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职场人生

信管——苦命的专业,到底是“技术”,还是“管理”?

2014-03-09 00:55 381 查看

一:缘起

有幸走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一定都有自己不一样的故事。有文科生想学习一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理科生想以后少学一点数学的打算,也有直接被调剂的,主动选择信管专业(海大)的学生不多。

今天下午监考——新学期补考,后来便去了办公室,因为答应了一个学生交流一下。晚上8点,科技楼整个6楼就我一人,但也不是“难得清静”,因为一楼有学生在排练节目。有3-4个学生开会提早了半小时到会议室(会议室没有开门,所以有了难得的机会在我们办公室聊会天)。

两次交流,自己有一个需要检讨的地方:我说得太多了,学生说得太少了。这也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大一学生交流,更像是面试——我问他答;大二学生交流,有点像上课,我问得多,他答得多,偶尔也说说自己的想法;大三学生,基本上就是真正的交流了——对大学、老师都不再陌生,也知道自己想了解什么;大四学生交流,更像是一场回忆,我只需要认真倾听即可,偶尔应答一声即可。

回归正题,信管的学生,(1)是否必须做出选择?(2)如果要选择,到底该选择什么呢?

二:选择

也许从小就习惯的接受,所以我们很少思考,我们到底喜欢什么?即使是选择我们上大学的学校与专业,更多的还是像摸一副牌,摸到哪张就是哪张。

新生一进大学,感觉什么都很有意思,加入了2-5个社团,同时还在不停的面试。这时候,虽有主动的成分,但主要还是看着新鲜,以及同学们都面试了几个社团。

大学,其实应该是提高我们“做人”与“做事”的能力:做人,通过加入社团、团队,磨练自己的待人接物的技巧;做事,通过课程、比赛等,提高我们做计划、总结、反思等能力。专业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补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缺失的一环——主动、积极”。

三:“技术”,or “管理”,还是 其他

聊天的时候,大二的学生说不知道选择什么。技术,好像不太感冒;管理,“现在才开两门课”。“上学期开了《会计学》,这学期开了《微观经济学》、《管理学》”。 其实,真正的学习,一定是在课堂之外(《学校在窗外》黄武雄 著,2009)。

记得大二时报考“高级程序员”,考试前就学习了一门半课程(大一下学期《C++程序设计》、大二上学期《数据结构》-考试前上了8周)。因为想一定要通过(报名费太贵了,而且自己还投资了60多元,从学长那里买了两本往年的试题集与教程,当时一个月生活费为180元左右)。利用一个假期+上学两个月,把上面的习题做了不少于3遍,大部分都是靠背诵,如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等。那时没有自己的电脑,只能到机房去上机,好像还是带一个软盘过去。这个证书唯一的作用,就是让我在后来找工作的时候,不用笔试、直接进入面试。

我学到东西了吗?说真的,当时基本没理解,但由于强记了很多,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相当于提前学习了整个计算机课程(而且是考试通过的那种),后来再进入课程学习的时候,稍微清晰一些;对激发自身的编程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后来,我旁听了3-4门计算机系的课程,基本上当时的老师都认识自己(我的问题太多了,下课后就会要找老师请教)。在对于是否选择“读研”还是“直接工作”这个决定上,很后悔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当时软件工程的老师(忘记姓名了)针对我自身的情况(家庭、兴趣),建议我“直接工作,以后想读研一定会有机会。”(后来应验了,只是无法再改变。)

有两件事,让我明白了做决定(“签字”)的代价与价值。其一,大四申请报送研究生。开始时计划考研——东南大学的计算机系,后来成绩达到学校保研的资格,人一懒就选择了“保研”。后来去研究生院咨询,保研的同学能否找工作,找到工作后放弃保研?工作人员答道:可以啊。但后来自己找到工作需要盖章时,不行。因为我已经申请了,如果不读就浪费了一个保研名额。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人必须对自己负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其二,2007年镇江买房子。女朋友刚工作,还没有上课,就看到一个个同事去看房、买房、准备装修。于是我们也去凑了一次热闹,买了一套房子,当时没有带定金,售楼部人员说,没关系,先签好协议,明天拿来就行了,否则这套房子可能会被卖走了。于是签字画押,回家后一想,没有这么多钱付首付(9万元,总价27万),想不买了。一看协议,撕毁协议的话,需要支付2万元违约金。两个人,姓名加起来5个字,平均每个字4000元,这就是名字的价值。

从上面三则故事,大家可以看出,到底选择什么,还是看自己的兴趣。而如果我们选择了,一定要去实践、多尝试。如果是“技术”,那一定保证每天编写一定量的代码,每个学期完成1-2个大一点的实用项目,适当的考几个相关证书。如果是“管理”,那么一定要打好“会计”、“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更要从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有意识的思考经济与管理;去ERP沙盘俱乐部,玩企业经营模拟的沙盘游戏;报名参加大四的免费SYB(Start Your Business)培训,提高自身的领导才能;参加商业比赛,撰写商业计划书;假期去打工,观察公司/工厂运作。

无论做什么,无论我们有多么喜欢,都会遇到瓶颈与困难。既然选择了,就多坚持一下。走过去了,就如我们打游戏一样,成功“升级”。如果遇到困难后还坚持了一个学期,还是没有进展,兴趣也降低了很多。那么,我们也可以再看看其他的兴趣。

大学应该怎么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也有自己的过法。在这里,推荐两本书《超越校园》(鲍博睿  著,2002)、《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张志
著,2013),看后会有一定的收获。

不管学习什么?反思与总结能力,OFFICE熟练运用能力,基本的礼貌等,都是必须学习并实践的。想知道自己喜欢的工作到底需要什么?有三种方式:(a)如果自己是老板,会希望招聘什么样的员工?(b)去招聘网站,输入相应的职位,如“Java程序员”、“ERP实施工程师”,然后你就明白了。(c)去找相应的单位实习。

PS:上面提到的三本书籍《学校在窗外》、《超越校园》、《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老师都购买了纸质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借阅。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