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转载《一周生活》文章:杨森翔访谈

2013-04-23 20:10 330 查看










[b]习书法:学做人,做学人[/b]

----记吴忠著名书法家杨森翔

本报记者 余成 文玉 文

题记:

杨森翔,笔名羊羽、史适、木飞等。1945年3月5日出生,宁夏灵武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宁夏诗词学会副会长、宁夏作协理事、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银南地区文联副主席、《文苑》杂志主编、吴忠日报总编辑、吴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级编辑、编审。有多部作品出版。

杨森翔休闲时间手不释卷、孜孜以求。对文学、史学、哲学等广泛涉猎,大量业余时间用来读书、读帖。他能诗、擅文,常有散文、小说,评论、随笔及格律诗词见诸报端和网络。以学识涵养书法,以书法营养人生和学术,是杨森翔学习研究书法所遵循的路径,也是一条不断探索并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成功之路。著名书家林散之认为:书法是用学问养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这与笔者主张的文化论是一致的,书法是由技入道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的书法停留在“技”上,而不做“道”的提升,那么他充其量是书匠,而成不了书家。纵观中国书坛大家,无不是学富五车的博学之士。作为一个文化人,杨森翔具有文人的浪漫潇洒之外,也兼具有国家公务员的谨慎理智。杨森翔退休前曾任吴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忠日报》社总编辑,为副厅级干部。因职务关系经常到基层考察、采访,几乎走遍了宁夏的山山水水以及国内的大部分省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经历为他开拓眼界、丰富人生阅历提供了宝贵机会,也使他在书法艺术的学习研究中有海纳百川、胸有成竹的气度和胸襟。

2013年4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杨森翔先生的家里,面对面采访了这位被宁夏文艺界尊称为“银南第一才子”的作家,书法家。

记者:您是在何时开始对书法感兴趣的?平时都临哪位先贤的字帖?

杨森翔:其实我上小学时就对书法,绘画和音乐特别感兴趣。那时学校里缺少美术教员,每到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就拿一把水壶、板凳或别的什么物件,朝讲桌上一摆,让学生自己揣摩着画,从未给我们讲过什么临摹呀、素描呀、透视呀、背景处理呀……之类的专业知识,可是我居然能画得很有立体感,而且把阴影部分处理得恰到好处。但因为家境贫困,买不起纸笔颜料,再加上当时学“小三门”(音乐、美术、体育)也没有什么出路,只好放弃画画的爱好。因为对艺术有超乎异常的喜爱,四年级的时候,我就会识音乐简谱,甚至自己谱曲。初中三年,我在老师的支持指导下苦练了三年小提琴,颇有收获。艺术都是相通的,因为有艺术方面的悟性和积累,以后练字的时候,便有得心应手的感觉。因为工作忙,我真正临帖是从1996年开始的。先是临刘炳森的正书,后来有懂书法的朋友告诉我,临帖应从古人开始,于是,我转而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三年后临郑文公;再三年临王铎;又三年临张迁碑和爨宝子,一直到现在。

记者:您觉得练习书法有什么好处?

杨森翔: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练习书法,不但能领会中国文化的精妙和乐趣,有益身心健康,而且还能涵养德性、增长知识,既可使我们“学做人”,又可使我们“做学人”。古贤有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归一句话:“如其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如其人”。“如”就是“象”的意思。但这里的“象”不是指外形,而是指内涵,即精神层面的东西。那么,书法怎样教我们“学做人”呢?第一,书法讲“品”、讲“格”、讲“正心”。古人云,心不正,则字不正。这就要求我们进行品德和格调的修养和磨炼。第二,书法表现的对象是汉字,而汉字是我们表情达意的最重要的工具,我们在书写那些闪耀着思想光芒的名句格言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启发和熏陶,这是我们品德修养的重要营养。第三,习书最讲究“静”、“专注”、“坚持”……等等,而这些正是我们远离浮躁、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还能总结出许多条,我就不再多说了。那么,书法又怎样教我们“做学人”呢?所谓“学人”,第一层次就是指爱学习的人,第二个层次就是指有学问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者”。因为书法的内容大多是唐诗、宋词、对联以及古今名句格言……这样,你习书法,自然就学到了许多。其实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你为了要学好书法,你必须要对你的书写内容进行研究。比如你书写唐诗宋词,就得研究什么是格律?甚至应该学会自己创作格律诗词;你书写对联,你就得懂得什么是对联?甚至应当学会自己创作对联……等等。这样下来,你习书法越久,你的知识积累就越丰富、深厚,你的知识多了,学问大了,你自然而然就成了“学人”了。不过,这里要强调习书者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无论是“学做人”,还是“做学人”,习书者要自觉刻苦地向这两个目标迈进。一旦“学做人”和“做学人”这两件事做好了,回过头又会对你的书法事业有更大的帮助和促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我们常看到一些书者,由于不懂格律,不懂对联,在落款时分不清“七绝”和“七律”、“上联”和“下联”,闹出一些笑话。如果他们不下决心去学习补课,那是很难成气候的。

