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古人和眼镜

2015-10-29 15:20 148 查看
在现代,如果近视了可以选择带眼镜,更甚者会选择手术治疗。可是,在古代如果近视了怎么办呢?那时候去哪“配镜”呢?我很好奇,带着疑问,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古人和眼镜的故事。

中国古老的眼镜镜片很大,呈椭圆形,通常用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制成,镜片镶嵌在乌龟壳做的镜框里。有的眼镜带有铜质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有的用细绳子系在耳朵上,也有的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由于眼镜框是用象征神圣的动物——乌龟的壳做的,镜片是宝石做的,所以眼镜被视作贵重物品。最初人们配戴眼镜是为了表示吉祥或者表示身份高贵,而不是为了改善视力。

眼镜发明的年代较晚,且极少,从整体上看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在那个时候绝对是身份的象征,15世纪中期才传进中国。

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材料稀少,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是戴不起的,故而皇帝当作好东西赐给大臣。在电视剧《刘罗锅》中,那个罗锅好像也戴了一副眼镜,还有根链子缀着;《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张铁林扮演的乾隆也是一天到晚戴着墨镜装酷。而古代的影视剧中布衣百姓却没有戴眼镜的。《说岳全传》中的大奸臣张邦昌是个近视眼,官位那么高,还没眼镜戴,估计当时没什么措施。

在西元1260年,马可波罗就曾经描述中国老人家戴着眼镜看小字的景象。据说,中国古代的眼镜呈大椭圆形,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而且当时的眼镜造价不斐,也因此被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据说,就有一位乡绅用一匹马的代价

换一付眼镜的记录,说明古时眼镜极为稀少,在整体上没有发挥多少作用,而且是否近视镜还不一定。15世纪中期,这种西洋眼镜儿才传进中国。古人还是有不少近视眼的,这从一些史料和笑话中也可以看出。明代有人作了一首嘲讽近视眼的诗是这样的:“笑君双眼太稀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皮。”老眼昏花,到处磕磕碰碰,只能在云遮雾罩中过一生的近视眼形象在这首打油诗中栩栩如生。

近视眼患者看不清楚近处东西,远处就更别说了。一句话,近视眼离开了眼镜,将到处碰壁,所以,请爱护我们的眼睛。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