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牛人是这样炼成的---《奇特的一生》 读书摘录,感悟

2012-12-20 09:43 351 查看

如何想起来要看这本书并做笔记------碎碎念组成的序言

最早是在李笑来老师的《与时间作朋友》一书中,作者提到应当记录每天的时间账本时,提到的楷模人物----柳比歇夫,柳牛。刚看完李老师的书时,感觉明白了,更深刻的理解了一些道理。当时也尝试着开始记录自己的时间账本。 是在一个小本子上,每天早晨用笔写那么几行,记录上一天都干了些什么,时间用在了什么地方。
坚持记了那么几个月,后来又中断了一阵子(尤其是考研那会,2010年后半年),之后上研又想起来,继续记了一段时间,后来干脆就丢下了。那是感觉这个方法是好,但是比较枯燥,而且记在本子上,记上就算完,完全没有回顾。
前阵子,在Kindle上下到这本书,于是就想详细的读读这本书,认真的做做笔记。于是用了大概10+个夜晚的时间,在图书馆里,读完了这本书。在这本传纪式的纪实文学面前,被柳牛深深震撼了,同时也在柳牛的硕果累累一生的大背景下,更为深刻了体会到了“柳氏时间统计法”对一个人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采用了此法的生活,就像有了一个坚固无比的骨架,而且柳牛自己也提到,这种时间统计法已经完全成了他的习惯,没有它甚至无法开始工作.之前对柳牛的这种时间统计法的种种不解和怀疑也已经逐渐消弭。并极为自然的产生了模仿柳牛,记录自己每一天的时间账,并经常统计,观察自己的想法。
于前几个月前,自己便在博客园开设了博客 , http://www.cnblogs.com/elitegoblin/archive/2013/01/04/2844687.html 本意便是将自己的每天的时间账“晒”出来。这比完全写在本子上,写在离线的文档中要有动力的多,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被别人发现,看到的吧。之前几个月没有做到每天坚持,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三天打鱼式的记录。本着这样的想法,于是也想把之前写在纸上的笔记输入到电脑中,并放在网上。
在看《奇特的一生》时候,同时产生了一个Idea,那就是 -----自己奖励自己。完成特定的计划便有物质奖励。 比如12月的计划是记录至少15天的时间账,于是完成了,便奖励了一块CASIO手表,13年1月我也同样打算用这个方法,希望能坚持下来.
同时,写笔记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回顾,现在,自己想,大概每月回顾一下自己的这个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cheer me up!
当然,努力工作并不是一切,也不一定会使自己“成功” ; 不过,还是以这句话结束这个草草的序言吧 :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

精彩笔记节录:

柳牛的方法不是一天形成的 .

我之所以对柳牛发生兴趣,正是由于他不是天才,因为天才是无法分析的,好在天才也不能去研究。天才只适合于让大家来赞美。至于柳牛,吸引人的是他的秘密,他靠这个秘密得意施展身手。尽管他没有制造任何秘密,他批驳了认为他有过人工作能力的说法。

[align=justify]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打扰的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干扰,借口客观条件而认为不适用。啊! 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利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 !把责任往他们身上推往它们身上推,那是多么轻而易举啊。。。[/align]
[align=justify][/align]
[align=justify] (有很多有才华的人)职务确实剥夺了他们很多时间,而且妨碍他们进行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们都习惯了这些情况的制约。他们都幻想能摆脱出来,并经常说,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要大干自己心爱的工作了…他们终于摆脱出来了,每个人都盼到了那么一天。但很快发现,他们谁也不能工作了。他们长时间不肯对自己承认这一点,他们寻找客观理由,也就是寻找新的职务,拖延时日…(真像在说自己,自己现在对自己不得不做的项目的心情:做的时候总埋怨耽误自己的时间,总想闲下来就开始干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看自己心仪已久的书。但是一旦真的有了这样的闲功夫,一下就感觉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就什么都不想干了,开始荒废大把的时间。)[/align]
[align=justify] [/align]
[align=justify] 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他在1936年骄傲的记下了2006小时30分钟的最高工作记录![/align]
[align=justify]平均每天 5小时29 分钟。而战前,大约每天 4小时40 分钟。他清楚的了解这些数字的真正价值,他给自己规定了定额,他拿着秒表监视着自己, 他自己奖励自己,自己惩罚自己 。(震惊世界的柳牛的工作记录尚且只有每天 4,5个小时,不过是平均…好吧,自己也好自为之吧)[/align]
[align=justify] [/align]
[align=justify] 有人有这样的天性:他们所呆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地轴转动的地方.他们从事的工作,就是最为重要和最为必要的工作。[/align]
[align=justify][/align]
[align=justify]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的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align]
[align=justify][/align]
[align=justify] 不,作者根本没有被自己的主人公迷住。作者知道他有很多弱点和偏见…一言以蔽之,什么缺点他都有。但任何人,甚至最伟大的人,也不应当从近处去观察…… (可以推测柳牛在很多方面,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align]
[align=justify] [/align]

