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移动开发

APP之对于现实教育、对于学生应考的杂谈

2013-10-14 15:55 507 查看

APP猿题库(高考)—继承系列产品优点 但人群定位面临挑战

9月25日猿题库发布高考题库,正式进入K12领域,提供iOS、安卓、PC web多个版本,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练习和查找题目。内容包含文理科的所有9个科目,提供全国各省市近五年高考真题和近三年模拟题,每道题目都配有独家版权透彻详尽的解析。并能根据用户参加高考的省份、学科和做题偏好,配置与最新高考大纲保持一致的考点和题目。





猿题库高考题库提供专项智能练习、组卷模考和真题模考等多种练习方式,每次练习后系统生成智能评估报告,直观呈现学生在相关知识点上的掌握情况,同时根据能力情况智能推荐对应难度的题目供学生练习。





每月收费18元,而且对所有新用户提供15天全功能免费体验时间。

优势:

·能根据自己的所在地(高考命题是省一级的)选文理科、出题范围,符合高考的地域属性和分科考试要求;

·题库基于历史真题,这些题是学生必做的,虽然不一定在猿题库上做;

·价格亲民,让学生自己也掏得起腰包买得起,不用非得求家长;

·进入门槛低,免费试用15天,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便于传播和认知新产品;

·继承了猿题库其他产品线的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呈现、推荐引擎等实用功能;

·用户体验好,这要归功于纯正的互联网基因。

对于面向高三学生的练习/题库类APP,问题在于:

·高三学生学习任务很紧张,零碎时间也会被用来换换脑子和休息,有多少时间能花在APP上?

·在高考重压之下,学生本质上是抵触增加学习负担的,尤其是做题这种枯燥的事,逆用户本性的互联网产品有成功的吗?

·学校老师通常会组织学生反复练习历年真题,教室和APP是互为替代品关系,显然前者更强势;

·高考无疑比参加公务员考试重要的多。学生可能不会冒风险用自己不熟悉的方式练习;家长对此更为保守,会认为一切不能保证提分的事情都该滚粗;

·由于面临高考冲刺,家庭和学校对高三学生使用手机基本持不赞成/反对态度,担心分散精力,而且还有一些住宿制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

·决定学生分数因素很多,尤其是学校、老师、单场试卷难度、发挥水准等因素,APP实际提分效果难以准确衡量,仅凭APP自己的评分评级是没有权威性的;

·通过关键词找题目和解析这个功能输入麻烦,且返回不一定有真想找的,有用性和易用性有问题;

·面临高考,哪怕能让学生提高一分,相信绝大多数家长敢砸一千块钱以上,对价格不敏感。所以产品低价优势发挥空间有限。

综上,猿题库(高考)继承了系列产品的优点,但定位于面向高三学生高考复习练习,恐怕挑战过大……对于高考题库这个产品合适的使用场景可能是和线下辅导机构合作,为其提供题库SAAS平台服务。

——————————————————————————————————分割线————————————————————————————————————————

以下文字为我个人的见解,也算是对以上App设计的一个解读。中国的教育市场上,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父母肯定是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家庭教师等等各种手段都实践了一遍。

作为移动互联网从业者,看到猿题库这个App,内心也觉得是非常的出色,只是,本人觉得中国的教育环境还是有这样的一种情况的:从众心理。

学习上,个人自主学习的能动性确实不怎样,反而各种先进工具的出现让学生觉得是不是可以有捷径,一口吃成胖子。

学生渴望内心被认可,父母渴望看到成绩的提高,老师渴望学生安分守己的听话,然后恨不得把学生脑子打开把自己的脑子替换进去好考得更好,得到更多的奖金。

你会发现,那些什么“某某助记器,让你听老师讲课中更加能够开发右脑,提高专注力,提高成绩”等等的广告等等的产品,被无数人实验,然后恨恨骂一声骗子,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神器。

我认为啊,老办法“比学赶帮超”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

首先,解决专注力的问题,是很关键的一点。如何获得关注力?比如,你成绩不错,大家都夸奖,你就飘飘然,然后这个时候任何一个人随口说不过如此,你脑袋立即深刻记住说了这句话的人,恨不得马上狂揍他一顿。

