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2015年 行人检测总结4

2015-02-13 14:01 246 查看



行人检测

2014年08月28日 ⁄ 字号 小 中 大

参考原文: http://blog.csdn.net/zouxy09/article/details/7929531 http://www.cnblogs.com/dwdxdy/archive/2012/05/31/2528941.html http://blog.csdn.net/dujian996099665/article/details/8886576
LBP(Local Binary Pattern,局部二值模式)是一种用来描述图像局部纹理特征的算子;它具有旋转不变性和灰度不变性等显著的优点。它是首先由T. Ojala, M.Pietikäinen, 和 D. Harwood 在1994年提出,用于纹理特征提取。而且,提取的特征是图像的局部的纹理特征;在行人检测中HOG+LBP+HIKSVM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人脸识别中也是广泛应用。

1、LBP特征的描述

原始的LBP算子定义为在3*3的窗口内,以窗口中心像素为阈值,将相邻的8个像素的灰度值与其进行比较,若周围像素值大于中心像素值,则该像素点的位置被标记为1,否则为0。这样,3*3邻域内的8个点经比较可产生8位二进制数(通常转换为十进制数即LBP码,共256种),即得到该窗口中心像素点的LBP值,并用这个值来反映该区域的纹理信息。如下图所示:

LBP的改进版本:

原始的LBP提出后,研究人员不断对其提出了各种改进和优化。


(1)圆形LBP算子:

基本的 LBP算子的最大缺陷在于它只覆盖了一个固定半径范围内的小区域,这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尺寸和频率纹理的需要。为了适应不同尺度的纹理特征,并达到灰度和旋转不变性的要求,Ojala等对 LBP 算子进行了改进,将 3×3邻域扩展到任意邻域,并用圆形邻域代替了正方形邻域,改进后的 LBP 算子允许在半径为 R 的圆形邻域内有任意多个像素点。从而得到了诸如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含有P个采样点的LBP算子;



(2)LBP旋转不变模式

从 LBP 的定义可以看出,LBP 算子是灰度不变的,但却不是旋转不变的。图像的旋转就会得到不同的 LBP值。

Maenpaa等人又将 LBP算子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具有旋转不变性的 LBP 算子,即不断旋转圆形邻域得到一系列初始定义的 LBP值,取其最小值作为该邻域的 LBP 值。

图 2.5 给出了求取旋转不变的 LBP 的过程示意图,图中算子下方的数字表示该算子对应的 LBP值,图中所示的 8 种 LBP模式,经过旋转不变的处理,最终得到的具有旋转不变性的 LBP值为 15。也就是说,图中的 8种 LBP 模式对应的旋转不变的 LBP模式都是 00001111。



一个更加正式的LBP操作可以被定义为



其中

是中心像素,亮度是

;而

则是相邻像素的亮度。s是一个符号函数:



这种描述方法使得你可以很好的捕捉到图像中的细节。实际上,研究者们可以用它在纹理分类上得到最先进的水平。正如刚才描述的方法被提出后,固定的近邻区域对于尺度变化的编码失效。所以,使用一个变量的扩展方法,在文献[AHP04]中有描述。主意是使用可变半径的圆对近邻像素进行编码,这样可以捕捉到如下的近邻:



对一个给定的点

,他的近邻点

可以由如下计算:



其中,R是圆的半径,而P是样本点的个数。

这个操作是对原始LBP算子的扩展,所以有时被称为扩展LBP(又称为圆形LBP)。如果一个在圆上的点不在图像坐标上,我们使用他的内插点。计算机科学有一堆聪明的插值方法,而OpenCV使用双线性插值。



(3)LBP等价模式(ULBP)

一个LBP算子可以产生不同的二进制模式,对于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含有P个采样点的LBP算子将会产生P2种模式。很显然,随着邻域集内采样点数的增加,二进制模式的种类是急剧增加的。例如:5×5邻域内20个采样点,有220=1,048,576种二进制模式。如此多的二值模式无论对于纹理的提取还是对于纹理的识别、分类及信息的存取都是不利的。同时,过多的模式种类对于纹理的表达是不利的。例如,将LBP算子用于纹理分类或人脸识别时,常采用LBP模式的统计直方图来表达图像的信息,而较多的模式种类将使得数据量过大,且直方图过于稀疏。因此,需要对原始的LBP模式进行降维,使得数据量减少的情况下能最好的代表图像的信息。

为了解决二进制模式过多的问题,提高统计性,Ojala提出了采用一种“等价模式”(Uniform Pattern)来对LBP算子的模式种类进行降维。Ojala等认为,在实际图像中,绝大多数LBP模式最多只包含两次从1到0或从0到1的跳变。因此,Ojala将“等价模式”定义为:当某个LBP所对应的循环二进制数从0到1或从1到0最多有两次跳变时,该LBP所对应的二进制就称为一个等价模式类。如00000000(0次跳变),00000111(只含一次从0到1的跳变),10001111(先由1跳到0,再由0跳到1,共两次跳变)都是等价模式类。除等价模式类以外的模式都归为另一类,称为混合模式类,例如10010111(共四次跳变)(这是我的个人理解,不知道对不对)。