附柳牛简介:

  




[align=justify]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全名为Alexander Alexandrovich Lyubishchev. 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 (注意着三个头衔) 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align]
[align=justify] 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26岁,1916年元旦开始),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1916年至1972年)。[/align]
[align=justify] [/align]

参考链接:

《什么是柳比歇夫的时间事件记录法》  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lyubishchev-time-management-intro.html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总结》 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lyubishchev-time-management-summary.html

[align=justify] [/align]

笔记正文:

[align=justify] [/align]

第一章 作者想着怎样吸引读者,读者寻思值不值得看下去

我想叫大家看看,人是多么了不起;看看我们这里有多么出色的人;

主人公的秘密,...这个秘密是—怎么生活的更好.

“任何领域,任何职业,本方法均能使你取得重大成果.”

就生活的内在涵义而论,这个人(主人公)心灵和谐,很幸福,而且它的幸福是一种最高级的幸福.

第三章 作者介绍一些情况;不用说,这些情况全值得惊叹和发人深思

柳牛的治学,博大精深,即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有是个杂家.

他的坐功当然也是极好的.坐功好,不也是某些天才的特点么?柳牛自己就说过,他属于这样一类的学者,给他们照相,不该照脸,该照臀部.

我感兴趣的另一个问题:他,我们同时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情,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到? … 柳牛对我最有吸引力的精粹,核心正是这个方法.

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不问他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这种工作方法是独立存在的.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了柳牛 生活的骨架. 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并且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第四章 谈谈有什么样的日记

信件,手稿都用打字机重新打过,复本订了起来.

柳牛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柳牛的)第一册日记合订本—一本大账簿,用打字机打的,字是红蓝两色,打得挺漂亮.

(柳牛的日记)哪一天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明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这个不清楚是什么)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

几十,几百页都是这种枯燥无味,事务性的记载,每天五至七行.

拿他的日记来看,什么事情也不能打乱这个人规定的工作节拍.

(柳牛)他认为他那些本本是”时间统计”.好比是账簿,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统计支出的时间.

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

第五章 谈谈时间,谈谈自己

“我的所作所为通那些挥霍浪费然而有条理的人一样,对子记得每一笔支出都要记账.我不能说我一点也没浪费,单我总是心中有数,我浪费了多少,是怎么浪费的,为什么浪费的.” – 公元五十年,赛纳卡.

…,大家都没有时间.时间不知哪里去了,越来越少.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就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 公元五十年,赛纳卡

时间原来是不能倒转的,也不能存储起来,把多余的时间放到仓库里.

人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时间的,有时候它压根无处可用,只好消磨时间;时间的令人烦恼之处正是在于它不能不用.结果,人们随性所至,乱花滥用,用来干五花八门的荒唐事.

(柳牛)他无休无止的进行自我工作时间标定.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他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他这时1916年1月1日开始的,时逢元旦,人们往往在这一天发下誓愿:什么再也不干了,什么该干起来.柳牛也是在这一天起的誓.

他的方法是逐步形成的,在1937年的日记中已臻于完善.(用了22年,自己刚开始记也别急着一下就到完美).

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哪一天,56年如一日,柳牛一丝不苟的记下他的时间支出.他的历史长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连他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这份没完没了的结算表上记一笔.

柳牛每天都要结算他度过的时间,算出这个那个都用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牛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嘀嗒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作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

我同他见过2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1小时35分钟”,”1小时50分钟”;然而他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

他借助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的流逝.

早在1921年(记日记的第6年),(柳牛)他对时间统计已经研究停当,可以准确的算出每项工作的时间消耗.(xx小时xx分钟)

(柳牛说他)”对这个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

第六章 作者想追根究底,了解事情的起源

岁月递嬗,具体的方法有所修正,某些东西不得当不重新审议,但是总的人物不变----一旦干了起来,他一辈子也不背离既定目标.

