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找工作的战略、战术和策略

2013-09-18 00:13 295 查看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红军大学所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演说中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我们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我们向战场上作战的各个局部的敌人这样说。”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议草案《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又说:“当着我们正确地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这些论述后来被概括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成为毛泽东战略和策略思想的集中表达。

    从某个角度可以这样认为:所谓战略,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地方式做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时间”为例,10、11、12月是第一次招聘高峰、次年的3、4月是第二次高峰,但是有的人想“答辩完了再说”,出现在1、2月的招聘“真空期”;或者“拿到毕业证以后再去找工作”,赶在6、7、8月基本没有单位招聘应届生的“错位期”。所以我们会看到不少人感叹“怎么用人单位都要有工作经验的”,其实并非单位的问题,大多数是因为求职者应聘的时间不对而已。

    从战术上,《孙子兵法·谋攻篇》曾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求职不止公开应聘这种方法,有很多策略可供选择。

    伐谋——不通过面试应聘而落实工作,比如参加商业案例比赛、公司赞助的志愿者活动、商业活动或者获得企业奖学金等而得到实习机会,又因表现出色直接签约。我许多优秀的同学常常用这种方式,兵不血刃,直接搞定工作。

    伐交——通过人际获得推荐、实习等等。很多人会说“我一没有背景、二没有关系”。其实关系并不总是和“背景”扯上关系,关系可以看成“关心”和“联系”的缩略语,主要在于要你主动出击,并能够持之以恒,否则关键时刻怎会有高人、牛人和超人拔刀相助?

    伐兵——即依靠简历、网申、笔试、面试、体检这一常规流程获得offer。这一流程一开始就是“海选”,充满了运气的偏好,开放性问题也能打倒一大片。许多公司委托第三方招聘,采取“关键词搜索”,玩玩是小概率的事件。如果你有幸过了这一道“鬼门关”,越到后来三番五次的面试,越是实力的比拼和能力的考验,倒更加讲求信度和效度。

    攻城——指异地求职,从一定意义上讲:到不了的都叫远方。当然,现在交通工具如此发达:汽车、火车、轮船甚至飞机都可以选择。但是,劳师远征乃兵法大忌:鞍马劳顿、劳民伤财、效率低下、入不敷出。并且由于“水土不服”,“客场作战”更可能血本无归,打击原本高昂的士气。

    在具体策略上,“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句话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出现。找工作也可以先立于不败,主要是做好必备物品,如照片、简历、服装等,并且要有健康的身体,保持好平和的心态。“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从反面看就是弱者往往咎由自取——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打仗就是烧钱,求职也是烧钱。简历、服装、通讯、路费等等都是数额不小的“固定支出”,而且这些“风险投资”转眼就化为“沉没成本”。并且,除了金钱、物质的成本可以计算之外,但时间、机会、心力的付出则不可测量。紧密的日程表可能会让你失去很多参加招聘会、甚至面试的机会,因此还要在选择时注意考量“机会成本”。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