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最短路径算法 dijkstra bellman-ford floyd

2015-08-15 12:59 423 查看
Dijkstra算法:

1.定义概览

Dijkstra(迪杰斯特拉)算法是典型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Dijkstra算法是很有代表性的最短路径算法,在很多专业课程中都作为基本内容有详细的介绍,如数据结构,图论,运筹学等等。注意该算法要求图中不存在负权边。

问题描述:在无向图 G=(V,E) 中,假设每条边 E[i] 的长度为 w[i],找到由顶点 V0 到其余各点的最短路径。(单源最短路径)

 

2.算法描述

1)算法思想:设G=(V,E)是一个带权有向图,把图中顶点集合V分成两组,第一组为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用S表示,初始时S中只有一个源点,以后每求得一条最短路径 , 就将加入到集合S中,直到全部顶点都加入到S中,算法就结束了),第二组为其余未确定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用U表示),按最短路径长度的递增次序依次把第二组的顶点加入S中。在加入的过程中,总保持从源点v到S中各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不大于从源点v到U中任何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此外,每个顶点对应一个距离,S中的顶点的距离就是从v到此顶点的最短路径长度,U中的顶点的距离,是从v到此顶点只包括S中的顶点为中间顶点的当前最短路径长度。

2)算法步骤:

a.初始时,S只包含源点,即S={v},v的距离为0。U包含除v外的其他顶点,即:U={其余顶点},若v与U中顶点u有边,则<u,v>正常有权值,若u不是v的出边邻接点,则<u,v>权值为∞。

b.从U中选取一个距离v最小的顶点k,把k,加入S中(该选定的距离就是v到k的最短路径长度)。

c.以k为新考虑的中间点,修改U中各顶点的距离;若从源点v到顶点u的距离(经过顶点k)比原来距离(不经过顶点k)短,则修改顶点u的距离值,修改后的距离值的顶点k的距离加上边上的权。

d.重复步骤b和c直到所有顶点都包含在S中。

3)算法原理:

算法原理可以用非常简单的反证法进行证明:若点p -> q 存在最短路径为p->a->q,则p到a的最短路径必定为p->a。若存在更短的路径p->b->a,则p到q的最短路径则为p->b->a->q,与题设矛盾。故可以得出以下这个结论,最短路径上处处都是最短路径。所以可以证明迪杰斯特拉算法是正确的。

4)算法适合范围:

算法仅适合求正权上的最短路径,也可以进行一些变型计算,不过尚未能证明,但是过了oj。例如:POJ2253-Frogger

5)算法实现

const int MAXINT = 32767;
const int MAXNUM = 10;
int dist[MAXNUM];
int prev[MAXNUM];

int A[MAXUNM][MAXNUM];

void Dijkstra(int v0)
{
  bool S[MAXNUM]; // 判断是否已存入该点到S集合中
int n=MAXNUM;
  for(int i=1; i<=n; ++i)
   {
  dist[i] = A[v0][i];
  S[i] = false; // 初始都未用过该点
  if(dist[i] == MAXINT)
  prev[i] = -1;
   else
  prev[i] = v0;
  }
  dist[v0] = 0;
  S[v0] = true;   
   for(int i=2; i<=n; i++)
   {
  int mindist = MAXINT;
  int u = v0;    // 找出当前未使用的点j的dist[j]最小值
   for(int j=1; j<=n; ++j)
   if((!S[j]) && dist[j]<mindist)
   {
   u = j; // u保存当前邻接点中距离最小的点的号码
    mindist = dist[j];
   }
  S[u] = true;
  for(int j=1; j<=n; j++)
   if((!S[j]) && A[u][j]<MAXINT)
   {
   if(dist[u] + A[u][j] < dist[j]) //在通过新加入的u点路径找到离v0点更短的路径
   {
  dist[j] = dist[u] + A[u][j]; //更新dist
  prev[j] = u; //记录前驱顶点
   }
   }
  }
}

bellman-ford算法:

1.定义概览

Bellman-ford算法是求含负权图的单源最短路径算法,效率很低,但代码很容易写。即进行持续地松弛(原文是这么写的,为什么要叫松弛,争议很大),每次松弛把每条边都更新一下,若n-1次松弛后还能更新,则说明图中有负环,无法得出结果,否则就成功完成。

2.算法描述

1)算法思想

Bellman-Ford算法能在更普遍的情况下(存在负权边)解决单源点最短路径问题。对于给定的带权(有向或无向)图
G=(V,E),其源点为s,加权函数 w是 边集 E 的映射。对图G运行Bellman-Ford算法的结果是一个布尔值,表明图中是否存在着一个从源点s可达的负权回路。若不存在这样的回路,算法将给出从源点s到 图G的任意顶点v的最短路径d[v]。

2)算法步骤

a.初始化:将除源点外的所有顶点的最短距离估计值
d[v] ←+∞, d[s] ←0;

b.迭代求解:反复对边集E中的每条边进行松弛操作,使得顶点集V中的每个顶点v的最短距离估计值逐步逼近其最短距离;(运行|v|-1次)

c.检验负权回路:判断边集E中的每一条边的两个端点是否收敛。如果存在未收敛的顶点,则算法返回false,表明问题无解;否则算法返回true,并且从源点可达的顶点v的最短距离保存在
d[v]中。

