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移动开发 > 微信开发

那天,我扒了微信产品经理的博客

2015-12-30 09:52 786 查看

  其实本来这篇文章是想取名叫做《“大格局”下的轻》的,因为Kant的博客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

  Kant是微信的产品经理,截止到Sanri翻到2011年的自述文章,他主要负责微信公众平台的产品策划和运营。

  一.大牛成长史

  从大三偶读《Effective
UI:软件用户体验艺术》至此爱上产品及用户体验设计以后,他也经历过像现在作为新人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一样对于网上一切信息求贤若渴的状态。

  从互联网、书店上搜集一切能得到的信息,疯狂地阅读再阅读。就在这种快速汲取知识的半年之后,他发现了知乎。那个时候知乎还未开放注册,在好不容易拿到邀请码以后,他开始了自己在知乎上回答问题的日子,靠着之前的累积和遇见什么问题都答,他也越来越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后来他开始尝试在知乎上写一些逻辑严密经过沉淀的长文章,也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在找实习投简历的时候,差点被淘汰的他也因为自己在网上写过的文章被总监看过而终于进入了腾讯。

  他总结出新人成长的就是一个“观察――发现――思考――沉淀――分享”的过程

  1.观察发现

  对行业进行观察然后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与信息,去发现那些你感兴趣的。

  这个时候知识还是别人的,你只是见过,你要做的就是是搜集这些信息。

  2.思考

  搜集完信息后,开始思考。

  从各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而不带定义与偏见,只是思考。然后将你的思考记录下来。

  3.沉淀

  将自考系统化、有机化,达到从逻辑上可信、从表达上自然。

  4.分享

  当这些知识经过沉淀以后,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分享他们。

  比如Kant就是将这些发到知乎上去回答问题,而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或者去一些垂直的相关媒体上投稿。

  关于以上过程大家可以参考产品100的一篇文章:产品新人越学越迷茫?快来建立你的技能树吧

  二.大牛的博客长啥样?


  这是Kant博客的内容结构图,很简单,但你能从这个简单的结构图中看到一个产品人的纯粹与专注。

  1.从行业到产品

  从科技要闻解读到各种产品功能的分析,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独立思考过后的产出。




  Sanri从他的博客里为大家找到非常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你得学会思考一个产品背后的设计逻辑,特别是业务目的,多去体验多去思考,去观察一个优秀产品是如何平衡商业目标和用户需求的。

  在看了很多大牛的博客和文章后,我发现他们和才入门的新人之间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他们对于一个产品的本质看得更为透彻,就像之前一个做产品有一定时间了的伙伴给我说他现在更喜欢看一些行业分析的文章,因为那样会让你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问题,只有找到大的目标,才会明白为何要做小的细节。

  2.读书多思考


  之前在《作为优秀的产品经理,你居然不多读书!(附59本产品书籍下载)》里Sanri有提到过战隼大神的阅读方法,第一是做思维导图,第二是做读书笔记。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读书方法,其实最终都是对自己阅读的一个总结。读过书而后总结差不多是牛人们的一个通性。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以前的高中老师给我讲过,书是越读越薄的,怎么薄?思考然后总结,当你有了一份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后,那本书对你而言就可以扔掉了。

  3.提不出问题?看看别人的

  我发现Kant博客里的很多问题都是一些知乎产品主题相关的问题,提问是非常难的一件事,一个好的问题甚至可以激发出无数个令人感到惊艳的答案。

  如果你在摸索的过程中觉得自己并没有办法提出一些具体有效的问题,你可以去看看别人的。

  别人的问题要么促使你有想要回答的欲望,要么让你可以就着这个问题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4.用户是需要研究的

  产品最后指向的,还是用户。

  对于初期的产品人来说,能把握用户需求的少之又少。

  这个时候你有三个方法去研究他们:

  a.研究大众心理,一些集体无意识的行为是通用的,比如人性的贪嗔痴所促使人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

  b.收集有足够经验的产品人对于用户的研究报告,比如像Kant博客里的。


  c.直接接触用户,观察他们的行为并尝试获得反馈,总结出他们行为背后深层次的目的,不需要太复杂,带点对于自然及常识的信任。

  当然在这里只是简单总结,产品100有很多关于用研方面的文章,大家勤快一点,点击搜索,轻松拥有。:)

  5.理性向左,感性往右


  Kant的博客除了学习笔记以外,还有一个栏目叫“心情随记”。

  好的产品人拥有的一种技能,叫做“智慧”,这是一种感性与理性交织的综合素质。


  Sanri很喜欢这篇《无用之美,无用之快乐》,产品这个职位在前期需要很强的目标感,但到了后期,却是一种“拿捏”以及对于“自然”的感知,而这种感知很多时候却来源于人对于“无用”的追逐。

  “来自工作或其他关乎成就的东西的快乐,是有用之快乐。有用之快乐一旦在它的落脚处变得似乎没有用时就会消融,虚幻而飘渺。无用之快乐才是单纯的心灵享受,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幻,都根植在身上。无用之快乐需要体味无用之美,而无用之美来自于生活情趣和闲情逸致。”

  三.微信产品、人的轻与重

  之前就已经提过了,Kant的博客非常轻,这个他自己用wordpress搭建出的博客带有强烈的微信产品气质。

  这是Kant2014年下半年的计划,简化到最后只剩“单纯”两个字。但这也是最难做到的,天知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想“轻”一点却做不到。


  这是他回答的两篇关于“产品”的文章:




  不知道为什么,看着他写的这些文章,脑子里就是“大道至简”四个字。这也是需要很长时间沉淀才能得到的能力。

  关于如何做到“轻”,他在另外的两篇文章《前轻后重》及《产品的轻与重》中有提到:

  1.分门别类

  2.价值聚焦

  3.需时出现

  4.表现简单

  5.先搭建骨架,再扩展出组织、肌肉、血液和皮毛

  6.前轻后重,将复杂性隐藏

  一个简单的结束

  Kant博客传送门:KantHouse 追从本心,笑斩荆棘

  至读完这篇文章的你,该去看看。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