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个人感悟

2015-06-20 23:43 218 查看
  看完《一个程序猿的生命周期》之后,感悟挺多的,我不知道我大四毕业是什么样子的,不知道两年以后IT行业又是怎么样的发展趋势?首先,我来讲讲我与计算机这个专业缘分。。。。

  上大学之前,对计算机这个专业只是个片面的理解。我觉得我自己与计算机这个专业挺有缘的,确切的说,是与编程有缘。

  在高中的时候,我就想以后学医,报考一个医学院;或者报考一个与化学相关的专业。因为在高考之前需要进行体检。检查结果是。我是色弱。就某两种浅颜色分不清。我觉得这没什么丢人的。因为这个条件的限制,我不能学医和学化学,因为这都与眼有关。当时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就找了一个与眼没有太大关联的专业,就这样,我选着了这个计算机专业。

  上了大学之后。因为我对这个专业不了解,我曾抱怨过自己。你怎么选择了这个专业呢!!!我曾想过退学,重新再考一次,重新填写高考志愿。后来自己想开了,就想着大二的时候能转专业,然后我就好好学习,希望大二的时候去别的专业。到了大一下学期,慢慢的我也对这个专业了解了。正好这个时候,我开始学习Java了,大一上学期学的C语言,觉得C太枯燥了,而Java给我的感觉,是能在学习中找的乐趣。之后我就在网上找关于Java学习的视频来学,自己能独立写完一个小程序,让你自信心暴增!!!就这样大一下学期结束了。

  到了大二,自己觉得真正的了解我自己这个专业,也没在想自己转专业的事。我现在觉得当时我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误打误撞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编程方向,是一种幸运。有一句话:选择之前,深思熟虑;选择之后,至死不渝。。。

  就拿现在这个团队项目来说,老师你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好不现实。老师您太看得起我们了。的确做项目能提高一个人的编程能力,这前提必须是要有扎实的基础。

  在项目即将发布的欣喜时刻,我们阅读了老师推荐的一些博客、论文与书籍,对软件工程整体的概念与理论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就“没有银弹”、“瀑布模型”、“大泥球”、“教堂与集市”、“敏捷开发方法”等文章结合自己参与的团队项目来总结一下理解与心得。

  对于软件开发来说,一个相互牵制关联的概念结构是软件实体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包括:数据集合、数据条目之间的关系、算法和功能调用等等。这些要素本身是抽象的,体现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下的概念构造是相同的。尽管如此,它仍然是内容丰富和高度精确的。软件开发中困难的部分是规格说明、设计和测试这些概念上的结构,而不是对概念进行表达和对实现逼真程度进行验证。当然,我们还是会犯一些语法错误,但是与绝大多数系统中的概念错误相比,它们是微不足道的。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