通过这样的改进,二进制模式的种类大大减少,而不会丢失任何信息。模式数量由原来的2P种减少为 P ( P-1)+2种,其中P表示邻域集内的采样点数。对于3×3邻域内8个采样点来说,二进制模式由原始的256种减少为58种,这使得特征向量的维数更少,并且可以减少高频噪声带来的影响。

2、LBP特征用于检测的原理

显而易见的是,上述提取的LBP算子在每个像素点都可以得到一个LBP“编码”,那么,对一幅图像(记录的是每个像素点的灰度值)提取其原始的LBP算子之后,得到的原始LBP特征依然是“一幅图片”(记录的是每个像素点的LBP值)。

LBP的应用中,如纹理分类、人脸分析等,一般都不将LBP图谱作为特征向量用于分类识别,而是采用LBP特征谱的统计直方图作为特征向量用于分类识别。

因为,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特征”跟位置信息是紧密相关的。直接对两幅图片提取这种“特征”,并进行判别分析的话,会因为“位置没有对准”而产生很大的误差。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可以将一幅图片划分为若干的子区域,对每个子区域内的每个像素点都提取LBP特征,然后,在每个子区域内建立LBP特征的统计直方图。如此一来,每个子区域,就可以用一个统计直方图来进行描述;整个图片就由若干个统计直方图组成;

例如:一幅100*100像素大小的图片,划分为10*10=100个子区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划分区域),每个子区域的大小为10*10像素;在每个子区域内的每个像素点,提取其LBP特征,然后,建立统计直方图;这样,这幅图片就有10*10个子区域,也就有了10*10个统计直方图,利用这10*10个统计直方图,就可以描述这幅图片了。之后,我们利用各种相似性度量函数,就可以判断两幅图像之间的相似性了;

3、对LBP特征向量进行提取的步骤

(1)首先将检测窗口划分为16×16的小区域(cell);

(2)对于每个cell中的一个像素,将相邻的8个像素的灰度值与其进行比较,若周围像素值大于中心像素值,则该像素点的位置被标记为1,否则为0。这样,    3*3邻域内的8个点经比较可产生8位二进制数,即得到该窗口中心像素点的LBP值;

(3)然后计算每个cell的直方图,即每个数字(假定是十进制数LBP值)出现的频率;然后对该直方图进行归一化处理。

(4)最后将得到的每个cell的统计直方图进行连接成为一个特征向量,也就是整幅图的LBP纹理特征向量;

然后便可利用SVM或者其他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了。

Reference:

黄非非,基于 LBP 的人脸识别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4.LBP的扩展DLBP

参考文献 Background Subtraction Based on a Combination of Texture,Color and Intensity ICSP 2008

文献在LBP的基础上,提出了DLBP特征 Double Local Binary Pattern.

LBP的缺点:

1).It cannot differeniate between ascending and homogeneous.

无法区分邻域像素点与中心像素点相等,或者邻域像素点大于中心像素点两种情况,因此,这两种情况所得都是s(u) = 1.

2).It is sensitive to noise due its threshold schem.

DLBP主要是为了解决LBP的缺点而提出的,表式形式如下:



当LBP+ = 0 且 LBP- = 0,表示邻域像素点与中心像素点相同;

当LBP+ = 1 且 LBP- = 0时,表示邻域像素点大于中心像素点;

当LBP+ = 0 且 LBP- = 1时,表示邻域像素点小于中心像素点;

从而可以区分邻域像素点与中心像素点的三种情况.

引入参数n,来改善像素点值轻微变化对LBP的影响.文中取n = 4.

LBP和DLBP的比较示例图如下:



(b),(c),(d)利用DLBP更能表述图像的特征.(a)中DLBP和LBP的表描结果是一样的.

5.原始LBP算法的opencv实现



// LBP.cpp : 定义控制台应用程序的入口点。
//

/***********************************************************************
* OpenCV 2.4.4 测试例程
* 杜健健 提供
***********************************************************************/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opencv2/opencv.hpp>
#include  <cv.h>
#include  <highgui.h>
#include  <cxcore.h>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namespace cv;

//原始的LBP算法
//使用模板参数

template <typename _Tp> static
void olbp_(InputArray _src, OutputArray _dst) {
// get matrices
Mat src = _src.getMat();
// allocate memory for result
_dst.create(src.rows-2, src.cols-2, CV_8UC1);
Mat dst = _dst.getMat();
// zero the result matrix
dst.setTo(0);

cout<<"rows "<<src.rows<<" cols "<<src.cols<<endl;
cout<<"channels "<<src.channels();
getchar();
// calculate patterns
for(int i=1;i<src.rows-1;i++) {
cout<<endl;
for(int j=1;j<src.cols-1;j++) {

