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人民日报》指责80后暮气沉沉太荒唐了,到底谁毁掉了一代年轻人

2013-05-16 13:26 561 查看
看到《人民日报》撰文批评年轻人暮气沉沉缺乏朝气,对这个话题挺有兴趣的,于是有了我和绿姑娘的一次隔空对话

我:特别想说这个,因为以人民日报位置能够提出来年轻人这个问题来,我看了比较感触,说的这些事我也基本上认同。只不过人民日报以这么傻的、一个纯粹发泄式的、骂街的方式,没有找问题根源,也提出任何建设性的意见,是挺荒诞的。但毕竟只要它做了,抛了这个砖头肯定会引起一些各方的反响。

但是一般的大众媒体啊网络红人所能给的反应基本都能想得到,无非就是高房价,就业压力大。医疗、住房、养老三大改革失败造成的生活无保障。一个大学生毕业正是花样年华,还来不及发挥想象力,就不得不去面对职场竞争、努力赚钱买房,拼几年下来头发掉了肚子大了,混得好点的在家人的接济下结个婚生个仔儿,接下来供房、孩子上学等等破事打磨得少年心气全无。

但其实很多方面是他们的人生阅历所无法涉及到的,所以我有必要把一些东西提出来。

首先说说你看了这篇文章是什么观点,你认同这篇文章的这种提法吗?

绿:从表象上看确实是这样,但好多事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有的人可能真颓了,有些人虽然不想表现的那么燥了但是他还在做事。比方说我现在跟以前就不太一样吧,同样它说这个事搁以前我看到这个我可能会觉得这个太烂了太弱智了,现在就爱怎么说怎么说,再怎么说也不会改变这个事情的,而且《人民日报》这种报纸能有多少人看

我:人民日报提出来后,其他的一些渠道肯定会有一些反馈

绿:它是一个舆论导向是吗?

我:对,至少它能抛出这个命题,这个是比以前有进步了。这篇文章给你有什么感觉吗?

绿:这篇文章说的问题可能表面上是它说的这样,但实际上这不是80后的问题,中国人历朝历代都是这样,而且现在的衰老期30岁已经很晚了,搁以前可能早就这样了。你看它举的这些例子有一个中国人吗?它说的什么大学一毕业进入职场就变得世故,这些从父辈那儿传下来的的,不是这一代人的突然变化的,只不过每一代人年轻时候干的事不一样,实际上衰老期都一样,以前多大就要孩子了,现在都往后推了。

我;这个我不是很同意。从民国到现在至少有几个时代是中国的年轻人比较牛掰的。首先是五四时期那一拨,所谓的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学习各种东西方文化,探究救国道路...

绿:我觉得每一代人里面的群体分很多种,比方说五四那一代有多少年轻人,大城市有多少年轻人,受过教育的有多少年轻人,这个得细分去说,现在说还想差距不大,是因为好多人已经从农村进城了。真是五四时期城市里念书的和农村念书的还不一样,那时候可能还有私塾呢。

我: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某些年代的年轻人他们浮出水面,至少他们不是沉在底下。比如五四那一代,再或者现在当权的上山下乡的这一批,他们年轻时候经过了串联啊一些运动,文革最早提出红卫兵这个概念是清华附中的中学生,包括高晓松怀念的80年代,很多像他比喻像灯塔一样。而到了这一代真正优秀的那一部分年轻人没办法成为主流,它永远被压在底下了成为一个社会边缘的亚文化。



绿:我始终不是很赞同,这种情况是什么年代都存在。而且人们总爱认为现在这个年代不好了,都认为以前某个年代牛掰,可能是身处这个环境里看到的更多的是不好的,在你不了解的那边儿呢看到往往是美好的。

我:但至少在那个年代有个载体使他们存活下来。哪怕是到80年代当时是有一个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那些写字的、玩音乐的哪怕没有造成世人皆知的影响,但至少在这个主导阶层中会有一个好的口碑,导致这些优秀的东西能够在一个体系当中传播开来。但是到今天随着本来占主导的知识分子阶层社会地位的丧失,[b]双手沾满人民鲜血暴富的人被树为英雄,现在很多东西失去了那样一个载体,这些东西只能在地下。[b][b]导致从主流的视角看过来是一片暮气罩罩。[/b][/b][/b]

以最能代表年轻人文化的摇滚乐为例(据说中国摇滚可划分为7个时代)我粗略来划分一下就两个时代,范流行期和自力更生期。以崔健、黑豹、唐朝、魔岩三杰、郑钧、汪峰到清醒、麦田守望者为止为范流行期,这时候还可以和整个流行音乐体系沾上点边,那时期要么赶上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如崔健),要么有外来资金的支持(如魔岩三杰),要么能和流行音乐沾上点边(如郑钧、麦田),最不济的比如清醒乐队靠自己开印刷厂赚的钱自己办公司自己卖自己,至少能赢得主流媒体的好口碑,至少能去打流行歌曲的榜。而从**乐队开始(此处和谐了)无聊军队、舌头、痛痒到现在的无数活跃在音乐节的大小乐队基本可称作自力更生期,这一时期的摇滚乐队审美和主流社会已经完全没法达成妥协。那种签个大音乐公司出唱片当明星的白日梦中醒来,选择完全的DIY,依靠青年人自己力量存活。好在有迷笛这样的理想主义者的坚持,才能够到今天部分优秀的乐队靠演出也能自给自足。但是这样一代年轻人中的精英,在北京郊区污水横流的农村的破平房里,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社会给他们提供了什么吗?没有。