总之,要多读书,多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修养,字才能带有儒雅之风。有了学问,人的举止言谈都会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人的格调高了,字的格调也就高了。同时,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向朋友们学习,向有内涵的大儒们学习,虚心请教。

记者:您认为应该怎样练书法?

杨森翔:要踏踏实实地在“轨道里行走”(启功语),即“循规蹈矩”,先入规矩,方能“醇而后肆”。这就好比是火车,它要是在轨道里行赱,便会安全、有效;若是不在轨道里行走,就有可能翻车。“在轨道里行走”,练一日是一日的功夫,练一字是一字的功夫;否则就是浪费生命。还有一点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要谦虚,戒骄戒躁,喜欢自我欣赏的人是不适合写书法的。

记者:常听到“线条”“张力”“质感”,这是什么意思?

杨森翔: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这正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家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语言文字不过关,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更不可能成为一个文学家。书法的语言就是“线条”。线条不过关,你就无法使你写的字变成“书法”。书法线条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张力”,二是“质感”。所谓“张力”,就是要有功力,俗谓“刚劲有力”、“力透纸背”。但这个“力”不是大力士的力(否则举重运动员都成了大书法家了)。书法线条的“力”,是书者的内力通过手、腕和笔管转移到笔尖,再落到纸上的那种“神”力,它是一种表现技巧,代表着饱满,丰富,不单调及丰富的表现力。书法上经常说线条没有张力,意思说感觉单薄和苍白,没有生机。所谓“质感”,就是“象”和“真”。主要指以浓淡、枯润、滑涩、虚实、疾缓、厚薄等笔墨变化来昭示点画的肌理、体积、刚度、轻重等物理性状,从而令我们联想到各种不同的力感、势感。它与书法的“形”(主要指以长短、粗细、方圆、曲直、尖钝、疏密、欹正等元素来构成点画轮廓、字体间架和章法结构)二者的关系是形中含质,质中显形,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书法的韵味、神采。质感的深层原理,要比结字、章法更难解悟,是书法美学史上的千古之谜。

书法的质感,是人们对众多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活经验的长期积淀,从中弃丑取美、进行筛选、取舍而模仿的。比如健壮的生命皆具有饱满、润泽、坚挺、活跃等特征,病态或死亡的生命皆具蔫萎、干瘪、僵硬等特征,于是在书法中就追求点画与结体的饱满、润泽和坚挺,屏弃耷拉、干瘪、僵硬的造型。一个能称得上艺术的字,其质感至少要将上述基本特征同时具备。由于生命的饱满、润泽、坚挺是多样性的,所以书法线条质感的表现也是多样性的。但这种丰富多彩的表现绝对不能离开适度这个前提。故这既需精熟自如的技法,又需广博的知识学养,包括科学敏锐的审美判断能力。书法线条中的质感不是那么简单的采用飞白效果可以表现的,当你写字的时候觉得较上劲了,那就已经失败了,换句话说你努力的去写,就已经失败了,写字的过程是一种轻妙的感觉,在轻妙的感觉中将笔画可以写的更加的有力量感,有质感,平时还是要多加临帖,滴水石穿,水到渠成,质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记者:您比较喜欢宁夏哪位书法家的作品?

杨森翔:宁夏文联主席郑歌平的书法就很有特色,他的字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掣为用,基本功非常扎实,悟性也很高,是对颜体书法的继承和提高,具备了自家面目。作家张贤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的书法不拘一格,处处透视出文人的灵秀和潇洒,在名人书法中一枝独秀,一般人难以企及。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