_Tp center = src.at<_Tp>(i,j);
//cout<<"center"<<(int)center<<"  ";
unsigned char code = 0;
code |= (src.at<_Tp>(i-1,j-1) >= center) << 7;
code |= (src.at<_Tp>(i-1,j  ) >= center) << 6;
code |= (src.at<_Tp>(i-1,j+1) >= center) << 5;
code |= (src.at<_Tp>(i  ,j+1) >= center) << 4;
code |= (src.at<_Tp>(i+1,j+1) >= center) << 3;
code |= (src.at<_Tp>(i+1,j  ) >= center) << 2;
code |= (src.at<_Tp>(i+1,j-1) >= center) << 1;
code |= (src.at<_Tp>(i  ,j-1) >= center) << 0;

dst.at<unsigned char>(i-1,j-1) = code;
//cout<<(int)code<<" ";
//cout<<(int)code<<endl;
}
}
}

//基于旧版本的opencv的LBP算法opencv1.0
void LBP (IplImage *src,IplImage *dst)
{
int tmp[8]={0};
CvScalar s;

IplImage * temp = cvCreateImage(cvGetSize(src), IPL_DEPTH_8U,1);
uchar *data=(uchar*)src->imageData;
int step=src->widthStep;

cout<<"step"<<step<<endl;

for (int i=1;i<src->height-1;i++)
for(int j=1;j<src->width-1;j++)
{
int sum=0;
if(data[(i-1)*step+j-1]>data[i*step+j])
tmp[0]=1;
else
tmp[0]=0;
if(data[i*step+(j-1)]>data[i*step+j])
tmp[1]=1;
else
tmp[1]=0;
if(data[(i+1)*step+(j-1)]>data[i*step+j])
tmp[2]=1;
else
tmp[2]=0;
if (data[(i+1)*step+j]>data[i*step+j])
tmp[3]=1;
else
tmp[3]=0;
if (data[(i+1)*step+(j+1)]>data[i*step+j])
tmp[4]=1;
else
tmp[4]=0;
if(data[i*step+(j+1)]>data[i*step+j])
tmp[5]=1;
else
tmp[5]=0;
if(data[(i-1)*step+(j+1)]>data[i*step+j])
tmp[6]=1;
else
tmp[6]=0;
if(data[(i-1)*step+j]>data[i*step+j])
tmp[7]=1;
else
tmp[7]=0;
//计算LBP编码
s.val[0]=(tmp[0]*1+tmp[1]*2+tmp[2]*4+tmp[3]*8+tmp[4]*16+tmp[5]*32+tmp[6]*64+tmp[7]*128);

cvSet2D(dst,i,j,s);写入LBP图像
}
}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IplImage* face = cvLoadImage("D://input//yalefaces//01//s1.bmp",CV_LOAD_IMAGE_ANYDEPTH | CV_LOAD_IMAGE_ANYCOLOR);
IplImage* face = cvLoadImage("D://input//lena.jpg",CV_LOAD_IMAGE_ANYDEPTH | CV_LOAD_IMAGE_ANYCOLOR);
//IplImage* lbp_face =   cvCreateImage(cvGetSize(face), IPL_DEPTH_8U,1);

IplImage* Gray_face = cvCreateImage( cvSize( face->width,face->height ), face->depth, 1);//先分配图像空间
cvCvtColor(face, Gray_face ,CV_BGR2GRAY);//把载入图像转换为灰度图
IplImage* lbp_face =   cvCreateImage(cvGetSize(Gray_face), IPL_DEPTH_8U,1);//先分配图像空间

cvNamedWindow("Gray Image",1);
cvShowImage("Gray Image",Gray_face);

//Mat face2 = imread("D://input//buti.jpg",CV_LOAD_IMAGE_ANYDEPTH | CV_LOAD_IMAGE_ANYCOLOR);
Mat face2 = imread("D://input//yalefaces//01//s1.bmp",CV_LOAD_IMAGE_ANYDEPTH | CV_LOAD_IMAGE_ANYCOLOR);
//Mat Gray_face2 = Mat::zeros(face2.size(),IPL_DEPTH_8U,1);

//cvCvtColor(face2,Gray_face2,CV_BGR2RAY);
Mat lbp_face2 = Mat::zeros(face2.size(),face2.type()) ;
//Mat::copyTo(lbp_face,face);

//显示原始的输入图像
cvNamedWindow("Src Image",CV_WINDOW_AUTOSIZE);
cvShowImage("Src Image",face);
//imshow("Src Image",face);

//计算输入图像的LBP纹理特征
LBP(Gray_face,lbp_face);
//olbp_<uchar>((Mat)face,(Mat)lbp_face);//有问题的调用
olbp_<uchar>(face2,lbp_face2);

//显示第一幅图像的LBP纹理特征图
cvNamedWindow("LBP Image",CV_WINDOW_AUTOSIZE);
cvShowImage("LBP Image",lbp_face);
//显示第二幅图 的LBP纹理特征图-一张yaleface人脸库中的人脸LBP特征图
namedWindow("LBP Image2",1);
imshow("LBP Image2",lbp_face2);
waitKey();

//cvReleaseImage(&face);
cvDestroyWindow("Src Image");

return 0;

}


本文转载自:Albert-Lxy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