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嵌入式audio基础(六)音量

2015-12-30 10:17 190 查看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种物理现象。振动使物体周围的空气绕动而形成声波,声波以空气为媒介传入人们的耳朵,于是人们就听到了声音。因此,从物理上讲,声音是一种波。用物理学的方法分析,描述声音特征的物理量有声波的振幅(Amplitude)、周期(Period)和频率(Frequency)。因为频率和周期互为倒数,因此,一般只用振幅和频率两个参数来描述声音。

其中,频率反映声音的高低,振幅反映声音的大小。声音中含有高频成分越多,音调就越高,也就是越尖,反之则越低;声音的振幅越大,声音则越大,反之则越小。需要指出的是,现实世界的声音不是由某个频率或某几个频率组成,而是由许多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



这里选取了一段外挂音频的音量设置寄存器的截图,可以看出寄存器的设置step是2db。

db的出现是为了简化数字表达出现的,原理是利用对数表示。

db = 10*lg(放大倍数)

如果是增益放大十万倍:

X = 100000 = 10^5

Lx(dB) = 10*lg(10^5W/1W) dB= 10*lg(10^5) dB= 50 dB

如果衰减十万倍

X = 10^-5

Lx(dB) = 10*lg(X) dB= 10*lg(10^-5) dB= -50 dB

这里可以看出有几个好处:

1.简化书写 

100000的书写简化成50db

2.简化运算

一般音频都会分前端放大和后端放大,例如前端放大10倍后端放大10倍,计算起来就需要 10*10=100倍,如果利用db来进行计算就将乘法简化成加减法,前端10db后端10db,直接10db+10db=100db。

3.符合人体对声音的感知。

这个就需要从一个心理学讲开。

Weber–Fechner law

韦伯-费希纳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发现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Δr(刺激差别量)/r(刺激量)=k(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为了描述连续意义上心理量与物理量的关系,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1801-1887)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于1860年提出了一个假定: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这样可推导出如下公式:S = k ln I + C(S为感觉量、K为常数、I为物理量,C是积分常数)……通式: S = k log I。其含义是感觉量与物理量的对数值成正比。也就是说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这个经验公式被称为费希纳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举个例子就是:

昨天早上的报纸还卖五毛,今天涨到一块了,肯定觉得这个报摊的老板是疯了一次张这么多。

一套房子原来100万的,现在101万了,就感觉这房子根本没涨啊。

报纸涨了五毛的涨幅肯定是远远小于房价一万元的涨幅,但是他的翻番的涨幅是远远大于房价1%的涨幅。给人的感觉也是涨幅大的感觉强烈。

同理引申到声音对人体的刺激,如果线性的增大声音幅度,肯定是前面变化太小无法感知增长,后期增长有太高。所以音量的调节页用了db单位作为step。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