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民科到底是什么?

2015-07-05 17:09 316 查看

背景

第一次看到民科文章是在十多年前在上海图书馆书架看到一本忘记了什么出版社出的相对论方面的图书(后来才明白自费出版的概念,以及图书可以无”同行评审”),指责爱因斯坦相对论、并用初等数学公式得到“更恰当的结果”; 今天写这些文字,也是刚刚不小心又看到有人通过不知名出版社自费出版了“微积分的导数悖论”有关的资料,有些小感慨。

关于“民科”(民间科学家)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混乱,如果有今天的认识,我当年看到“反对相对论”的图书时就不会有那么多困惑了,这里尝试探讨一下这个概念的实质,希望对爱学习思考的人有参考作用。

个人感触: 合适的纸( 得力 A4A4 无线装订本 )笔( 三菱水笔 )的搭配适合写文章用,电脑写作软件(Word\rm Word,CSDN−MarkDown{\rm CSDN-}{\rm MarkDown},LATEX\LaTeX 等)适合修改文章和排版发表用

做“学问”需要投入

我本来一直觉得民科是值得赞赏的,因为人家很投入很执着,觉得做学问就需要这样。

这里我不说“研究”是因为“学问”这两个字掰开之后更能触及研究探索工作的实质。关于“学问”, 仔细划分了之后:

学, 应该指掌握已经存在的知识的过程,只涉及对承载这些知识的语言形式的把握,以及通过合适的沟通交流方式去获取知识;所以,课堂是种很好的方式;读书也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当然看有价值的视频和浏览网页以及其它客户端都可能。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戈理基

电子书是人类进步的电梯。——无名氏

而:

问, 我觉得是掌握未知的知识的必由之路。“未知”是相对的,分“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以及“相对于自己所能触及到的人类群体或圈子而言的”未知。

好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尝试对人的启发是很有价值的,不但能启发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加深理解和认识。(所以看到一上来就直接讲抽象的“知识”点而不是提问题的教学方式或教科书,都是让人郁闷的)。

新的有价值的理论方面的发现无不来自对特定的好问题的思考。对个人来说,不论探索的是仅仅个人未知的、还是整个人类总体而言的未知,“问”都是最佳的方式。实在想不出合适的问题的时候,看看别人提出的问题,思考一下解决方案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回答论坛的问题、看别人的问答,以及做课后的习题,……都可以归为这一范畴。

所以,“学”是基础,能弥补从“个人无知”到“人类未知”之间的巨大差距。

查资料看文献是极其重要的,作为补充,网络论坛和stackoverflow之类的网站是有意义的, 它们帮助把“相对于个人的未知”跟“相对于某个更大的群体的未知”之间的关系理得更清楚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它们还能启发理解、并有参考价值。

刚开始做试验性学术研究的研究生几乎无不有这样的经验:自己辛辛苦苦看了些文献,好不容易想出一个创新的点子,结果还没来得及做,很快就发现这个点子早就被 nn 年前不知哪个手快的早做过并发表了!

无旁骛地投入是做研究的正确态度。我觉得 民科 最大的优点就是义无反顾的投入。

可是, 民科同时也具有的“重问轻学”致命缺点让这个概念成为人见人烦的贬义词。

民科概念的正误辨析

民间科学家,至少给人的印象是不务正业的、没有跟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化研究直接相关的、因从事相应的研究工作而获得的经费或收入。

不过这个其实既不是贬义民科 充分条件,也不是贬义民科的必要条件。

在沟通中我无意间发现,有些知名(就是“知道名字”的首字缩写)的教授或学者对贬义的民科的概念也存在类似的误会。

实质上作为贬义词使用的 民科 的本质特点是这样的:

个人的无知 当成全人类的未知而浑然不自知

也就是,民科跟是否从事自己爱好的专业相关的有报酬或经费来源的工作并无必然联系,关键在于从事研究的时候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

首先,显然要掌握基本的基础的专业知识方面沟通的必须的语言;

– 1.1. 比如理论物理或数论方面的研究(因为不像化学实验一样对成本有高要求、也不像商业创新一样有风险,所以业余研究爱好者对这样的领域最为热衷、趋之若鹜),起码得具备相应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或相当的基础知识水平吧;

