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工作情感1-人生七年又七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2015-11-06 18:21 323 查看

工作情感1-人生七年又七年



《人生七年》,又称《7 up》,是一部纪录片,于1964年开始记录14位英国的七岁儿童的生活,记录他们的想法、家境、性格等方面。2005年英国第四台将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被选中的孩子们代表了当时英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并做出了明确的假设,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每隔7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4位参与者生活中取材。该系列的目的是:“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

这部纪录片没有直接的向人们讲道理,只是直接把现实展示给我们看,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每一次选择,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想法,年老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而坐在电视机前面的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唏嘘不已。其实,想一想还是很残酷的。

到2012年第八部纪录片播出时候,当年的7岁小孩都变成了年过半百的老人。此时再回首看看以前的想法以前的生活,感觉人生很长,每个人都要经历很多,并且每个人生阶段有很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当年的中产家庭的小孩,有的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成为新一代的中产或者跻身精英行列;而当年生活比较艰难的小孩,对于他们来说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相对来说比较难,大都过得平平淡淡。

不同的观众自己能从这个片子里领悟到不同的东西。社会阶级的固化、高等教育对于阶级流动的重要性。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而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对未来都没什么想法。这一场人生赛跑,从孩子时代,有些人就跑在了前面。其实这样的现象每天都在身边发生,知乎上有北大的知友给出过一个数据:北大学生在上大学前的出境率是30-40%,而另一个普通大学的出境率还不到1%。上大学之前出国看世界,显然不是小孩子自己能够玩得起的,这就看出来站在孩子身后的家庭条件的巨大差异。以前总觉得和北大清华的孩子们对比很自卑,觉得不人家,后来慢慢释然了。因为对于我这个阶层的孩子来说,考上北大要比其他一些已经赢在起跑线的孩子们要难得多,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问题。而人生漫漫,每个阶段都有机会,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差距,而要迎头赶上。一个人的成功,高等教育固然很重要很关键,但是自身的性格、智力、眼界和经历也很重要。

对照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渐渐的也能够比较客观的看待自己了。从小到大,经历这么多的学习工作和外界的接触,发现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部分,慢慢勾勒出自己的一幅草图,心态也慢慢平和了。感觉自己出身于底层,也谈不上很聪明,甚至有时候在有些方面比一般人还要迟钝缓慢一点,有时候比较死板,看问题也比较极端,视野也不够开阔。除了一些先天造就无法更改的事实以外,我发现生活环境,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影响对个人来说非常重大。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或多或少都在自己身上发现了自己父辈的痕迹,尽管有时候他们并没有告诉或者教育我这方面的作风和习惯,但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每天的生活一遍又一遍的将他们的影子刻画到自己的性格中。当然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和想法,一并毫无差别的渗透到自己身上。人生快到30岁,我才慢慢了解到这些事情,感觉自己慢慢接近了生活的真相。自己的性格生活习惯,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有看世界的眼光,可能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形成,7岁孩子的世界基本就是父亲母亲所造就。所以,长大之后,深入社会丛林之后,发现社会和自己想的并不一样,自己要重塑自己的三观,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但是,基本上大家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比较幸运的孩子们在7岁的时候就已经被身为精英阶层的父母言传身教过这个社会的一些事实,可能比我这样的孩子更早的了解到社会的运行规则,得到了先机。但是人生漫漫,有那么多机会,起跑晚了并不意味着就要失败,关键是醒悟之后迎头赶上。

不管是上大学、就业、婚姻,人生一切的选择都很重要,因为在以后的人生中你会意识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努力,并不会有什么用。人生就是一个和另一个的选择构成。当然,在做了自己的选择之后,就要坚持努力,一辈子的努力,这样才能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



















有问题请联系博主,邮箱:nathanlee1987@aliyun.com

著作权声明:本文由http://my.csdn.net/Nathan1987_原创,欢迎转载分享。请尊重作者劳动,转载时保留该声明和作者博客链接,谢谢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