这样到底好不好?给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定的这么死.困住了自己的手脚,戴上了笼头,错过了其他机会,人变得干巴巴的.(自己之前不也这么想过么?)

然而在事实上,柳牛的命运并非如此.他的一生是生气勃勃,和谐协调的一生.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在他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的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

(以下是柳牛青年时代的标准,自己也总是这么YY)科学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做出最严格的自我克制.不是这就是那.不是圣贤和英雄,便是庸人,坏蛋,哪方面都不配做人的人.我们在这里没有中庸之道,如果不能成为榜样,不能成为理想人物,那就什么都无所谓了...... 只有万人才能得到成人,一个人不仅仅做到有良心,规矩正派,那是不够的.(完美主意吧?)

柳牛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回复天性,冒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f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朴实的人性.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时节,而是像易仆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这样,对人,对纳闷科学(工作也是吧?) 都要好一些.

柳牛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的多.帮助他做到这一点的正是他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工作要求...付出与正常人无法比拟的精力,需要消耗比人的一生更多的时间.他当然相信他能做到.单总是要从另外什么地方再去挖掘一些力量,再去挖掘一些时间,(利用时间下脚料? 这个应该不是本书的主线吧,算是记账法的一个副产物了)

第七章 他的方法怎么起的头 (重点章节)

重要的论著,我做得摘要十分详细,甚至现在我在上面仍花很多时间.

“我在青年时代,我的读书方法是我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别人,因为我看的书,比我的同志少.但是,浮皮潦草的看书,有很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会忘记.至于我的看书方法,能是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所以,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志丰富得多.”

年复一年.这个方法以及其他的工作方法,优点越来越突出.(可见,真正想让此法对自己有用,有帮助还是应该坚持,让其成为自己生活的骨架)

(关于其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这里先不摘录.个人觉得这回事对时间进行长期记录,统计的一个结果,自然会形成.)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 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柳牛看数学等书一次也就看1.5~2 小时左右,自己将来也别太苛求自己,2小时上限貌似不错.)”

(这句话,可以写在最开始,按照此方法自己实践是最重要的)柳牛的方法不是一天形成的;(自己由目前状态到养成规律,成为自己的习惯,中间肯定会出现反复.就像自己看<<拖延心理学>>,道理感觉懂了不少,单后来的反复,22天.书的作者自己也有拖延症. 可以每月统计: 崩溃时间.)

人不能都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实际上,正如柳牛亲身体验到的,需要高深学识的工作,他一天至多能干七八个小时.

他记下工作起讫的时间,误差不超过五分钟.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剔出.我计算的是纯时间.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的多.”(柳牛在干别的事之前,停下来计时,应该就是在剔出这段时间.自己现在知道有这回事就好,可以在坚持这个五年之后再考虑精确计时的问题.)

“一般,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的最高记录的一个月是1937年7月,一个月工作了316小时,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是7小时.”(柳牛都只工作7小时,平均7小时也非常不容易;把这当做自己一生效率的上限和对比吧,不太奢望达到了)

“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上. (吃饭,睡觉等)

“工作经验表明,约有十二三小时的毛时间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活动,社会活动,娱乐等等.”(自己考研,状态巅峰士气,每天学习12小时,这就是除了吃饭,睡觉等的学习毛时间)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

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就像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会操心这个计划能不能完成.

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十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者六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十分钟.

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第一类的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的工作.(看参考书,作笔记,写信)

1965年夏季的某一天的日记(已经是记时间账的第50年,方法已经很成熟了):

索斯诺戈尔斯克 0.5 (?不知这里的这个数字什么意思)

基本科研 (图书索引 – 15分钟,陀XX -----1小时15分钟)

分类昆虫学,参观 ----- 2小时30分钟

安装捕捉器2个 --- 20分钟

分析 ----- 1小时50分钟

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

<<消息报>> ---- 十五分钟

霍夫曼的<<金罐子>> ----- 1小时30分钟

给安德郎写信 ---- 十五分钟

共计 :6小时15分钟

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的时间,然后再把一个月的加起来,就拿这个1965年的8月来说,第一类工作的总时间是136小时46分钟.(记下这些指标作为将来自己的参照)其中又包括那些项呢? 请看吧,一切情况在每月小结中都有说明.(总结一套月总结模板,另外如何作月总结?)

