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维架构 > 网站架构

关于Exchange 2013架构的一些看法

2013-04-27 01:07 225 查看
终于,微软花了10年时间将邮件服务器又还原到了类似于 Exchange 2003 的架构体系,即前后端(前端负责做验证并代理请求,后端负责投递邮件)。可以说 Exchange 2013 是自 Exchange 2007 以来最大的一次架构调整。 Exchange 2013 是新一代的Exchange邮件系统,请允许我解释这里所提到的“新一代”。 Exchange 5.5 及以下的版本是第一代的产品,这是在AD活动目录诞生之前的最原始的雏形。 Exchange 2000-2003 是第二代邮件服务器产品,因为从2000开始,Exchange将它的绝大部分配置转移到了AD活动目录中。 Exchange 2007-2010是第三代的邮件服务器,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他引入了5种exchange服务器角色,将功能分类更加细化。 Exchange 2013,在微软内部的版本号是Exchange 15,可以称其为第四代的微软邮件服务器。在这一产品中我们又将纷繁复杂的exchange角色整合到了前后端体系(如同 Exchange 2003 一样)。 那微软为什么要在前代邮件服务器上作出如此巨大的改动呢? 就我所知,当 Exchange 2007 发布多角色服务器这一概念的时候,服务器的处理能力远不如现在这么强劲。随着用户数量成百上千的激增,大规模的部署 Exchange 2003 服务器就遇到了巨大的资源瓶颈,微软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便是将不同的邮件处理任务分派到不同角色的服务器上。 根据服务器硬件行业的摩尔定律以及虚拟化技术的成熟,10年过去了,而今的服务器已具备了足够强大的性能。部署多台服务器来分派不同任务已失去了设计的初衷。其实,早在 Exchange 2010 的后期,微软就已经建议将多个角色安装在一台exchange服务器上。 了解容量规划中的多个服务器角色配置 http://technet.microsoft.com/zh-cn/library/dd298121(v=exchg.141).aspx 然而潜在的问题是,即便将角色安装在一台 Exchange 2010 服务器上,这些角色间仍然要遵从同样的传输流程调用TCP网络协议在同一主机上进行通讯,这就使得传输效率由于这些巧费心思的“角色”的存在而大大降低了。正如微软在买这款产品时所提到的: “管理代码的重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IO读写进而以提高性能。” -------------------------------------------------------------------------------------------------- 欢迎关注我的微博 http://weibo.com/pco18 您的顶帖是我发帖的动力↘本文出自 “Professor哥”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professor.blog.51cto.com/996189/1572871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