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与我们的生活

2015-01-18 11:21 393 查看
记录一下自己政治课作业。由于自己并不是文科出身,所以这篇文章的文字水平一般般,逻辑也未必严谨。但是这篇文章却是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完全手打没有摘抄的方式一气呵成的。它包含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的理解,所以记录一下以作备忘。
有一件事情很有意思:我自小到大都不爱学政治类的东西,可是现在竟然觉得哲学是最重要的东西之一。记得高中的时候我文科成绩明显好于理科,可唯独政治是“瘸腿”,最终才选择了理科。上大学的时候,每当政治课要交论文的时候,我都十分痛苦:东找找、西翻翻,想尽各种办法查找有关国家、政党建设方面的文章,然后绞尽脑汁搞懂其中的内容,再写成自己的语言。文科生那边我不了解情况,但是在工科生这边和我类似的人非常之多。周围的同学都绞尽脑汁搜集材料,然后融会贯通成论文。其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工科生的课程与“马克思”这类的文科课程差别太大,如果不是通过上课的话,大家在生活中基本上都接触不到任何和“马克思”相关的东西。另一方面有关国家的建设方面的问题大家并不关心,因为自己的前途都搞不清,就更别说弄清国家的前途了。由于这两点原因,大家对“马克思”这门课程基本上都处于“完成课程拿学分”的状态。

在大四考研这种“外在压力”的压迫下,我才真正开始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方面的书籍。没想到这一看还真是一发不可收拾:我这才发现哲学确实是“万物之本”,它包含了很多有用的道理,它不仅可以指导政党的纲领政策,而且也可以作用于个人的生活。而由此我也明白了当年政治教育为什么无法引起自己的兴趣:过多的分析国家政策而很少提及个人生活。实际上相比于国家层面的东西来说,老百姓对个人生活方面的东西更加的关心。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找一个好男友可能比钓鱼岛问题来说更能引起她的注意;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房价问题也许比中美局势问题更重要。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倘若可以结合着生活中的示例进行说明的话,相信一定会更加的深入人心。当然我是个外行,这种想法也纯属个人观点。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从来没有认真学过哲学,哲学跟我毫不相关”。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所有的人都有他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往往源自于每个人内心深处认为的最美好的事物,紧密联系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的“哲学体系”其实都谈不上合理还是不合理,只要本人觉得在这种“哲学体系”里面活得心安理得就可以了。如果现在的生活状态让人感觉很“不爽”,那么可能就需要吸纳一些新的哲学道理了。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学习哲学的东西最好不要仅仅表面上“挂在嘴边”,而应该做到“内心认同”,否则就没有什么意义。一般情况下我们理解一个哲学道理很容易,可是想要做到刻骨铭心的“内心认同”却很难。最郁闷的一类人是“内外不一”的人,他们心里认同一套“哲学体系”,而由于现实的种种阻力等原因却不停地做着与内心期望不相符合的事情。我们可以以“公益”和“私利”举例假设有三种人:一种人是表面上做“公益”,心里也很认同“公益”;一种人是表面上谋“私利”,心里也很认同“私利”;另一种人表面上做“公益”,实际上认同“私利”。其实这三种人中最郁闷的不是第二种人而是第三种人。因为第二种人尽管在公开谋私利,但是他依然在做着和自己“哲学体系”相符合的东西,因而他过的心安理得。而第三种人却在不停地做着和自己“哲学体系”不相符合的东西。有一句俗话过:“可以欺骗别人,却无法欺骗自己”。如果我们不停地和自己内心的“哲学体系”相冲突,一时半会可能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但是长久下去将会使我们自己慢慢地在精神的“痛苦深渊”中沉沦。这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如果实践的事情和内心的“哲学体系”有冲突,要么改变实践的事情,要么改变自己的“哲学体系”,而不能无所作为的凑合下去。就像上面例子里的三种人,假如我们的内心真的无法认同“公益”,那还不如直接做第二种人,至少这样能让自己过的心安理得。

扯远了。总而言之,哲学对我们未来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感觉每个人有机会都应该了解一下哲学。哲学不用学习太多,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哲学家,只需要了解一种就可以了。它就像人的“灵魂”:一个人不需要有很多个“灵魂”,却不能一个也没有。不管我们认同什么哲学,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要发自内心的相信它,把自己的信仰托付给它,并且认真的落实到实践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快乐充实的人生。

政治课

博士的政治课还是挺有意思的,是在图书馆的一个名字叫“圆形报告厅”的地方进行的。这个报告厅是个圆形的结构,学生们围坐在一圈,听政治老师从外面请来的专家做讲座。之前并没有在这样的教室里面上过课,给人感觉就像一个小小的“联合国会议”。