基本科研------- 59小时45分钟

分类昆虫学------ 20小时55分钟

....

合计------ 136小时46分钟

(基本科研分类下又有分级,每一级都有详细记录,每条细则所花的时间)

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所有的摘要和评论都规规矩矩的装订成册.这些用打字机打的合订本,犹如读书总结,是融会贯通了的知识的存放处.只要翻一下提要,就可以记起整本书中需要的东西.(作笔记,整理笔记的重要性.自己也得将之前的笔记整理出来了,同时练习附图的画法,VISIO? 程序忠的数据结构图怎么画? 不过别想一步到位,慢慢完善.)

(柳牛连第二类工作,都的文艺书等...)都统计的十分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呢?然而,事情还是弄清楚了.要采用这种方法,必须要知道一切有效的时间,洞察时间中的一切曲里拐弯的地方和空白点.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都一视同仁,一样的宝贵. 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

无话可说,这自有他的道理.因为每个小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个小时和那个小时都是平等的,每个小时都要结算.

结算的同时也是对计划的总结,一总结马上提出下个月的计划. 举例来说,1965年9月的计划包括那些内容?规定xx天在xxx讲课,xx天在哪...接着是哪一项工作要用多少小时,巨细无遗.(自己该如何作计划?自己在坚持记一段时间账后,2month? 也可以试着计划一下了,开始计划的时候可以尝试3天至多一周).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得是我不打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作摘要.凡是必要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行的简介.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需要摘录的书太多,精力暂时衰退,外界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都知道,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我以为,我所取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失不见,不会消亡; 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 他由于做了统计,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每一年过去,柳牛都要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学的一切办法都用上了.素材有的是---那便是每个月的小结.

总结完上一年,就立刻制定下一年的计划.下一年的计划根据柳牛提出的人物大致的安排一下工作.

(先列下一年的中心工作,及必须的工作: 在哪次会议前写出论文等,然后大致安排一下每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实际完成的与计划的误差在1%之内.)

(不做计划使得作者)我心中没有一个准数,对自己没有一个准数.我有什么变化,我的工作精力,我的爱好和兴趣有什么变化...... 说起来,我原来倒是以为了解自己的,可是一接触到柳牛的那些总结,我才明白我其实对自己一无所知,一点也不了解.

节录”......1966年,第一类工作总结1906小时,原计划为1900小时,与1965年相比,增加27小时.平均每日5.22小时,即5小时13分钟.”(这是有了记录,进儿有了计划,进儿能在周末,年末,计划截止的时候对比计划完成情况,进而可以具体分析为什么没完成,原因在哪......)

每天都有5小时13分钟搞纯学术工作,天天如此.整整一年没有休假,没有节假日! 5小时的纯工作时间,也就是说: 5小时内没有歇一会,抽支烟的功夫,没有聊天谈话.没有溜达散步.仔细想想,这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一连几年的数字结算如下:

“一九三七年 1840小时

一九三八年 1402小时

一九三九年 1362小时

一九四零年 1560小时

一九四一年 1342小时

一九四二年 1446小时

一九四三年 1612小时...”

这是基本科研工作的时间,其他一切辅助工作都没有计入.这是创造和思考的时间...

任何一项最最繁重的工作,恐怕都不会规定这样的制度.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只能是出于自己的主动.

年度总结的详细,比得上整个企业单位的总结.逝去的时间,轮廓勾勒的多么精致,多么清楚---那么些表,那么些图,那么些系数.柳牛被公认是最高明的分类学加和数学统计专家之一---确是名不虚传.

其他项内,列入没有看完的书,留下的尾巴,欠下的债:

“XXX ... 五小时

XXX ... 十小时....”

欠债的账单每年重复一次,债务没有减少.

他的总结看起来挺枯燥的,研究起来却很有味儿.人在一年中能干多少事,能见识多少东西阿!太多了!每一份总结都显示了人有多大的潜力,每一份总结都是我们为了人有那么多充沛的精力而感到骄傲.人的精力,如果明智的利用它,能创造多少成果阿!此外,我头一次发现,一年原来有那么大的容量.

除了年度计划,柳牛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定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把度过的时间和做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做个总得鉴定.

