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中西比较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公选课作业)

2014-05-23 11:07 232 查看
这学期的公选课中西比较文学感觉不错,但期末作业让我为难。作业题目是《中西比较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听着蛮大气,其实没法写。照我个人理解,比较文学只能算是文学的一个分支,让一个分支性的学科去承担“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这个任务不仅有喧宾夺主的嫌疑,文学的其他流派恐怕也会站出来反对。故而该文虽题为“比较文学”,但我所言对所有文学流派均有普遍意义。
上该课之前,我连什么是比较文学都不清楚,上了这课之后,我就更不清楚比较文学是什么东西了。这里我不是说老师讲的不好,实在是学生悟性太差。记得老师第二堂课兴致勃勃的为我们介绍了几位比较文学的大师,幸而我对其中几位还算熟悉,知道钱钟书喜欢在他的文章里中西合璧,古体诗中也喜欢加点英文,弄的颇有些不伦不类。这构成了我对比较文学的第一印象。之后给我们看的几部电影很有艺术价值,课堂上对电影的分析也极具新意。当然我所指的新意除了老师所引入的中国经典作品与外国作品比较得出的极具创意和独到眼光的见解外,也包括老师一如既往地对大搞婚外恋的主人公表示的同情,这种解读方式给我们以极大的启发。
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这种意义有时又往往具有个人性质的。比方说《廊桥遗梦》,讲的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荧屏上已经泛滥成灾,但《廊桥遗梦》却做到了与其他作品的不同。《廊桥遗梦》不是一个骗取观众眼泪的肥皂剧,它是一部倾注了作者自身感情作品。《廊桥》的主人公有着丰富的情感,当这种情感与观众产生共鸣时,观众也就被带进了《廊桥》的世界,与主人公一起行走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所以我以为,《廊桥》的成功不在于它所阐释的人生意义或者揭露了什么社会问题,而是在于把观众带入了作者所营造的世界里,让观众自己来体味主人公的酸甜苦辣。当然每一个观众对这种体验又是不同的,青年人可能会关注主人公无私的爱的付出,而中年人则是触动了压抑在他们心中的心弦。但无论哪种体会,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都是观众所获得的精神财富,只要观众与作品产生了共鸣,作品就有了存在下去的理由,这就是对于每个观众而言作品的个人意义。这时候,任何对作品理性的解读都是无力的。
《雷雨》和《安娜卡利宁娜》中的两位女主人公繁漪和安娜有着类似的压迫和诉求,她们对生活充满向往却时时受制于封建礼教,所谓吃人的社会,指的就是这种黑白颠倒的社会规矩。安娜追求真正的爱情,却破坏了上流阶层的游戏规则,繁漪渴望内心的解放,却被压制在周公馆这个监狱中,当人成为一种装潢门面的工具而非一个独立的个体时,社会的合理和自由便无从谈起。这即是如似今天,我们依然处在这样的社会中,十个官员有九个贪官,那清廉的官员必然成了贪官,文革时全国上下的人民众口一词,偶有一个异类的声音便被指斥为叛国,反革命,这样的社会正确的价值理念早已被颠覆。但社会就不需要异类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张志新的死固然残酷,但她在文革后掀起了民众的更大程度的反思,胡耀邦的作为使他被迫退出了政治舞台,但他的治国理念把中国的民主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安娜和繁漪都是时代的另类,她们的结局也并不完美,不过她们的出现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也许安娜和繁漪的行为仅仅是出于个人内心感情的触发,但她们对自己的触发更大程度上构成了时代向荒唐的游戏规则挑战的触发,她们对时代的叛逆促成了更多的人的觉醒。
个人觉得《巴黎圣母院》的电影拍的委实一般,不过我特别喜欢片中主人公加西莫多。当然老师所言真正的主人公应是克洛德,但这并不妨碍加西莫多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喜爱他的原因倒并不是因为和他比容貌会比出自信,而是他身上有着人性最本真最淳朴的一面。这种人性的美和丑陋的代表菲比斯相比较,被数倍地放大了。然而,加西莫多的这种善良美又是遭到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的唾弃的,即使是美的化身艾丝美拉达也无法理解加西莫多,加西莫多像神一样崇拜艾丝美拉达,但当他为艾丝美拉达敲响圣母院的钟声时,艾丝美拉达却像躲瘟疫一样躲开了。也许艾丝美拉达至始至终只是把加西莫多当成了避难的工具而非一个独立的人,她无法理解也不愿理解加西莫多的内心世界藏着多少人世间消失已久的真善美,直至她失去自由的那一刻,心里念念不忘的依然是菲比斯,那个外表俊朗,内心丑恶的混蛋,而人们所崇敬一样事务的原因,也往往是由于他美丽的外表。但是,在我看来,社会的美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丑陋的地方。就像我曾经的家乡,曾经是一个穷乡僻壤,到处都坑坑挖挖,破房子布满了村庄各个角落,但那时的乡里人非常淳朴,邻里和睦。等乡里的人有了钱,盖起了新房,以前拥有的那些真正美好的东西反而荡然无存。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我们是需要加西莫多的那种美还是需要菲比斯的那种美?对现在社会的大多数人来说,选择的恐怕是后者。
以上谈了下老师上课所讲内容的一点个人体会。发现居然到字数了,以致我接下去写的兴致都被抑制,不过提纲既已打好,就还是把它完成吧。
