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从三无科学家之争想到的

2016-01-02 23:35 225 查看
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这也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欣喜之余,国人开始对屠呦呦的经历和事迹大加报道,但似乎有一种声音并没有把太多篇幅放到她的学术成就上,反而是过分渲染她的特殊身份,并认为她的获奖是对中国学术界的一大讽刺。各种平面媒体和网文甚至称她是“三无科学家”,即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经历、无院士头衔。一位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认可的科学家和一位对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药学家却始终无缘入选中国的院士行列确实值得探讨。但另一方面,博士学位、海外经历和院士头衔之于这样一位科学家而言难度就必须是标配吗?我觉得这是一种奇怪的结论和失常的倾向。


韩愈曾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学术水平和能力高下本来就不一定非得跟学历和资历等同视之。当我们的社会过分强调学历背景、师承何处等等门第偏见之时,很有可能会埋没一些确有真才实学之士。龚自珍也曾诗云:“我愿天公从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何为不拘一格?我想只重资历、学历,而忽视能力、实力,恐怕是形式大于内容,又怎么算是不拘一格呢?

无独有偶。学历平平却为人类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例子不胜枚举。相信学过微积分的读者应该还记得著名的格林公式,而他的提出者乔治·格林也只有本科学历,而且他是以40岁之“高龄”进入大学学习的。甚至他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也是在他进入大学之前完成的。屠呦呦的类似情况即使在诺奖的名单中也很容易找出类似的情况。20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的主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论学历来说也仅仅只是一个本科生。他的崛起对迷信只有象牙塔中的学术界才可挑选和培养人才的偏见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

同样拥有博士学位是不是就表示一定有真才实学呢?肯定也不是。根据日前《财经》杂志的报道,中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三位高管的博士学位论文均涉嫌严重抄袭。有的论文甚至是照搬其他硕士学位论文。大众不禁惊呼,他们是如何从中国石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这种博士又是否有真才实学?我们不能说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就一定多本事多厉害,但是也不能说一个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就完全一无是处吧。所以我们过分强调屠呦呦是不是有博士学位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勤奋是成功的阶梯。一些资质平庸的人在最初可能不被看好,但天道酬勤,最终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早的否定显然是不智的。有文章就讲到,屠呦呦读中学时的成绩并不好,也考过60分。无独有偶,2012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学家约翰·伯特兰·格登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约翰·格登15岁在伊顿公学读书期间,其生物学成绩竟在全年级250名学生中排在最后一名!他的其他所有理科成绩也都排名靠后,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后来,格登回忆称,自己在中学时曾成绩垫底,甚至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在1949年的学校成绩报告单中,格登被一名老师如是评价:“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这份成绩报告至今仍被格登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偶尔用来娱乐一下。虽然成绩差、不被老师和学校看好,但格登仍然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对生物学的热爱从来没有减少过。最终兴趣与勤奋帮助他称为举世公认的生物学大师。

我们不应该小视他人,为学历论;当然也不应妄自菲薄,自怨自艾。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求教自己定能有所获益。持之以恒当初的梦想也自然会开花结果。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