– 1.2. 此外,仅仅掌握中文似乎不够,英语或其它外语能够拓宽自己交流的圈子,认识和交流到更多事实上可能更厉害也更有帮助的人;不是歧视,而是中文的环境里学术和道德方面都能德艺双馨的专业人士相对还是少。

– 1.3. 信息时代对沟通交流产生了很大推动和促进,使用电脑和各种专门的专业的工具软件也几乎是十分必要的了;

……

如果这些都不具备,很难跟 科学研究 方面 专业人士 产生有效的沟通。这种沟通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是判定个人的未知是否仅仅只是个人的无知,是否已经有了确定的答案? 现在看到的很多民科的问题很可能只是在别人的已知之中兜圈子而自己浑然不知不觉

其次,任何科研成果要获得认可,唯一可靠的便捷也广为接受的途径是通过有效的 同行评审(peer review), 望月新一 的ABC猜想的证明,连陶哲轩都承认自己无法看懂,所以,这样的成果如果只有作者自己能懂,那么它就很难获得真正的认可。重视同行评审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正常的期刊或会议论文投稿的方式,来检验自己的结果是不是仅仅是一个误会,这也是很关键的。即使费马大定理的目前公认的首位证明者,在最初的证明中也存在错误,需要同行帮助确认。arXiv.org之类的非同行评审数据库系统的存在,让首创性的确保不是一个问题。

我觉得通过这里的辨析容易发现, 爱因斯坦虽然在专利局搞相对论研究, 张益唐虽然在地铁快餐厅边打工边做出数论方面的突破, 但他们都不是民科, 因为他们都拥有专业方面的学位、受过专业的训练, 关键是, 他们的成果都是通过 同行评议 的途径获得认可。而在我国居然有退休院士作民科的,汗。

如何做民间科学研究爱好者而不是民科?

只要注意下面这两点应该可以改观: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民科成为贬义词的原因之一,很多民间科学家仅凭爱好任性而为之, 完全不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根本不肯花必要的时间了解所处专业领域的state-of-the-art的研究现状,不去分辨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哪些是已经有结论的、哪些是尚未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剧难的用初等的方法不可能有解的,……,结果散布出来的东西不但水平不高,而且错误百出。

通过正确的途径检验自己的科研成果

我国的民科的最大特点是,喜欢搬出某某伟人或大科学家说过什么来证明自己做的研究是有意义的,自己的成果也是对的,而不是通过投稿、同行评审和发表的方式来自证。 所以他们曾经非常喜欢骚扰名人和专业人士,加之很多情商又不高、听不进批判意见,结果经常看到有民科发博客说自己受到了某某的迫害之类的控诉。——实际上,今天,在科学研究方面搞文革和个人崇拜是错误的,是行不通的。

不过, 做研究光凭努力和个人理想是不够的, 有的时候人得认识自己能力的局限,敢于知难而退, 敢于放弃幻想和放弃错误的方向,回到正确的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也是需要很大智慧和勇气才能做到的.

结论和补充

贬义的“民科”,并不是“民间科学研究爱好者”,而是:

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热衷于通过 “同行评审”的客观科学和公认的方法推广自己的成果的研究群体。

所以, 是不是”民科”,跟拿不拿相关的研究经费是无必然相关性的; 不过今天的经费审核审批制度,至少自然科学基金,还是可以高概率地过滤掉这样的群体的.

补充

不恰当地选择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课题和研究方向不光对民科,对其他搞科研的人也是问题;所以,张益唐当年博士论文搞太难的“雅可比猜想”以及碰巧他导师发了篇观点错误的垃圾论文,都是导致他生活上消沉很久的原因;所以,研究生要感激导师,即使没有具体深入的指导,单单定位一个课题的学术档次,对于最后的成败,也是很关键的;

此外,正确认识自己需要很多高手作镜子:当你周围都是更大的傻逼的时候,即使自己也是傻逼,也很容易错误地过高估计自己,因为你的参照物是错误的。这也是我国很多人陷入民科泥潭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太糟糕了,不服不行,不承认不行。所以,要走出去,学语言,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国不管是前沿研究还是工程技术以及制造领域,并没有那么多的底气可以这么早就着急着自负。尤其是,有那么多国家整体上很多细节都比你强太多的时候,韬光养晦或者至少谦虚一点,没有太大坏处。

草稿。更新中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