进,是if之外,不跳过,继续执行。

这种以四个空格的缩进来表示隶属关系的书写方式,以后还会看到。强制缩进增强了程序的可读性。

复杂一些的if选择:

i = 1

if i > 0:
print 'positive i'
i = i + 1
elif i == 0:
print 'i is 0'
i = i * 10
else:
print 'negative i'
i = i - 1

print 'new i:',i


这里有三个块,分别属于if, elif, else引领。

Python检测条件,如果发现if的条件为假,那么跳过后面紧跟的块,检测下一个elif的条件; 如果还是假,那么执行else块。

通过上面的结构将程序分出三个分支。程序根据条件,只执行三个分支中的一个。

整个if可以放在另一个if语句中,也就是if结构的嵌套使用:

i  = 5
if i > 1:
print 'i bigger than 1'
print 'good'
if i > 2:
print 'i bigger than 2'
print 'even better'


if i > 2 后面的块相对于该if缩进了四个空格,以表明其隶属于该if,而不是外层的if。


总结

if语句之后的冒号

以四个空格的缩进来表示隶属关系, Python中不能随意缩进

if <条件1>:

statement

elif <条件2>:

statement

elif <条件3>:

statement

else:

statement


Python基础06 循环

作者:Vamei 出处:http://www.cnblogs.com/vamei 欢迎转载,也请保留这段声明。谢谢!

循环用于重复执行一些程序块。从上一讲的选择结构,我们已经看到了如何用缩进来表示程序块的隶属关系。循环也会用到类似的写法。


for循环

for循环需要预先设定好循环的次数(n),然后执行隶属于for的语句n次。
基本构造是

for 元素 in 序列:
statement


举例来说,我们编辑一个叫forDemo.py的文件

for a in [3,4.4,'life']:
print a


这个循环就是每次从表[3,4.4,'life'] 中取出一个元素(回忆:表是一种序列),然后将这个元素赋值给a,之后执行隶属于for的操作(print)。

介绍一个新的Python函数range(),来帮助你建立表。

idx = range(5)
print idx


可以看到idx是[0,1,2,3,4]
这个函数的功能是新建一个表。这个表的元素都是整数,从0开始,下一个元素比前一个大1, 直到函数中所写的上限 (不包括该上限本身)
(关于range(),还有丰富用法,有兴趣可以查阅, Python 3中, range()用法有变化,见评论区)

举例

for a in range(10):
print a**2



while循环

while的用法是

while 条件:
statement


while会不停地循环执行隶属于它的语句,直到条件为假(False)

举例

while i < 10:
print i
i = i + 1



中断循环

continue #
在循环的某一次执行中,如果遇到continue, 那么跳过这一次执行,进行下一次的操作
break #
停止执行整个循环

for i in range(10):
if i == 2:
continue
print i


当循环执行到i = 2的时候,if条件成立,触发continue, 跳过本次执行(不执行print),继续进行下一次执行(i = 3)。

for i in range(10):
if i == 2:
break
print i


当循环执行到i = 2的时候,if条件成立,触发break, 整个循环停止。


总结

range()

for 元素 in 序列:
while 条件:
continue
break


Python基础07 函数

作者:Vamei 出处:http://www.cnblogs.com/vamei 欢迎转载,也请保留这段声明。谢谢!

函数最重要的目的是方便我们重复使用相同的一段程序。
将一些操作隶属于一个函数,以后你想实现相同的操作的时候,只用调用函数名就可以,而不需要重复敲所有的语句。


函数的定义

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个函数, 以说明这个函数的功能。

def square_sum(a,b):
c = a**2 + b**2
return c


这个函数的功能是求两个数的平方和。
首先,def,这个关键字通知python:我在定义一个函数。square_sum是函数名。
括号中的a, b是函数的参数,是对函数的输入。参数可以有多个,也可以完全没有(但括号要保留)。
我们已经在循环和选择中见过冒号和缩进来表示的隶属关系。
c = a**2 + b**2 #
这一句是函数内部进行的运算
return c #
返回c的值,也就是输出的功能。Python的函数允许不返回值,也就是不用return。
return可以返回多个值,以逗号分隔。相当于返回一个tuple(定值表)。
return a,b,c #
相当于 return (a,b,c)

在Python中,当程序执行到return的时候,程序将停止执行函数内余下的语句。return并不是必须的,当没有return,
或者return后面没有返回值时,函数将自动返回None。None是Python中的一个特别的数据类型,用来表示什么都没有,相当于C中的NULL。None多用于关键字参数传递的默认值。


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

定义过函数后,就可以在后面程序中使用这一函数

print square_sum(3,4)


Python通过位置,知道3对应的是函数定义中的第一个参数a, 4对应第二个参数b,然后把参数传递给函数square_sum。
(Python有丰富的参数传递方式,还有关键字传递、表传递、字典传递等,基础教程将只涉及位置传递)
函数经过运算,返回值25, 这个25被print打印出来。

我们再看下面两个例子

a = 1

def change_integer(a):
a = a + 1
return a

print change_integer(a)
print a

#===(Python中 "#" 后面跟的内容是注释,不执行 )

b = [1,2,3]

def change_list(b):
b[0] = b[0] + 1
return b

print change_list(b)
print b


第一个例子,我们将一个整数变量传递给函数,函数对它进行操作,但原整数变量a不发生变化。
第二个例子,我们将一个表传递给函数,函数进行操作,原来的表b发生变化。
对于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变量传递给函数后,函数会在内存中复制一个新的变量,从而不影响原来的变量。(我们称此为值传递)
但是对于表来说,表传递给函数的是一个指针,指针指向序列在内存中的位置,在函数中对表的操作将在原有内存中进行,从而影响原有变量。 (我们称此为指针传递)