政治课的主持老师非常不错,感觉确实有一股学者风范。他有一句关于作业的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你们不要去抄,自己写的语句可能没那么通顺,但是毕竟是真实感受,我们也是很乐于接受的”。于是我就敲出了这篇文章。其实文章中的大道理基本上是人尽皆知的,但是能真正实践的人应该不多。个人感觉“懂很多道理”在一些情况下不但没有正面效果,反而有些负面的类似于“麻痹人”的效果,因为“懂道理”往往会让人们感觉“我已经了解了,不用再搞下去了”,从而让人丧失掉进一步实践这些道理的动力。洛克菲勒给他儿子的信中就曾经说过:“没有知识的人终无大用,但有知识的人很可能成为知识的奴隶”。我们不能为了学而学,而应该真真正正的去实践这些道理,才能让它们真正的发挥出作用来。

文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与我们的生活

摘要:马克思主义一般作为政党的指导纲领,给人感觉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然而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可以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本文的分析可以指导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观点认识自己的生活,从而有助于我们在未来获得更加成功的人生。

一.引言
一般提到“马克思主义”,都会让我们想到“国家”、“政党”、“革命”、“斗争”、“红旗”、“阶级斗争”等词语。这些词汇距离我们的如今的生活都比较的遥远,因而会使我们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离我们也比较遥远。很多人都感觉“马克思主义”与日常生活是毫无关联的,认为它只属于严肃的政治,不属于平常的生活。
正是因为很多人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政治紧密结合的学问,而政治主要是领导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我们普通百姓往往对马克思主义保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我们普通百姓更加关注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比如工资待遇,事业发展等话题。这些生活中的话题看似与马克思主义毫无关联,实际上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即打算分析一下马克思主义与我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人们使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自己的生活,从而有助于我们在未来获得更加成功的人生。

二.基本原理中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在这里我们只探讨它的基本原理。它的基本原理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学科并不都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中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分析,属于比较宏观的理论;而其中的哲学则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指导意义,而且对个人的发展也有着指导意义。
哲学是一门凌驾于所有学科之上的学科。它研究一种普遍的规律,有着极大的适用范围:大可以指导千军万马,小可以处理鸡毛蒜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哲学,不仅仅可以指导政党处理国家大事,而且可以指导我们个人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本文中讨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涉及它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单独关注它的哲学。其中哲学可以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文中针对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相信有了文中提及的这些哲学理念的指导,我们可以充实自己的精神,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三.辩证法三大规律

辩证法三大规律是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下文将会对这三条规律的原理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

四.矛盾规律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或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主要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存在着相互转化的趋势。斗争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对立双方既同一又斗争,使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矛盾规律告诉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事物的矛盾,并合理地处理这些矛盾。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矛盾,比如领导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同事之间的矛盾,待遇和工作量的矛盾,上班与休假的矛盾等等。矛盾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引起人们的不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正确地看待和处理这些矛盾。很多的人看见矛盾之后都采取了一种“唯恐避之不及”的态度,这是不对的。诚然,矛盾的存在会让人感觉到不快,但是正是有了这些矛盾,我们的生活才能五味俱全。没有忧伤,就不会有快乐;没有悲剧,也就不存在喜剧;没有野兔,也就不需要猎狗;没有敌人,也就不需要盟友。人们之所以喜欢看韩剧,就是因为其中的情节跌宕起伏,相爱的人总是不能在一起;人们之所以喜欢看警匪片,就是因为其中的坏人十恶不赦,而警察却很难消灭掉他们。假使韩剧第一集开始相爱的人就成眷属,那么后面一定不会有人再关注;假使警匪片坏人一开始就被消灭,那么其后也没有什么剧情了。如果矛盾消失,那对我们的生活才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最常见的惩罚恶人的方式——进监狱,就是一种限制矛盾的方式。在监狱中,犯人既不会饿着也不会冻着,但是他们却十分的痛苦:因为他们既不能做好事,也不能做坏事,既没有激动,也没有失落,他们与周围充满矛盾的世界完全隔离开了。由此可见,我们不但不应该抱怨周围的矛盾,反而应该感激周围的矛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矛盾,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

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说过:“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永远不会消失,只会随着情况的不同而转移形式。以我们国家了历史来说,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候,国内的矛盾主要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当日本帝国主义被赶走之后,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变为国民党与***之间的政党矛盾;当国民党被击败之后,矛盾同样没有消失,而是转变为如今党内贪腐问题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由此可见,矛盾是无处不在的。面对矛盾,我们应该做的是研究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它,而不是回避它。在和平时期,由于没有明显的外部敌人,政治体制内部的矛盾必然会成为主要矛盾。我相信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出现在我们国家,而且早已出现在很多的国家。该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是一个非常考验国家领导人的问题,而如今以***为首的领导班子正在就这一问题进行各项方针政策的研究,相信他们一定会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结果。