做教育产品,从产品学和人性学的角度,更应该关注的是人性本身如何调整,使得产品的接收程度提高,而不是强调产品本身如何出色。再牛逼的肖邦,也弹不出学生的悲伤。

我以一个考公务员的人,比如我为例子,来设计一款符合我自己使用的App教育产品。

首先,从用户角度,我是一个没有参加过公考的人。差点忘记,参加过一次广东省的省考,在本职位里考了第四名,裸考,基本上是下了一个公考的行测的题库看看。事实证明,行测成绩虽然不高,但是整体还算可以接受,但是学生考试则不一样,失败任何一次都是不可以的。所以,他们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考试中慢慢帮助他们积累起来,也就是说,我们要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模拟考试等的自信心。

考察点是非常多的,我们在App中设计了一个做题时间差,如果学生做题的犹豫度(进入题目的时间和落笔的时间差)在10s以上,我们就认为学员在本题上掌握不足以让他下决断,我们设计了一个友好的提示,类似“大耳朵哥哥”,慢慢引导他把他的想法顺着大耳朵哥哥的思路去走,然后最终让他发现自己的问题错在哪里。同时,做完这道题,可以直接看到同样在做这道题的人的错误想法有多少,让学生坚信“破开迷雾,得到的才属于自己”,不是带着侥幸心里过去的。

同样的,关注学生,就得以学生的身份,真真正正的去亲自为了一个目标去实践。比如作为设计者的我,我不参加高考,但是要让我设计一款高考类的App,我不得不靠着自己的想象去发挥,但是,我却不会说亲自再参与一份高考模拟题。

实际上,产品经理就得做一些傻事,我给自己定位,我在考生群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我靠着这个产品,每天付出多少时间,我最终得到什么结果。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代表绝大多数的学生,才能代表真正使用产品的学生的心声,才能去设计和更好的完善产品本身的功能。——这个应该算是比学赶帮超中的“学”和“帮”。

关于比。

涉及到比,必然就是比赛。比赛的内容不局限在模拟考试上,现在随便打开一个考试群,比的都是“坚持”、“完成的题目量”。

以上文提到的标杆——产品经理为例子,首批用户要比较的人,就是产品经理。

选择每日之星、每日之花,随机性的,甚至直接就是产品经理(他亲戚的小孩也行),然后拿用户(考友)的学习效果作为评判,看看你比人家差还是好。

目标:让大家积极争取露一脸的机会,使得学习更类似学习游戏。

关于赶、超。

赶超,类似考友群、考友圈的互相监督。我们设计了一个学习进度的标准值。然后,考友圈的好友在完成当日任务后,可以得到奖励——踢屁股。可以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好友发起惩罚措施。同时,课程表、学习表系统也会及时警告并调整学习曲线。帮助学生避免出糗的可能。

最终的目标是大家都在追赶。单机游戏不好玩,网络游戏总有大神的出现,就类似今年火爆的考霸游戏。

再说帮。

父母来帮,怎么帮?

我表妹,希望能去北海银滩玩耍。她母亲说,不可以,除非你达到多少多少名。但是,实际上她的学习跟同桌、或者跟好友息息相关。她的好友没有起到督促他学习的作用,反而在生活上影响她的内心。我们说帮,是让父母、朋友在学习体系中,为了一个目的,而监督,而以光明正大的手段获得去北海的机会。

微软的父母监督上网机制给了我启发,我设计成在整个学习系统中,父母可以以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来标注最终得到的结果。我让她父母把去北海的费用设计成一个学习达标手段,每天的学习效果要满足什么,并合理的根据她的学习基础设计了方案。她的朋友也被允许在系统中承担监管角色,也相应的分享了她的学习时间,可以帮助她完成作业或者作答。

实际上,是她们两个在相互影响。结果是——她顺利的提升了40名的排名,拿到了门票。

其实大家做题的水平已经超越“博士”了。

说的有点乱,理清上文的脉络,总结我的观点:

1、做产品,做教育类产品,希望产品经理能够清晰定位,亲自上阵,体验产品带来的效果,才能改进和完善它。

2、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考生的自信心,提升综合考试能力。考试=强大的信心+充分的准备+足够的运气+良好的身体。

3、设计好碎片时间的学习体系,我们愿意只帮助学生记住哪怕一个犹豫不决的问题的解答方法,也不愿意让他们学了之后“恨恨的骂一声骗子”。

4、有效利用家长、家教、老师、考友的互相监督、比较的体系,促进相互的“比学赶帮超”。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