总结

def function_name(a,b,c):
statement
return something  # return不是必须的


函数的目的: 提高程序的重复可用性。
return None
通过位置,传递参数。
基本数据类型的参数:值传递
表作为参数:指针传递


Python基础08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作者:Vamei 出处:http://www.cnblogs.com/vamei 欢迎转载,也请保留这段声明。谢谢!
谢谢逆水寒龙,topmad和Liqing纠错

Python使用类(class)和对象(object),进行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简称OOP)的编程。
面向对象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程序的重复使用性。我们这么早切入面向对象编程的原因是,Python的整个概念是基于对象的。了解OOP是进一步学习Python的关键。
下面是对面向对象的一种理解,基于分类。


相近对象,归为类

在人类认知中,会根据属性相近把东西归类,并且给类别命名。比如说,鸟类的共同属性是有羽毛,通过产卵生育后代。任何一只特别的鸟都在鸟类的原型基础上的。
面向对象就是模拟了以上人类认知过程。在Python语言,为了听起来酷,我们把上面说的“东西”称为对象(object)。

先定义鸟类

class Bird(object):
have_feather = True
way_of_reproduction  = 'egg'


我们定义了一个类别(class),就是鸟(Bird)。在隶属于这个类比的语句块中,我们定义了两个变量,一个是有羽毛(have_feather),一个是生殖方式(way_of_reproduction),这两个变量对应我们刚才说的属性(attribute)。我们暂时先不说明括号以及其中的内容,记为问题1。

假设我养了一只小鸡,叫summer。它是个对象,且属于鸟类。使用前面定义的类:

summer = Bird()
print summer.way_of_reproduction


通过第一句创建对象,并说明summer是类别鸟中的一个对象,summer就有了鸟的类属性,对属性的引用是通过 对象.属性(object.attribute) 的形式实现的。

可怜的summer,你就是个有毛产的蛋货,好不精致。


动作

日常认知中,我们在通过属性识别类别的时候,有时根据这个东西能做什么事情来区分类别。比如说,鸟会移动。这样,鸟就和房屋的类别区分开了。这些动作会带来一定的结果,比如移动导致位置的变化。
这样的一些“行为”属性为方法(method)。Python中通过在类的内部定义函数,来说明方法。

class Bird(object):
have_feather = True
way_of_reproduction = 'egg'
def move(self, dx, dy):
position = [0,0]
position[0] = position[0] + dx
position[1] = position[1] + dy
return position

summer = Bird()
print 'after move:',summer.move(5,8)


我们重新定义了鸟这个类别。鸟新增一个方法属性,就是表示移动的方法move。(我承认这个方法很傻,你可以在看过下一讲之后定义个有趣些的方法)
(它的参数中有一个self,它是为了方便我们引用对象自身。方法的第一个参数必须是self,无论是否用到。有关self的内容会在下一讲展开)

另外两个参数,dx, dy表示在x、y两个方向移动的距离。move方法会最终返回运算过的position。
在最后调用move方法的时候,我们只传递了dx和dy两个参数,不需要传递self参数(因为self只是为了内部使用)。

我的summer可以跑了。


子类

类别本身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成子类

比如说,鸟类可以进一步分成鸡,大雁,黄鹂。
在OOP中,我们通过继承(inheritance)来表达上述概念。

class Chicken(Bird):
way_of_move = 'walk'
possible_in_KFC = True

class Oriole(Bird):
way_of_move = 'fly'
possible_in_KFC = False

summer = Chicken()
print summer.have_feather
print summer.move(5,8)


新定义的鸡(Chicken)类的,增加了两个属性:移动方式(way_of_move),可能在KFC找到(possible_in_KFC)
在类定义时,括号里为了Bird。这说明,Chicken是属于鸟类(Bird)的一个子类,即Chicken继承自Bird。自然而然,Bird就是Chicken的父类。Chicken将享有Bird的所有属性。尽管我只声明了summer是鸡类,它通过继承享有了父类的属性(无论是变量属性have_feather还是方法属性move)

新定义的黄鹂(Oriole)类,同样继承自鸟类。在创建一个黄鹂对象时,该对象自动拥有鸟类的属性。

通过继承制度,我们可以减少程序中的重复信息和重复语句。如果我们分别定义两个类,而不继承自鸟类,就必须把鸟类的属性分别输入到鸡类和黄鹂类的定义中。整个过程会变得繁琐,因此,面向对象提高了程序的可重复使用性。

(回到问题1, 括号中的object,当括号中为object时,说明这个类没有父类(到头了))

将各种各样的东西分类,从而了解世界,从人类祖先开始,我们就在练习了这个认知过程,面向对象是符合人类思维习惯的。所谓面向过程,也就是执行完一个语句再执行下一个,更多的是机器思维。通过面向对象的编程,我们可以更方便的表达思维中的复杂想法。


总结

将东西根据属性归类 ( 将object归为class )
方法是一种属性,表示动作
用继承来说明父类-子类关系。子类自动具有父类的所有属性。
self代表了根据类定义而创建的对象。

建立对一个对象: 对象名 = 类名()
引用对象的属性: object.attribute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