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跨世纪农业发展目标

2015-08-21 13:06 239 查看
跨世纪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发展目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定》。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本课
要讲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1、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吃粮、穿衣、住房、旅行、用品等,大都来自农林牧渔业,或农副产品加工业。
2、农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基础
农与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分工、农工与商业分工。
3、农业是其他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
一产的发展,导致二产的发展,一产二产的发展,导致三产的发展。
二、必须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民占人口大多数
12亿人口,9亿农民。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工业、科技、国防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
2、农业是社会效益大而自身效益低的弱质产业
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农业很容易因竞争能力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而萎缩下去。
3、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替代的
农业和农村经济状况,决定着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决定着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将来,其他产业比例提高,农业占比例下降,但农业生产力不能削弱。
三、深入学习邓小平的农业理论
1、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
2、农村富起来容易,贫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农业就完了。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解决。
3、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
四、我国农村跨世纪发展任务和目标
1、跨世纪发展任务
到2035年人口16亿时,按现有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计算,粮、棉、油、肉、蛋、奶、果、菜的总产量,还要增加三分之一以上,才能保证人民的生活需要。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2)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3)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4)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全面实现小康水平。
(5)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建设农村文化教育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7)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 此文发表于1999、9、17 佳木斯市委党校郊区班、乡镇班。署名王振岳。)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