第八章 这一切需要多少代价,这代价值不值得付

这些总结要用多少时间? 这项支出原来也统计过了.每份小结,总结的末尾都注明了他们的代价 ------ 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详细的每月小结要耗费一个半到三个小时.统共才这些.再加上制定下个月的计划用一小时.合计是三个小时,而每个月的预算有三百个小时.百分之一,至多百分之二.而每日的记录只用几分钟,不会更多.仿佛是那么轻巧容易,谁这样都可以办到......几乎是习惯成自然了---像上表一样.

年度总结耗费的时间多一些,十七八个小时,也就是说,要花几天的功夫. (基本上,消耗占总时间的1%~2%)做年度总结,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

在一般的镜子面前,人在他自己的目光逼视直辖,总要装出一幅样子,装成什么无所谓,主要的是要装.镜子里照出来的是他自己希望的那副模样.

柳牛的总结公正客观等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历史.柳牛的方法,以它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

我们的记忆是靠什么?靠事件.我们的生活是拿事件来做标志的.他们仿佛是路标,路标之间却是一片空白......

(作者)以往,年轻的时候,每逢过年,我总猛然想起,一年又过去了,我决心要做的,并且也向别人保证了的,又没有做成...... 又是什么都没有做.......拖啊拖,结果是无可再拖了.(真是说到我心坎里面了)

如果我(作者)尽量不去回顾,随遇而安吧,干了就算了,债务太多了. 当然,我也不愿意承认我是破产了.最好不去想它,最聪明的办法是对自己的生活别去思考.(...别着样,不好吧)

(柳牛的方法)柳牛并没有把它强加给任何人,并没有推荐给大家使用---它无非是他个人的工具,方便而不起眼,好比眼镜,用惯了的烟斗,手杖....

第九章 作者照例要做到自圆其说,并找出一个人人满意的公式

看了他的总结和日记,部分是看了他的信,一个钢铁般的人出现在我面前;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去完成既定的任务.

(1942年柳牛的儿子在前线阵亡)柳牛尽管满腔悲痛,却仍是一丝不苟地继续工作.1942年的计划是这样规定的......计划了,也完成了.1942年是效率最高的年度之一.个人的悲剧仿佛没有波及他的工作精力,在日记,总结和计划中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柳牛)他是依靠他那最最合理的方法一手造就了自己;他创造了他的方法,他通过他的方法证明,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只要连续多年有系统的,深思熟虑地采用他的方法,可以超过天才.

他的方法似乎使才能提高了.他的方法是远射程的枪炮,是把所有光线集中到一点的凸透镜,是加强器.他是理智的凯歌.

柳牛按照他那尽善尽美的几何学来安排他的生活,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他的漫长的一生,没有重大的偏差,确认了他的方法的胜利.他在他自己身上做了实验,得到了成功.他的一生,是按照理智的法则安排的楷模.他学会了保持稳定的工作精力;他生前最后二十年,做得工作一点不比他青年时代少.他的方法有益于他的身心......不必去介意那些说什么机械性的责难.对理智也好,对心灵也好,机械行并不可怕.

第十章 本章由柳牛亲自定名为<<论因子总量>>,兼论有此得出的结论

他能够叫时间服从他,但不能左右环境.他无非是个凡人,激情,唉,挫折都能叫他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

(摘自柳牛的信)”纯粹是家庭中的融融之乐,是我撇下了我往常的生活小天地.您是我的老朋友,我向您坦白,连我的学术兴趣也徒然低落了.....”

坦白,即使是对朋友坦白,也需要精神上的力量.

(柳牛总结自己的因子: 父系乐天因子+母系抬杠,饶舌因子 + 流浪因子 + 反教条因子 + “捞”因子,精神上捞,求知;---”我努力获取各种各样的,越来越广泛的知识,始终乐而不倦. ” + 好心肠,善良因子;)

一个科学家,他在学术上声誉越高,他的精神品质水平也越叫人感兴趣;

一年年过去,学生们没有一点遗憾,若无其事的换了导师,师傅,老师,换了头头,换了心爱的画家和作家.但是,谁要是有福气遇见了一个纯洁的,精神世界很美的人,你恨不得把心都掏给他的这样一个人,--- 谁要是遇见了这样一个人,就没有什么可换的了.因为人不可能长得超过善良或真诚.