国家大事离我们的生活还是比较遥远的,我们可以看一下生活中更具体的矛盾。我们毕业之后走入不同的岗位,处理的矛盾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选择的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公司,由于公司外部生存压力离我们比较远,因而我们面对的主要来自于内部竞争的矛盾,这个时候同一个公司同事之间的关系就会相对比较复杂;而如果我们选择一个规模较小的小公司,由于公司的生存就很有压力,外部的公司随时可能将公司吞并,因而我们面对的主要是来自于小公司与外部竞争之间的矛盾,这个时候同一个公司内部同事之间的关系就会相对简单。相比于大公司,小公司的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更加紧密。上述的分析对于我们择业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假使我们擅长人际关系处理,则更适合在大的公司里面工作,而如果我们更擅长各项专业技能,则小的创新型企业更适合我们的个人发展。

总而言之,面对矛盾,我们不要回避,而应该仔细分析,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五.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它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因而也称渐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界限的变化,是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因而又称飞跃、突变或革命。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任何质的变化都需要量的积累。正如那句古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成功的事情都是从一点点的小事积累起来的。任何的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有些情况下即使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可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一无所获。伟大的事情也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量的积累,才能最终引起质的变化。如果我们想成为顶尖的程序员,就需要天天亲手编写代码;如果我们想成为学术领袖,就需要常常翻阅数据库中的论文并逐句阅读;如果我们想要成为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就需要每天清晨围着操场跑步。很多人总想寻找通往成功的“捷径”,而实际上这样的“捷径”是不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能看到成功的人光鲜的一面,却看不到他们为此付出的汗水。有一本叫做《异类》的书中曾经研究过,知名的音乐家、钢琴家、运动明星、包括娱乐明星有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在家苦练1万小时。 1万个小时相当于每天练3个小时连续练10年。由此可以看出成功是一个相当需要量的积累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成为伟大人物的梦想,有的人一时兴起,高强度的奋战,但是在短期内没有收获结果的情况下又迅速放弃;有的人很有耐心,也许每次进步的不多,却可以持之以恒。实际的经验告诉我们,后面这种人往往更容易成功。正如世界历史上最富有的人——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中写的那句话:“成为伟大的机会并不像湍急的尼加拉瓜大瀑布那样倾斜而下,而是慢慢的一次一滴。伟大与接近伟大之间的差异就是领悟到,如果你期望伟大,你必须每天朝着目标努力。”

总而言之,在我们做事情的过程中,只要保持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最后终究会取得成功。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其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初次肯定之后,首先要进行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的解决。但是出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需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
否定之否定规律教导我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正确地看待“曲折”。在我们前进探索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诸多障碍。假使我们在这些障碍面前停滞不前,就一定不会再有任何进步。而假使我们去解决障碍,也许不可能立即见效,反而可能会偏离的更远。这个时候我们也许会被形容为“不撞南墙不回头”。很多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泄气,但是如果我们坚定不移的处理下去,最终就可以成功地解决问题。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中国是一个十分封建保守的国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的人民大众喘不过气来。整个中国的政治氛围处在一种很保守的“右”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新的人民政府十分痛恨旧中国的这种保守的封建主义,因而进行了一系列巨大的改革。这些改革一方面确实成功地粉碎了旧中国的封建主义,但是另一方面却没有掌握好力度,把中国的政治氛围引入到了一种激进的“左”的状态。在这一时期很多的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随即又出现了对此前政策全盘否定的思潮。但是这种全盘否定的思潮随即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最终发现,政策既不能太“左”,也不能太“右”,目前正朝着中庸的方向稳步前进。在中国的这段历史上,出现了多次起伏,但是中国整体上还是在一次次的否定中朝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方向前进。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我们个人生活中也十分常见。在我自己从事软件编写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的问题。有些问题只是一些简单的语法错误,有些问题则是一些很严重的程序结构的错误。如果是简单的语法错误的话,解决起来通常并不费力,但是如果是程序结构错误的话,解决起来则会非常棘手。当我们发现程序结构的错误的时候,通常可以有两种选择:可以将就使用现有的代码,勉强修复错误;或者全盘否定现有的程序结构,重新构造整个程序。前面的方法的优点是简单省力,缺点是程序内部的结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后还有可能出现其它错误。后面的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根本的解决程序内部结构问题,缺点是费时费力。在我们对程序进行重新构造的过程中,需要对程序中的部分代码进行重写,但是重写后的代码未必能好于现有的代码,有些情况下甚至不如现有的代码,还需要进行多次重写才能完成。尽管重写程序这种方式费时费力,但是在经过多次否定之后,程序内部的结构问题终究可以解决,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总而言之,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们要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最后终究会取得进步。

七.总结

上文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并且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对它们进行举例分析。通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哲学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晦涩难懂的学科,它实际上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学习并且实践这些哲学规律,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以我自己的感觉来看,一方面我们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同这些哲学规律,不要把它当作书本上应付考试的教条,而要把它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去实践这些规律,不是把它们挂在嘴边,而是把它们用在手里。正如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中写的那样:“知识原本是空的,除非把知识付诸行动,否则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我们需要勤于实践,把这些规律刻入自己的骨髓中,相信最终可以帮助我们走上成功的道路。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