拿摇滚断代来举例,其实不是单单指的唱歌的这一个小的区域,而是指的整个大的一个环境。到了我年轻的时候开始接触各种文化的时候,我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渠道,都是没有依靠任何主流的那一套,完全是靠自己来经营、传播、繁衍。

绿:那你看了这篇报道是想说他说的不对,还是觉得社会变成了这个样子不能把这个责任扣到80后这一代人身上,它这个表象不对,还是它埋怨的没有道理?

我:这个表象是站在《人民日报》的角度所能开到的表象。

绿:你的意思是说它根源的原因不对是吗?

我:对,根本原因不光是它没有指出来,而且接下来各路媒体的这一波讨论他们也没法说到点子上,所以我才有兴趣来聊这个事。

绿:我跟你说的点不一样,它把80后说成这样,表象是有这样的,实际上只看到了一部分,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可以拿出来说事的。我一直觉得人类往前发展是一个波浪线的,可能现在正处在一个下坡的位置,但同期比总是有高有低的。它把这批人划在下面,我的观点就是它这个就不对,拿老外的的例子就没有什么可比性,文化底子不一样没法说。还有年轻人要怎么表现,中国人一向就不是特别看好你这人特有个性,历来的主流价值都是这样的。这个时候埋怨中国年轻人老了,没有任何道理。年轻人生活在这个环境里,身边大部分人给他的都是不要太出头,这么被压抑着活到30岁了再猛然醒悟回头看老男孩儿,这不是80后一代人的事情,是多少代攒成这样,为什么单说80后呢?应该这时人看到的东西太多了,突然觉得可以为自己活一活了,刚知道为自己活的一代人还没有来得急为自己活,就老了才这样。以前的人就没有什么个人意识,到最近这些年才一点,才突然发现知道了这个事却没有做到,这才是比较头疼的。

我:这个不单单是中国的问题。这个年代它是全世界范围的问题,大家都比较死气沉沉的。

绿:我觉得不单单这个年代,每个年代都是全世界的问题。

我:那肯定不是。至少从2000年到现在全世界范围各种行业都没有出现什么所谓的大师,没有一个像样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它其实是全世界共性的问题,跟七八十年代完全没法比。造成这个的根本原因不是我们集权人家民主, 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商业社会太成熟了,消费的这种东西马上把你的创造力给抹杀掉,在没有出现H&M、ZARA这种量产的超市型的品牌之前,有很多小作坊式的东西,做出来的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个性存在。但后来一旦有大量资本的涌入,出现 H&M、ZARA不管什么知识产权,它就拼命抄你,你设计一个东西非常流行,它马上就抄走了,至于它买好了你再找它打官司的什么的,它无所谓。

社会资源能够分配到年轻人身上的非常有限,整个城市是为中老年人服务的,没有给年轻人任何的空间,所以在英国那样的一个地方会产生街头暴动,年轻人他就是憋坏了,好不容易逮着一次机会,我得上街打砸抢,可以什么都干,这种反应就是典型的压抑之后的,首先你没有给人提供空间,生存的空间就不够,其次相应的社会资源没有给他提供条件,年轻人可能想做事,但没有资源去做,所有的想法没条件去实现,那只能做一些很小范围的事。就像一朵小花,只能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开,没法扩散开来的那种渠道给封死了。所以,英国才会发生街头骚动,发生这种事肯定不能把原因完全的归罪到年轻人身上,整个社会都有责任。这个城市为中、老年服务,他们的本能就是保持住现有的东西,他有一个生活的惯性在那儿,对年轻人的很多想法是没办法接受的,比方说像苹果那种店,你赚那么多钱,害死那么多人,你给人砸一下怎么啦?偶尔让人抢一下对你没多大损失。



绿:牺牲一点维护整个大的稳定。

我:像我们小时候小孩都在街上玩,现在中国小区里都见不到几个小孩,都窝在家里头,现在看得到小孩自己在外头疯的吗?都是婴儿保姆手牵着在底下那种。我觉得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中国才这样,在国外发达国家一样,只有印度、巴西那种平民区可能有半大的小孩疯闹。在其它国家年轻人就是没什么事可以干的。所以会产生英国那种暴动。