“稍微有些故作'癫狂',并不坏:小市民会对你e有些讥讽嘲笑,这是一种有益的心理上的锻炼,能让你培养我行我素的精神......”

柳牛也好,贝克列米舍夫也好.都不是在书斋里讨生活的学者,他们谁也没有特别优越的生活条件,谁也不是与世隔绝,不闻不问战前和战争年代的忧虑,风雨和苦难.现实生活并没有放过他们,他们同样遭受不行,吃过苦头.然而,你看他们的信,便可以明白: 他们生活的内容并不是苦难,而是成果.

柳牛在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不得不兼课,兼任其他单位的顾问.需要帮助妻子,需要养活一大家子人: “......但是没做多少,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去跑商店,去排队买煤油和其他东西.妻子也有工作,很困难.我数学搞的相当多;乘电车,坐火车,都在钻研......”

人民的生活便是他们的生活,人民生活中五光十色的侧影同样反映在他的生活中.

一般人的意见也罢,公认的权威也罢,对他都不起作用.在他看来,某种思想是否有权威,并不取决于拥护这种思想的人有多少.

第十一章 谈谈某些学者的一种特性

很多科学家认为事务性的工作并不是分散精力,而是有利于创造的一项条件.这种看法都是有道理的.

对一位科学家来说,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这一工作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例如做做复制品的卡片目录,但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很愉快.这种快感,实际上就是意义本身.

在我们的时代,决心献身于某种旁人看起来极不严肃的工作,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气的,需要勇气和热爱.

对昆虫进行研究也是他生活方法的一个内容,即添加了体力劳动,同时也增添了这项事务性工作的兴味.

第十二章 一切都得付出代价

他认为,在学术方面,举手通过不说明任何问题;科学又不是国会,而且多数往往并不正确.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示非常欣羡柳牛那种从容不迫.顺利安适的生活.柳牛以其一贯的作风,把自己所有的倒霉事开列了一张清单作为对他的回答:

“五岁,从柱子上摔下来,摔断了胳膊;(附上笑来书中的倒楣鬼)

八岁,被一块板压坏了脚;

十四岁,在做昆虫标本切片的时候,割破了自己的手,得了败血症;

二十岁.急性阑尾炎;

一九一八年,肺结核;

一九二零年,格鲁布氏肺炎,

一九二二年,斑疹伤寒;

一九二五年,最严重的精神衰弱;

一九三零年,由于康德拉节耶夫事件,几乎被捕;

一九三七年,列宁格勒(全苏植物保护研究所)危机;

一九三九年,在游泳池跳水没有跳好,得乳突炎.

一九四六年,摔角,后脑猛撞在并冰上.

一九七零年,摔断股骨腰......”

他具有高度的”出事能力”.

第十三章 谈谈矛盾

随着岁月的流逝,柳牛越来越感到时间的珍贵,这种感觉是每个成熟的人都有的,在他则尤为突出,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珍惜每一寸光阴,使他崇拜时间。

他(柳牛)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借鉴的计划工作者的预算,把他的时间统计法比作想向时间作自我剖析更为恰当。

这样,由于他遵循了自己的时间统计法,由于他从不把半小时看成是少量的时间,他做了很多事。

(柳牛的头脑,就像一部机器)从一九一六年起,连续不断的运转,也就是一连运转了五六十年,不出一点毛病。不,已经搞清楚,他本人并不是一个机器人,绝对不是:他感觉到痛苦和悲伤,而且还会干出一些冒失的事来,给自己带来不快。所以在其他一切方面,他受一般人之常情的支配。(柳牛不是超人,圣人,更多意义上也是一个普通人。)

对柳牛来说,预先安排好的不是命运,不是行动,不是心情,而是他的工作。(工作一旦决定下来,就要,也能按计划完成。)

(接下来讲柳牛有时也会毫无计划的分散精力去做一些兴趣所在,和自己主要任务不太相干的工作)但不管什么工作,一经开始,就干到底。(人,自己也一样,干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半途而废)

柳牛显然不善于克制自己。他经常迷上同他完全无关的东西,纠缠到同他完全无关的东西。(那他的计划又是如何完成的?)

