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论基础

AI狂想曲:关于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初步探讨——黑盒理论

2013-05-14 16:57 501 查看
提到“人工智能”四个字,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何为“智能”。

先引用百度百科对“智能”二字的解释:从感觉到记忆到思维这一过程,称为“智慧”,智慧的结果就产生了行为和语言,将行为和语言的表达过程称为“能力”,两者合称“智能”,将感觉、去记、回忆、思维、语言、行为的整个过程称为智能过程,它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现。它们分别又可以用“智商”和“能商”来描述其在个体中发挥智能的程度。“情商”可以调整智商和能商的正确发挥,或控制二者恰到好处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这个定义,也许从当今世界认知科学(尤其是人工神经网络)的角度来看并不十分准确,但基本符合人类对“智能”二字的认知,也可以作为本文论述中的论据。

抛开那些尚有争议的,模棱两可的物种(如原生动物门中的单细胞与多细胞)不说,我们认为“人是智能的”这个定义是毫无争议的,但是这是我们基于现象下的定义,并不是我们证明出来的,也不是我们从现实世界中总结出来的,“智能”二字,是我们在总结人类行为意识时创造的词汇。

基于上述结论,所有通过其他方式描述“智能”的含义(如各种语言中对“智能”的解释)都是在用一种拟合算法无限逼近“智能”的本质,但从来无法进行完全精确的描述,对智能的精确解释,也许智能用【f(智能)=智能】这种递归式的表达,来介绍他自身,那么,借用数学家的话,“人是智能的”,就如同“直线是直的”一样,是一条公理(也就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检验、不需要证明同时也无法去证明的客观规律)。

下面提出一个问题:

在我们窥探微观世界时,世界的运行规则(包括人在内),都是由电子、中子、质子等等“子”(好吧,我也叫不上名来,物理没学好)组成的,这些“子”的运动都是遵循简单的运动规律的,假如我把构成一个人的所有粒子在某一时间点抓拍一张状态(这个想法目前虽然实现不了,但是我们目前可以对少量粒子的状态进行抓拍,所以按时间发展无限推算这个还是有可能的),这张状态图包括每个粒子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海拔)、运动方向、速度、质量及与周围其他粒子的力的相互作用影响,我是否可以根据这张状态图,推算出这个人在下一个时间点的状态、动作、头脑中思维的变化(也许不知道变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是这不过是一组被加密的密码)。

此时来看,这个人智能吗?

我认为,“智能”某种程度上是相对于“机械”的,而“机械”的标识,也许你会说是“不需思考,只是执行”,但从本文的论述,“思考”是个模糊词,不能够为“机械”下经确定义,所以换一个角度来说,“机械”的标识是“可预见下一时刻的状态”,那么相对的,“智能”的一个特性是否可以定义为“不可预见下一时刻的状态”。

说到这,如果你赞成我得到的结论——“不可预见下一时刻的状态”是“智能”的必要条件,那么可预见下一时刻状态的事物或物体,就是“非智能”的。此时,回到刚才的那个问题,刚才提到的“拍照人”(实在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称呼,暂且这么叫吧)是否是智能的?尽管我们对“拍照人”下一时刻状态的运算结果肯定要比“拍照人”的运动结果晚(基于《相对论》),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计算出了“拍照人”在下一时刻的状态。

好吧,我也不愿意承认,但是根据推论,“拍照人”是“非智能”的。

我们再来讨论一个话题,时间倒退三千年,西周时期,如果一个西周人拿着显微镜看草履虫,我有八成的把握确定他认为草履虫是智能的,因为在他的眼中,草履虫会吃东西、会排泄、能游泳,遇到让自己不适的环境会逃跑(回避反应运动),至于它为什么跑,它是怎么想的,西周人不会去深究,因为他还不懂得大脑的复杂运作。

再来做个大胆的假设,以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做一个模拟草履虫的机器人,应该不是难事儿,通过太阳能电板提供能源,让机器人整天在三千年前的一片水域里无规律的绕圈圈,西周人是否也会认为这个机器人是智能的?

也许,判断什么是“智能”,什么是“非智能”,是一个角度问题,站在人的角度,一切人能够懂得,能够理解的事物,都是有“非智能”倾向的,一切人无法懂得,不能理解的事物,都是有“智能”倾向的。那么高一个角度呢?假设有一个“神”的角度,如女娲,女娲既然制造了人,那她肯定是懂的人的工作原理的,按照这个推论,在女娲眼中,人不过是一群按照既定模式执行既定工作的玩具罢了。

好了,别穿越了,回到现实中吧。

说到底,站在“人”的角度看“人”,我们无法确定一个普适定义,严格的定义出什么是“智能”,正如你无法严格定义什么是“爱情”,在“人”的角度看“人”,“智能”是一个唯心判断。

但是我们认为“人”是智能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此时,我尝试重新对“智能”下一个定义——是否“智能”的判断标识,是我们是否了解其内在结构,是否能够完全推断其下一时刻的状态(完全推断是指不掺杂任何概率、统计学结论)。

那么,我能否用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承认一段程序拥有智能呢?将一台计算机隐藏起来,只保留输入输出接口。如果我通过接口与之交流,而不主动了解接口后面的内部构造(眼熟么?BINGO,图灵测试),我会认为,我在和一个“智能”(或许用“智慧体”更精确)交谈。

把程序的运行封装在黑盒中,从外界来看,也许和我交流的人是在互联网的另一边,此时,我对和我交流的这个东西,下了个唯心的定义“和我交流的这个TA是智能的,但是汉语不是TA的母语,所以我们之间有点沟通不畅。”

说到这,也许你明白我的意思了,总结一下:

1、“人”对一个生物或一个物体是否是“智能”的判断是唯心的;

2、黑盒模式下,人有可能将盒子内的东西判断为智能;

3、要想让大家承认你设计了一台拥有智能的计算机,无非是除了设计者外,其他任何人都不知道机器是怎么运作的。

当某天智能家居随处可见,智能管家为你服务,你享受在人工智能给你带来的便捷与快乐时,人工智能的设计者,会孤独的坐在一个角落,因为在他眼中,这根本不是智能,而是一段循规蹈矩的程序。。。。。。

本文的部分论据混淆了微观概念与宏观概念,在各位科学前辈找到宏观与微观的普适理论之前,仅仅能当做一种大胆的猜想。

【注】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csdn.net/ivanyoung66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