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关于bug分析与异常处理的一些思考

2013-07-28 11:19 501 查看
我将bug依据复现的难易程度分为:必现的bug,比较容易复现的bug,很难复现的bug。

对于必现的bug,我通常淡定地称为其不是bug,因为,通过不断地复现,不断地调试,这些bug通常都能被解决,被解决了,还是bug么?

对于比较容易复现的bug,所谓比较容易复现,就是通过不太复杂操作,尝试几次、十几次,现象就可出现的bug,因为复现操作变得复杂,所以,为了每次复现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尽量多地增加调试信息,以期望问题复现后,极大地缩小问题原因的范围。毕竟复现问题是一件颇为繁琐、枯燥的事情。

对于很难复现的bug,所谓很难复现,就是尝试了各种复现方法,复现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都无法复现的bug。首先,分析造成那个bug的所有可能的原因,然后尽量针对每个可能的原因,增加对应的调试信息记录,以期望在复现过程中,一旦出现,就能定位问题,不过做到这一点其实是很难的,但是做总比不做强。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曾经在交付客户使用的产品中,增加了bug追踪信息记录,以期望找到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一个仅出现过一次的bug。

在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对于异常的处理和保护是保证产品可靠性和可用性的关键,下面说说自己关于这些的一些想法:

对异常进行危险等级分类,对于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的办法;所采取的办法通常包括:

给用户以提示,但是不执行用户的错误操作,譬如用户输入的参数超出了允许范围等,参数的格式不满足要求等;

软件的一部分功能崩溃,要尽量不影响其他部分,譬如上位机软件崩溃,不能影响下位机设备的正常运行;前端界面的崩溃,不能污染数据库;

自动应急处理,譬如提供冗余设备,当一套设备故障,备用设备立即启用;提供看门狗功能,设备故障后,尽快重新启动,并且从硬存储中恢复距离事故最近的状态;

给用户提供应急措施,譬如对于可能造成人体伤害的设备,都需要提供一个紧急停止按钮,该按钮的标示还要非常醒目;

设计良好产品的日志记录和错误追踪功能,这样做的好处是:

通过用户的操作日志,确认用户是否存在非法操作,以确认事故的责任;

错误追踪信息,一方面可以帮助工程师分析产品发生异常的原因,一方面可以帮助产品开发者分析产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帮助进一步改进产品;

无论是产品开发过程中,还是产品使用过程中日志记录和错误追踪功能都非常重要,关于这两个功能,简单总结一下自己的经验:

如果是桌面程序,可以将日志记录和错误追踪作为文本文件保存在硬盘上;

如果是嵌入式程序,则可以将日志以编码的方式记录在非易失的存储介质中(非易失的要求是保证当设备掉电或者重启,以保证日志不会丢失;另外,对该介质的访问速度有一定要求,不能太慢了,否则会影响设备的性能),然后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将这些编码读出、解析;

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基础上,日志信息能加多少,就加多少;(当遇到问题时,你会非常庆幸自己有一份非常详细的日志在手,呵呵)

日志需要必须包含两个要素:时间、做了什么;尽量包含以下要素:操作是否成功、失败的原因;

尽量避免日志的循环往复记录,譬如系统循环往复地发生一种错误,如果每发生一次错误,就记录一条,那么有限的日志记录空间就只有这一条日志了,留给工程师分析问题的信息就太少了,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式:错误发生时记录一条,错误消失时再记录一条,以此,就可以确认错误持续的时间,而且也不会覆盖掉其他的日志信息;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