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维架构 > Linux

Linux内核学习第4天

2014-04-30 22:11 190 查看
保护模式内存管理

分页机制(支持虚拟存储技术)

(1)虚拟存储:是一种内存管理技术,“虚拟化”线性地址空间的方法

(2)使用分页将段划分成页面(通常为4K),页面存储于物理内存或硬盘上,操作系统通过维护页表或页目录来管理,当程序访问线性地址空间的一个地址位置时,处理器会使用页目录和页表来转换为物理地址。如果访问的页面不在物理内存上,处理器会产生一个中断,然后将该页面载入到物理内存。

*段表存储在线性地址空间;页表存储在物理内存中
保护

*80X86支持两种保护:一是通过给每个任务不同的虚拟地址空间来隔绝各个任务

二是通过保护机制

(1)任务之间的保护

*80X86使用的是把不同任务放在不同的虚拟地址空间中,给予每个任务不同的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映射。

*全局地址空间:所有任务具有的相同虚拟地址空间

局部地址空间:每个任务唯一的虚拟地址空间

(2)特权级保护(定义了4个执行特权级,0最高,3最低)

*每一个内存段都与一个特权级相关联

*CPL:Current Privilege Level 当前特权级,定义了当前活动代码段的特权级,确定了哪些段能被程序访问

*每个特权级都有自己的程序栈

分段机制

段的定义:段是虚拟地址到线性地址转换机制的基础

(1)段由三个参数定义

*段基地址Base address:指定段在线性地址空间中的开始地址,基地址是线性地址,偏移为0

*段限长Limit:是虚拟地址空间中段内最大可用偏移地址,定义了段的长度

*段属性Attributes:描述了段的属性,如是否可读可写或作为程序执行以及段的特权级

(2)逻辑地址---->线性地址:

*使用段选择符中的偏移值(段索引)在GDT或LDT表中定位相应的段描述符

*利用段描述符检验段的访问权限和范围

*把段描述符中的基地址加到偏移量上,形成线性地址






段描述符表:是段描述符的一个数组

(1)分类:GDT(全局描述符表)

LDT(局部描述符表)







(2)GDT

*每个系统必须定义一个GDT

*GDT本身不是一个段,是线性地址中的数据结构

*处理器不使用GDT的第一个描述符

*LDT的段描述符必须包含于GDT中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