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维架构

OpenStack商用需要跨越的坎 -- 前言

2016-01-06 11:54 344 查看
OpenStack作为目前最火热的开源云计算项目,以其松耦合、开放的架构和快速的产品迭代得到了众多IT厂商和客户的支持。所谓松耦合架构是指OpenStack各组件之间都是以松耦合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云平台,这样各组件的发展就可以比较独立,不会受其它组件的制约。所谓开放架构是指OpenStack的各组件都是以driver plugin的方式来构建,允许各厂商将自己的插件便捷的集成到OpenStack里,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在产品迭代方面,OpenStack保持每6个月发布一个大版本的进度,除了增强原有组件的功能和可用性,还不断的引入新的组件,从最初的聚焦IaaS发展到现在,已经延伸到PaaS到和容器管理平台。比如Trove组件提供了数据库即服务,Sahara组件提供了大数据平台即服务,Magnum组件提供了容器即服务(目前主要是对Kubernetes和Swarm的支持)。

应该说,OpenStack的架构已经基本涵盖了IaaS和PaaS,指明了云计算平台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为什么OpenStack逐渐成为事实上的私有云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目前比较成熟的还是IaaS部分,PaaS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市面上提供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解决方案的厂商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传统的IT巨头如IBM, HP, Oracle和红帽,一类是传统的CT巨头如华为和华三,另一类是创业性公司,比如美国的Mirantis, RackSpace,以及国内的九州云、UnitedStack,、EasyStack等。对于所有的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厂商,都需要找到一条路能够让OpenStack方案成功落地。在这个过程中,理想的情况是方案极大的帮助了客户,同时企业也通过自己的创新和努力获得了合理的利润。目前这个市场看着热闹,竞争者也很多,但是有多少案例落地后真正的获得了客户的口碑,又有多少项目真正有利润,恐怕只有客户和参与的厂商最清楚。

在众多云计算项目中,客户由于不清楚一些技术细节,往往容易被厂商忽悠,结果等落地后发现好像和预期的差别挺大。同时,一些厂商自己可能也没理清楚,就出来忽悠客户,结果等方案开始落地时才发现很多最初的设想都实现不了。举个简单例子,现在很多厂商的宣传里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是能够支持多种异构平台,比如KVM, VMware, Hyper-V, PowerVM, Xen等,同时还提供SDN功能。不理解技术的客户可能会认为这两个部分是独立的,互不影响,结果相信了厂商的宣传。但事实是这两者之间密切相关。目前所有的主流虚拟化平台都提供2层网络交换机的虚拟化,但并不是所有的虚拟交换机都支持SDN的协议,比如PowerVM。有些虚拟交换机即使支持,比如VMware的vSwitch,要实现SDN也需要单独购买商业的网络软件插件,同时和OpenStack的集成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单纯的OpenStack并不能完全作为一个云计算操作系统,它就像Linux Kernel,仅仅完成最核心的架构以及功能。最终的商业化(商用)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路,就像Redhat的Linux企业发行版一样,能够真实的契合到最终客户的需求。这一点正是众多云计算厂商可以做或正在做的事情。

本文之后的系列文章将详细阐述OpenStack商用需要跨过的坎。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