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计算机网络

社交网络节点理论

2015-12-14 22:01 639 查看

1.顿巴数

每个人的朋友圈子对多能达到150个人。(密友3-5人,好友30-50人,其他100-150人)
纵使高科技带来的人际圈越来越大,但是人脑的容量是有限的,你也不可能和这么多人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没有人能这么情感泛滥!)

2.六度人脉理论

地球上的所有人都能通过五层以上的熟人和其他人联系起来,即一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的间隔不会超过六个。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六个人就可以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3.贝肯数

贝肯原来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个演员配角,贝肯数刻画的他要通过几个人才能和其他主角演员形成联系。实验表明,平均贝肯数是2.6~3.

这个数字体现在网络上有两个表现:

(1)如果想进入网络的链接中心,并不一定要成为一个“ 大人物”,只要成为一个“永不退场的配角”也可以非常接近网络的中心。

(2)一个网络社区的兴旺还是崩溃,其实不会因为多少普通用户的进入或流失而发生。但是,“贝肯”这样高链接的节点用户丢失,就会造成整个社区的崩溃。
其实贝肯节点更直观的描述就是,虽然六度人脉理论将我们大多数人相连,但是总有那些掌握着重要人脉的节点,通过他们,六度空间才能顺利形成通路。

中间人的重要性。

4.强弱关系链

人有亲疏远近,节点关系亦然。
我们所知的熟人关系网络构成强关系网络,通过兴趣,爱好等形成起来的关系链称为弱关系链。这里将关系强度等级划分与定义:

(1)强关系,你基本上每天都能接触或是一个星期至少有2-3次来往的人。

(2)弱关系,不是每天接触的人,但基本上是曾经的朋友,同学,同事,亲戚。

(3)微关系,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历形成的泛泛之交。

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强弱关系链有着明显的差异。在手机同步通信、IM异步通信的场景下,强关系链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类似微博这类新兴媒体更多的是兴趣导向,信息的爆炸传播,弱关系链更容易突破顿巴数的限制,达到社交圈的快速增长。

5.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社交网络中除了有强弱关系链分析,还有重要和不重要之分。
二八定律最早在经济学领域提出,是指二成的人拥有八成的人的财富。后来延伸到各个领域,包括人脉。
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

6.马太效应

“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大概率事件:社交网络中,重要的节点很可能会越来越重要,而位于网络边缘的节点,可能会越来越被弱化。社会交往中,那些长于交际朋友多的人会借助频繁的交往,认识更多的朋友;那些内向沉默的人则会越来越孤独。

马太效应是个悖论,在受欢迎的社交网络中作为强者的节点泄露隐私的风险越大。

7.长尾效应

并不是八成不重要的节点就没有用。
虽然社交网络中存在不太重要的节点,但是对于一个覆盖面很广的社交网络来说,八成重要性并不是最重要的节点也有其商业开发的价值,互联网的浪潮已经将商品成本降至极低,长尾理论将发挥巨大的价值。

8.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社交网络中的节点都会互相影响,每个个体都会偏向大多数人的判断,每个个体都有从众的趋向性


9.马斯洛需求模型

[b]社交网络中的节点是千差万别的,节点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社交网络是因为满足每个个体的需求而存在,并基于需求模型而发展演变

[/b]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