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维架构 > Linux

《Linux内核Makefile分析》之 if_changed_rule/cc_o_c/any-prereq/arg-check

2015-12-10 14:35 639 查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7c063060101l25q.html

if_changed_rule/cc_o_c/any-prereq/arg-check

Makefile 对应内核版本:2.6.35.13

在 scripts/Makefile.build 的 86 行看到 builtin-target 的定义:

builtin
-target :=
$(obj)
/built-in
.o
builtin-target 是一个 builtin-in.o 文件。在 297 行中看到:

$(builtin-target)
:
$(obj-y)
FORCE

$(
call
if_changed,link_o_target)

由此可见 builtin-in.o 文件依赖于各个obj-y 。obj-y 定义在要编译的子目录的 Makefile 中,这些 Makefile 文件在 Makefile.build 的 43-44 行做了包含:

kbuild-
file
:= $(
if
$(
wildcard
$(kbuild-dir)
/Kbuild
),
$(kbuild-dir)
/Kbuild
,
$(kbuild-dir)
/Makefile
)


include
$(kbuild-file)


比如在 init 目录下可以看到 obj-y 的一行定义:
obj-y:= main.o version.o mounts.o
上面的这些 .o 文件又由 Makefile.build 中的 229-231 这几行的规则编译而成:

$(obj)
/%.o:
$(src)
/%.c FORCE

$(
call
cmd,force_checksrc)

$(
call
if_changed_rule,cc_o_c)

实际上就是将对应的 .c 文件编译成 .o 文件。如果都所有的 .c 文件都已经编译为相应的 .o 文件,那么就会由 Makefile.build 中的第 298 行命令将这些 .o 文件链接
built-in.o 文件。

这里先分析 if_changed_rulecc_o_c 的实现:

if_changed_rule 定义在 scripts/Kbuild.include 的 220-222 行中:

if_changed_rule = $(
if
$(
strip
$(any-prereq)
$(arg-check)
),\

@
set
-e;\

$(rule_
$(1)
))

这里看到 arg-checkany-prereq 两个变量,它们分别定义在
scripts/Kbuild.include的 188 和 200 行中:

arg-check = $(
strip
$(
filter-out
$(cmd_
$(1)
), $(cmd_
$@
)) \

$(
filter-out
$(cmd_
$@
), $(cmd_
$(1)
))
)
... ...

any-prereq = $(
filter-out
$(PHONY)
,
$?
) $(
filter-out
$(PHONY)
$(
wildcard
$^
),
$^
)

在 any-prereq 中,$? 表示所有比目标还要新的依赖文件$^ 表示所有的依赖文件

在 any-prereq 中,首先使用 $(filter-out $(PHONY),$?) 将 $? 中的所有伪目标去掉,不然可能会将 FORCE 这种目标也带进来,如果此时返回非空,那么说明有比目标还要新的依赖文件。$(wildcard
$^) 匹配当前目录下的所有依赖文件(已经存在的),然后再使用 $(filter-out $(PHONY) $(wildcard $^),$^) 将伪目标以及当前目录下匹配的文件列表从整个 $^ 列表中删除,如果返回不为空,那么说明某些依赖文件不存在,也就是说这些不存在的依赖文件还没生成 -- 这是因为某些依赖文件需要在编译时才会生成

在 arg-check 中,$(1) 表示第 1 个参数,比如上面的 $(call if_changed_rule,cc_o_c) 中,$(1) 就是 cc_o_c ,所以 $(cmd_$(1) 就是表示 cmd_cc_o_c -- 这个变量可以在 Makefile.build 中的 179 或 194 行看到定义。它实际上表示的是这一次编译文件时所用到的命令行参数

$@ 表示目标文件,从上面叙述可知,它就是 $(obj)/%.o 。比如编译 init/main.o ,那么 $(cmd_$@) 就是表示 $(cmd_init/main.o),而在 init/.main.o.cmd 文件中我们看到了
cmd_init/main.o 用来保存着上次编译的参数。在 arg-check 中,首先使用 $(filter-out
$(cmd_$(1)), $(cmd_$@)) 将上一次的编译参数中过略掉本次要编译的参数,再用 $(filter-out $(cmd_$@), $(cmd_$(1))) 将本次的编译参数中过滤掉上一次的编译参数。正反过滤的原因是,filter-out 函数在过滤时,如果第 2 个参数是第 1 个参数的子集或者是相同,那么返回空;所以,在第 1 次过滤时如果返回为空,那么 cmd_$@ 可能是等于 cmd_$(1) 的,也可能是它的子集,所以只有当再次反过来做过滤时发现返回为空,那么才能判断两次编译的参数是相等的,否则是不等的。如果返回结果不为空,说明编译参数发生了变化,那么就会执行
$(rule_cc_o_c) 。

if_changed 定义在 scripts/Kbuild.include 中:

?
# Execute command if command has changed or prerequisite(s) are updated.

#

if_changed = $(
if
$(
strip
$(any-prereq)
$(arg-check)
), \

@
set
-e;
$(echo-cmd)
$(cmd_
$(1)
);\

echo
'cmd_$@ := $(make-cmd)'
>
$(dot-target)
.cmd)

if_changed 函数在当发现规则的依赖有更新,或者是对应目标的命令行参数发生改变时($(strip $(any-prereq) $(arg-check)) 语句结果不为空),执行后面的语句。

set -e 表示如果命令执行有错那么命令停止执行并退出。

接着 $(echo-cmd) 用来打印出相关的编译命令,接着执行 $(cmd_$(1) 里的命令。

最后 echo 'cmd_$@ := $(make-cmd)' > $(dot-target).cmd 将上面执行的命令写入一个叫 $(dot-target).cmd 的文件中,该文件为隐藏文件,在编译后的内核源码目录及其子目录下随处可见,比如在 init/ 下可以看到 .initramfs.o.cmd, .version.o.cmd
等等。

比如下面的 if_changed 的用法:

?
.tmp_vmlinux2:
$(vmlinux-lds)
$(vmlinux-all)
.tmp_kallsyms1.o FORCE
$(
call
if_changed,vmlinux__)
如果目标的依赖或者命令参数已经改变,那么将执行 cmd_vmlinux__ 所代表的新命令。那么这里可能会想到,在新老命令的比较中,老命令是从何而来?正如上面所分析的,老命令正是被写入到 $(dot-target).cmd 文件中的;这样一来,在 Makefile 中肯定有一处是将这些保存了老命令的文件包含进来的语句。在顶层 Makefile
中的 1481-1489 行可以看到:

?
1
2
3
4
5
6
7
8
9
# read all saved command lines


targets := $(
wildcard
$(
sort
$(targets)
))

cmd_files := $(
wildcard
.*.cmd $(
foreach
f,
$(targets)
,$(
dir
$(f)
).$(notdir
$(f)
).cmd))


ifneq
(
$(cmd_files)
,)

$(cmd_files)
: ;
# Do not try to update included dependency files

include
$(cmd_files)

endif

在目录 scripts/ 下,像在 Makefile.build、Makefile.headersinst、Makefile.modpost 以及Makefile.fwinst 等文件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读入语句。但这并不冲突,因为顶层 Makefile 和它们独立运作,变量间互不干扰。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