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设计心理学-头脑与外界知识的鸿沟以及如何正确地做事情

2014-08-27 20:56 253 查看
这一段,说实话看得不太理解,认识得不深刻,可能还是说得比较虚的缘故吧。但总体来说,作者认为大量的外部知识其实是存储于头脑之外的,哪怕是你认为自己最熟悉的内容。这里包括以下几点:

1、大量信息存储于外部世界;

2、很多操作无需精确的知识或认识即可完成;比如要一个人按顺序想起每个键盘按键的位置,可能没有自己真正打字快,我就是这样。

3、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外部世界对人的行为有约束,人会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则而行动。

4、存在文化限制条件。解释同上,这两个好像都是正确的废话。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情况就引发了一个重要的解释,外部的知识和限制其实很多时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用户会认为可以忽略的外部知识,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并且形成经验了,因此用户会认为个人的判断无疑是最直观准确的(包括设计师和用户),但无疑每个人的经验和理解不一样。因此同一件产品,设计者如果认为用户跟他的想法一样,设计出来的产品可能很难用。

在解释了上面的情况后,作者给出更具体的外部限制条件。准确地说,设计师应该巧妙地运用外部的限制条件,与用户站在同一角度下进行产品设计,这样出来的产品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这些限制条件包括:

1、物理限制条件。比如圆的不能插进方的孔里面;

2、语义限制条件。产品中一个功能或者部件的名称,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给用户的提示;

3、文化限制条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产品的某些特性,理解会不一样;

4、逻辑限制条件。这个就更悬了,因为不同的人对逻辑的理解会很不一样,除非简单易行的功能或产品,比如头应该长在脖子上,但有些事情,很多人的理解会不一样,比如倒车,请注意,倒车,请注意。我经常听着听着,觉得应该是请注意,倒车,请注意,倒车。。。。有时候理解和解释事情的顺序很重要,最近流行一个段子:一个女大学生晚上出来陪酒,跟一个小姐白天坚持去大学上课学习,给人的感觉和理解就很不一样。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