前段时间发生了华政教授杨师群教授因为在上课时批判政府被学生告发的案子。杨教授是我一同学的老师,当初我同学把他介绍给我,说此人态度极度偏激,让我去反驳一下他,于是我颠屁颠屁去了他博客看了下,结果一拜读他的作品让我对此教授肃然起敬,在中国这样的土地上有这样能独立思考不畏强权的教授真乃少见,于是我转过头去把我同学给驳了,说你们华政有这样的教授实在是华政之幸,我在工大就遇不到这样的教授。今天刚好买到了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一本通过作者切身体会介绍美国的书。看了几篇后,对美国自由的体会愈发深刻了。美国的自由主要体现在思想言论的自由,美国宪法规定,只要公民的言论不能证明会带来立刻的国家危机,那么这种言论就是合法的。于是美国大街上居然有人散发鼓动人民武装起义推翻政府的册子而不违法,电视台居然因为不播放某些“反动人士”的言论而被告上法庭。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前几天我和一位同学交流了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说道:“在中国这个地方是无法实现民主的,我国公民的认知水平还太低了。”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对于一个农民来说他最迫切的需要是解决温饱问题,至于民主不民主他完全不关心。如果我们国家也搞一个类似美国总统选举这样的全民公选的话,保不准大部分人会把选票以每张5块钱的价格出售。但同学这句话却偏离了我想探讨问题本质的初衷。对于杨师群教授,支持他的有之,辱骂他的也不在少数,那么怎么去判定杨师群行为是否正确呢?最民主的方式当然是大家都来投下票,看看支持和反对者的人数,然后再行定夺。问题是,这样的判定方法合理吗?我们国民的认知水平恐怕还远远没达到认识言论自由的意义。就比如文革时期,如果对刘少奇张志新的审判采用全民公决的方式进行,那么他们两个被虐杀一万次也不够。所以所谓的民主往往只是一个幌子,它有时甚至是少数人利用来排私异己的工具。但是言论自由不同,它表现在每个个体都能独立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无需征得大多数人的同意。所以在美国,你常常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奇谈怪论,有些观点甚至是你无法接受的。美国正是凭借这种制度绝对的保证了各种思想的发展自由,使得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启迪了美国人民的智慧。毫无疑问,美国的强大和它的言论自由是分不开的。房龙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不同观点的权利,如果在一个国家中连最起码的言论自由都无法保证,那么这个国家的思想肯定是死气沉沉。有时一个理论再正确,当它一家独大到已被确立为绝对真理时,这个理论也会异化为思想的禁锢。故而关于杨师群事件,我以为,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民主问题,而是一个自由问题,杨所表达的是他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东西,无论你怎么不赞同他的观点,你都必须尊重他表达观点的权利。
但我在这里谈这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件并非只是为了表达一下我个人的观点,而是想探讨一些更深层的东西。
在当代大学生中有普遍的功利化倾向,比如我所在的计算机系,大部分人对文科类的东西毫无兴趣,学校也从来不会开设这样的课程。当然这也没错,毕竟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大家忙着应付找工作都来不急,更何谈学这种无聊的东西。不过我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曾经被废止的大学语文近几年又在一些大学中悄然恢复了。对于我个人来说,还是更喜欢文科的东西一点,虽然对计算机兴趣也相当浓厚。和文科生闲聊给我的感受就是和理科生不太一样。若是和我本专业的同学我只能聊些八卦新闻,若是和他们谈人道主义,思想自由等等简直等同于对牛弹琴。而文科的学生在大师的作品里浸染已久(这里我要表扬下工大人文学院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面真是很宽广,至少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对大师的那种思想,那种气质都有很好的把握,所以他们内心都有着很深厚的人文情节,看问题的深度也大大超过了理科生。另一个两类学生的不同点就是文科学生很好相处,他们经常充满了欢声笑语,脸上洋溢的是自信和灿烂,不像我们专业的一些人,成天除了打游戏还是打游戏,无所事事,精神极度颓废。这也促成了我喜欢旁听中文系课的原因,因为在那我得到的是知识以外的东西,可以给我带来一些学理科知识得不到的体会。
我想说到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大学居然会恢复语文教学了。现在的理科生知识虽然掌握的不错,但是人格上却有很大缺陷,这都是我们历来只重视理科教学废弃文科的后果。实际上大学生的这种现状对于个体来说其影响还很容易察觉,但对一个国家的危害却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才能体现。譬如杨师群对政府的批判竟会引发学生去告密,这样匪夷所思的事件竟会发生在两个大学生身上,实在让人难以理解。虽我不能肯定两学生的告密动机,但我可以肯定这两个大学生的思想必然非常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所有的大学生都是如此,那这一代的大学生是没有希望的一代,他们即使具备了再扎实的知识,由于人格上的缺陷,仍不能担负起祖国复兴的重任。
所以文学的作用在这里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以为,文学并不是一门仅供人娱乐的学科,它在更大程度上承担了升华人的思想,弥补人的弱点的作用。往往一流的文学大师也是一流的思想大师,伟大的作品也往往不是那些语言多优美,辞藻多华丽的作品,而是那些对人,对社会有着深入思考的作品。关于杨师群事件的社会原因,我以为部分问题就是出在当代社会的功利化和对文学的边缘化。现在的人鲜有真正读书的,大家为钱而奔波,文学这东西也早已被异化成赚钱的工具而非提升人思想的利器。故而,我以为恢复文学在大学生中的地位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所谓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其意义也在于此。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