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 计算机网络

从人人网“死亡”看“级联”效应

2015-05-24 15:55 399 查看
写在前面的话:这是我的第一篇博客,里面大部分是个人想法,缺少数据支持。这只是一个“级联”效应的入门文章,旨在能够让不知道“级联”的人,初步了解“级联”效应。

曾经风靡一时的校园社交网、号称中国“facebook”的人人网(前身“校内网”),现在却用户大量流失,网站濒临倒闭,股票一蹶不振,半截身子入土。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曾经的社交网巨头,几乎霸占各大高校的校内交友网,在短短的5年内,由红极一时,到几乎倒闭呢?





    原因有很多,例如外部环境微博、微信的崛起,产品设计体验很烂,缺少优秀的产品经理,不专注,跟风投资视频、团购,经营不善,广告软文太多,内容低俗等等。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用户流失严重。

    从笔者2010年本科开学,那时还不知道人人网是什么,周围同学都在使用人人网,因而自己也就注册了一个人人网,开始使用。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之内,人人网几乎是笔者使用频率第一的社交网络,天天上人人网,很少上QQ、微博之类,飞信也只是群发通知时用用(那时还没有使用微信)。而2013年底,因为周围同学使用微信,推荐给笔者,笔者接触微信,开始使用微信和朋友圈,渐渐减少使用人人网,一年之后,即2014年底,几乎完全不用人人网,连手机客户端都已卸载。

    人人网的大部分大学生用户,可能和笔者一样,使用人人网,是因为身边的人使用人人网;而废弃人人网,可能也是因为周围人都不再用人人网。

    这种跟随大众使用某一软件,或者不再使用某一软件的行为,就是“级联”行为。而这种效应,就是“级联”效应。

    “级联”效应,是《网络、群体与市场》(NETWORKS,CROWDS,AND MARKETS)中“网络动力学”一章的概念,意思是有些情况下,在大部分人都选择某种效应或事物时,人们在做选择时,会放弃自己的选择,而跟从大部分人的选择。“级联”,也叫“群集”,通俗点说就是“随大流”。



    比如你到一个不太熟悉的城市,选择餐馆就餐时,根据你之前对这城市的了解,你选择去餐馆A就餐;但当你到了餐馆A之后,你看见餐馆A几乎没人,而隔壁的餐馆B,人爆满。此时,你可能会觉得那些在餐馆B就餐的人和你口味差不多,而且他们同样是做了一番了解才选择餐馆B,因此你可能会很合理地加入餐馆B的人群,放弃原来在餐馆A就餐的计划。

    除此之外,级联效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比如微信的兴起,因为周围朋友都在使用微信,为了方便与他们联系,所以我们也使用微信;事实上,社交网络是最能反应级联效应的,因为使用一个社交网络工具与否,往往取决于身边人使用某个社交工具。再比如小米手机的流行,朋友圈小游戏的火爆一时,UBER打车软件等等。除了互联网,线下的级联效应也比比皆是。比如公务员热,出国热,上世纪的下海创业热,等等。某种方面来说,共产党因为发动群众,红色革命一传十十传百,最终统一全国,也算级联效应。

    级联效应,也有其不好的一面。比如传销,不法微商,都能看见级联的影子。传销的受害者,看见身边的人都搞传销,并因此致富,因而自甘入伙搞传销(当然也有强迫入伙的,那种非自愿,不属于级联效应)。









    对互联网营销而言,级联是个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某一款互联网产品,前期推广时通常比较困难,在用户量由0增长到一个规模的数量时,需要很大投入;而一旦用户数量过了一个临界值,已有用户身边的人便会开始使用这产品,而无需太大投入,用户数量将会极大增长。这便是“幂率效应”,即“富者越富”。而同质化的其他产品,便会因用户大量流失而消失。从QQ、人人网、新浪微博,到微信,无一不符合“级联”效应。而两年前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款打车
4000
软件烧钱血拼,拼死其他打车软件,也是为了获取用户。

    但级联效应不代表这产品可以永远长盛不衰。相反,级联效应是极其脆弱的。只要改变级联链中的一环,级联很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某个产品,即便现在因为级联效应,而获得巨大用户量,很可能因为自身的缺点,以及同类的新产品的级联效应,被挖走大量用户。人人网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不到两年,人人网用户,即实现了从几百万到1.5亿的飞跃的,又不到两年,其用户就从1.5亿脱水到不足十分之一。可以说,人人网是“成也级联,败也级联”。

    以前也有级联,但因为信息闭塞和传播较慢,级联效应传播较慢。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一切都很快,级联也前所未有的快,级联门槛也越来越低。因此,无论是互联网产业,还是传统产业,都得注意级联效应。你可能靠级联效应一飞冲天,占领市场;也可能因为级联效应,一跌谷底,退出历史。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