我拿摇滚乐那波做例子真的太典型了,以前的像郑钧什么还可以和流行音乐体系沾上点边,我可能运气好签个华纳那种公司,像达达那样的能当个明星去打榜,但到无聊军队那一带整个作品的审美和主流社会已经完全脱勾了,跑得太快,主流完全听不懂这唱的什么玩意,没法再与主流社会的达成妥协,只能做自己的东西。造成这个的原因就是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地位丧失,没有这么一个群体能起到这种领导大众文化向前走了,以前至少这个阶层能提供一定的支持,虽然不一定像魔岩三杰能拉来台湾的钱去香港开演唱会,但至少像清醒那样的媒体一片叫好,圈内的朋友会捧它。但到了后来真的就没有那么一个土壤,大家只能是自娱自乐也好自力更生也好,就完全的割裂开了 ,就是两条线了。以前出了名的那些,它江湖地位就在那儿了,剩下的只能在自己小圈子里积累,但其实从整个社会主流是没有提供任何帮助,甚至很多时候是起的反作用,这个非常不正常的,你现在反过来说这一代人怎么怎么着。

这一代人现在确实没有几个混的好的,原因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你就自己干自己的;要么主流资源都被一帮傻逼占着,你就只能去舔他们的屁眼儿。典型的就是那个《北京爱情故事》的那个导演那样,拍一个垃圾片子完全是为了让投资方能看得懂,让那些电视机前4、50岁的人能看得懂的所谓年轻人的片子。



绿:但是那片我看的还挺高兴的。我下了一整套,我跟我同屋总结了:三个男主人翁分别代表了:高富帅、小中产和男屌丝。最后还是高富帅干掉了屌丝,屌丝不是输在才华、背景上,完全输在了心理上。

我:也就说它还是挺反应社会现实的嘛

绿:我真觉得这片拍得不错,不像有些片一说高富帅就是凭着钱,但这个男主人翁高富帅虽然家里是有钱,虽然也有些少爷毛病,但还是一个正常人,最后那女的把一开始那个男朋友甩了跟了他了也不是图钱。她之前那个屌丝男朋友实在是受不了,其实是屌丝自己把女朋友推到高富帅那儿,然后说“哎呀,你就是有钱,我就是输在没钱上,你看你把我老婆也抢跑了还有我的事业也弄砸了,就是因为你有那么有钱的爹。但实际上整个事情看下来你分析他就是输在自己身上,自己把这个事一步步全弄砸了。

我:它其实这套价值观还是延续的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嘛,那屌丝会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出身, 这就是典型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嘛,他把你按一个病态的方式给培养起来了,完了你得病了,你还不能抱怨他,你完了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那跟《人民日报》干的事情是一样的嘛

所谓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你得真的有一些能够颠覆掉以前思维定式的东西出来,这些东西刚出来的时候可能是刺耳,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看整个人类历史正是这样的一些东西在推动者人类往前进。而不是说前人得了病你接着往下传,现在问题是这种病态发展出来的东西你还只能沿着往前走,这个是最不能忍受的。

你能得出就是这么一个无解的死循环。年轻人也只能拍出《北爱》那样的东西,看的人还说这东西挺真实的,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现实的生活。你如果想改变暮气罩罩的现状的,那必须有些东西是那一代人听了后接受不了的,接受不了的东西怎样让它自由成长,这个是最重要的。

我的方式是:我这么多年虽然我收入也不是很多,但是我会在我的每笔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来用在我想干的这种事情,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青年亚文化。现在都没有一个青年基金,我那时候做那么多事的时候最大感受是,不管你是想做自己的独立品牌,还是做一个比较边缘的像算卦网站也好,我是需要社会资源来给我一定帮助的但是没有那样的资源。我做独立品牌马上碰到的问题是,投资人的思维方式是尽快的去复制已经成功的像无印良品的东西,但是我想做的不是那样的东西,但是你会发现你不按它那个套路来的话,没有东西支持你,如果你自己做出路就是像”李雷和韩梅梅“那样的东西,我自己没有多少钱,去印个几千个T恤我往艺术圈靠一靠办个展,像”李雷和韩梅梅“已经算独立品牌中做得很好的,整个时机掐得很好 ,在网络流行刚火的时候,注册了一个品牌,但最终的结果就是只能搞点小动作,像能猫商店啊南锣鼓巷的店稍微卖几件T恤也就这个程度。如果有基金支持像这样的一些项目的话会很不一样。



而像周易、家庭系统排列、灵气之类的东西,它是不太适合这个时代网络传播的,因为这些东西强调一个现场的体验,你靠看TED视频分享的一个交流思想的方式是没办法来传播,因为TED只是一个简单的施与受的关系,我在上面讲你在底下听,但有很多东西只有你去现场你才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你作为参与者所体验的东西是你即使发生的。 这样的东西又不适合网络,就更需要有社会资源来支持。

所以得把这些东西先抛出来,首先得有一个观念在那儿,就像罗永浩忽悠的是一个情怀,他需要先把人意识层面的东西改变了,然后才会有相应的资本才会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我看到很多人所谓的做公益,不管怀着什么样的目的,他是没有这个意识,他只是很原始的方式在做公益,这儿受灾了我捐一笔钱,资助个贫困小学。其实是他意识很落后,没有与时俱进。这些人应该用更科学的方式来做这些事。比方说我为什么每次从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来用到我自身以外的东西上面,不是我有多高尚,而是我知道那些个祖传的美食能那么好吃是因为有多少年的老汤,你没有这种像酵母式的投入,以后就不可能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或是个怪物,这道理赌王都懂。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来做些事,只是他们还意识不到。

绿:我饿了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