Tips:解释一下松弛操作是什么意思,松弛操作就是指不断迭代比较某点到某点的权或者称为代价,若点a的权为d[a],点
b的权为d, 从a->b的权值为 w[a][b] ,若 d[a]+ w[a][b]<d[b] ,则 d[b]=d[a]+ w[a][b] 。 这个不断更新迭代的过程就叫做松弛。其实本人觉得叫紧绷也无不可。

3)算法原理

这个算法原理就比较抽象:可以想象成拥有层级关系的叶子。第一次遍历是从源点出发,找出只通过1个点的最短路径,相当于是第一层,第二次遍历是找出只通过2个点的最短路径,相当于是第二层。最终,找出通过n个点的最短路径。一层找到一个最短路径,和一个点,所以要循环n-1次。而且每次遍历每一条边。

4)算法适合范围

算法特别适合找出图中的负环这一个特性,代表题目有:poj1860、poj3259。
这是属于算法的专有特性。不要忘记咯。

5)算法实现

#include<iostream>
#include<cstdio>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MAX 0x3f3f3f3f
#define N 1010
int nodenum, edgenum, original; //点,边,起点

typedef struct Edge //边
{
int u, v;
int cost;
}Edge;

Edge edge
;
int dis
, pre
;

bool Bellman_Ford()
{
for(int i = 1; i <= nodenum; ++i) //初始化
dis[i] = (i == original ? 0 : MAX);
for(int i = 1; i <= nodenum - 1; ++i)
for(int j = 1; j <= edgenum; ++j)
if(dis[edge[j].v] > dis[edge[j].u] + edge[j].cost) //松弛(顺序一定不能反~)
{
dis[edge[j].v] = dis[edge[j].u] + edge[j].cost;
pre[edge[j].v] = edge[j].u;
}
bool flag = 1; //判断是否含有负权回路
for(int i = 1; i <= edgenum; ++i)
if(dis[edge[i].v] > dis[edge[i].u] + edge[i].cost)
{
flag = 0;
break;
}
return flag;
}

void print_path(int root) //打印最短路的路径(反向)
{
while(root != pre[root]) //前驱
{
printf("%d-->", root);
root = pre[root];
}
if(root == pre[root])
printf("%d\n", root);
}

int main()
{
scanf("%d%d%d", &nodenum, &edgenum, &original);
pre[original] = original;
for(int i = 1; i <= edgenum; ++i)
{
scanf("%d%d%d", &edge[i].u, &edge[i].v, &edge[i].cost);
}
if(Bellman_Ford())
for(int i = 1; i <= nodenum; ++i) //每个点最短路
{
printf("%d\n", dis[i]);
printf("Path:");
print_path(i);
}
else
printf("have negative circle\n");
return 0;
}

[b]Floyd算法:


1)算法思想原理

Floyd算法是一个经典的动态规划算法。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的话,首先我们的目标是寻找从点i到点j的最短路径。从动态规划的角度看问题,我们需要为这个目标重新做一个诠释(这个诠释正是动态规划最富创造力的精华所在)

从任意节点i到任意节点j的最短路径不外乎2种可能,1是直接从i到j,2是从i经过若干个节点k到j。所以,我们假设Dis(i,j)为节点u到节点v的最短路径的距离,对于每一个节点k,我们检查Dis(i,k)
+ Dis(k,j) < Dis(i,j)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证明从i到k再到j的路径比i直接到j的路径短,我们便设置Dis(i,j) = Dis(i,k)
+ Dis(k,j),这样一来,当我们遍历完所有节点k,Dis(i,j)中记录的便是i到j的最短路径的距离。

2).算法描述

a.从任意一条单边路径开始。所有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边的权,如果两点之间没有边相连,则权为无穷大。   

b.对于每一对顶点 u 和 v,看看是否存在一个顶点 w 使得从 u 到 w 再到 v 比己知的路径更短。如果是更新它。

3)算法证明

个人感觉这个算法就像是Bellman-Ford算法的升级版,只不过从单源变成了可以求多源,双层循环变成了三层循环。可以看成是,对于每一个节点,都不断遍历成对节点的所有可能性,有没有可能从这个节点是中间节点的情况会更近呢,有点话就更新,没有就拉倒,你从那里到这里就可以不从这里过。

4)算法适合范围

这个算法适合利用这种拆分思想,例如完美实现了这一拆分思想的POJ2253-Frogger,利用多源点思想的poj2240。

5)算法实现

typedef struct
{
char vertex[VertexNum]; //顶点表
int edges[VertexNum][VertexNum]; //邻接矩阵,可看做边表
int n,e; //图中当前的顶点数和边数
}MGraph;

void Floyd(MGraph g)
{
  int A[MAXV][MAXV];
  int path[MAXV][MAXV];
  int i,j,k,n=g.n;
  for(i=0;i<n;i++)
  for(j=0;j<n;j++)
  {   
A[i][j]=g.edges[i][j];
   path[i][j]=-1;
  }
  for(k=0;k<n;k++)
  {
  for(i=0;i<n;i++)
  for(j=0;j<n;j++)
  if(A[i][j]>(A[i][k]+A[k][j]))
  {
  A[i][j]=A[i][k]+A[k][j];
  path[i][j]=k;
  }
 }
}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算法 最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