…分心旁骛后来在他工作中占据越来越多的地位。他自己也抱怨自己无法抗拒周围环境的诱惑,但我想他恐怕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迷恋… (柳牛也会分心,不按计划来,兴趣,精力被分散,但还是之前的话:任何事,一旦开始,就干到底,这里自己也注意‘非要干到底’和完美主义的关系)

每当他强有力的逻辑思维碰上什么具有无限诱惑力的东西时,他就无法控制自己。

可是这又同他的时间统计法相协调一致呢无论如何无法协调。(果然。。。柳牛也还是会不按计划的‘浪费’时间,这‘浪费’是去做别的工作,而不是和自己似的在玩,空虚,焦虑中度过)

在他漫长的一生,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自己也应该思考精力的分配: 自己的主业和其他事情的时间上的分配,是否应该尽量专精,现在还不太清晰)

柳牛通常对理智评价很高,然而他自己的行动却缺乏理智,不善于算计、他的自觉纪律还是生效的,不过在结账时,往往会发现他的花销是他绝对支付不起的。

柳牛创造并不断修订自己的时间统计法,他节约时间,都不是为了以后把时间浪费在自己入迷的事情上。在某种程度上,他破坏了自己的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没有能控制住他,没有进行抵制。他的时间统计法像过去为他的长处服务一样,开始驯服为他的弱点服务。

了解一个人—这就是要看到他的矛盾之处。

然而这些矛盾并未削弱他的力量。他对生活,对自己,对科学所作的种种思考并未减少他的积极性。行动的渴望在增长,思维在督促着他。

第十四章 幸福的倒霉鬼

他还制定了一个时间统计法尽管有所偏离,但他还是一直遵循着这个时间统计法来使用时间和精力。

(柳牛)他调整自己的时间统计法,使它成为一种生活方法,就是为了完成预定的任务—然而却未能完成。

…他属于能超越自己可能性界限的那种人。他的身体并不怎么好,但由于遵循一定的生活制度,他长寿一生基本健康。他在各种最为复杂的情况下始终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 他几乎一致从事他想干的和他爱的工作。

---书中提到卡。冯。伯尔 《观察与思考》 (网上目前查不到,碰到再说吧)

我之所以对柳牛发生兴趣,正是由于他不是天才,因为天才是无法分析的,好在天才也不能去研究。天才只适合于让大家来赞美。至于柳牛,吸引人的是他的秘密,他靠这个秘密得意施展身手。尽管他没有制造任何秘密,他皮剥了认为他有过人工作能力的说法。

除了时间统计法之外,他还有几条守则:

“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这是柳牛按自己生活和自己身体的提点拟定的:他好像在研究自己工作能力的心里特点,在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

如果我们自己慢慢吞吞,那么生活就不等人。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打扰的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干扰,借口客观条件而认为不适用。啊! 不依我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利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他们身上推往它们身上推,那是多么轻而易举啊。。。

(有很多有才华的人)职务确实剥夺了他们很多时间,而且妨碍他们进行工作。但久而久之他们都习惯了这些情况的制约。阿门都幻想能摆脱出来,并经常说,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就要大干自己心爱的工作了…他们终于摆脱出来了,每个人都盼到了那么一天。但很快发现,他们谁也不能工作了。他们长时间不肯对自己承认这一点,他们寻找客观理由,也就是寻找新的职务,拖延时日…(真像在说自己,自己现在对自己不得不做的项目的心情:做的时候总埋怨耽误自己的时间,总想闲下来就开始干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看自己心仪已久的书。但是一旦真的有了这样的闲功夫,一下就感觉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开始荒废大把的时间。)

(柳牛给别人回信,用去自己宝贵时间说明,在柳牛心中)科学,学术活动,不能也不应当是最高的目标。应当还有比科学,比时间更为珍贵的东西…(同样不应该为技术而技术)

(柳牛)他属于那么一种罕见的人,当人们同这种人争论时,感到很愉快。当他开始同强有力的对手争论时,他力求理解透彻对方正确的一面

第十五章 本章最好题为“考验”(开不太懂的一章,可以以后回顾)

时间统计法帮助他利用几十年来积攒的全部浩瀚的材料。

在时间统计法的作用之下,尽管周围有一些事件发生,他的生活仍能保持对科学家非常必要和非常有益的平稳性时间统计法有节奏的,以节拍器那种无休止的方式,滴滴答答地计算着一年年,一月月,不让人忘记时间在飞逝

时间统计法为他创造了高度理智和健康的生活。它,他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起居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的,宽宏大度的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悦的工作环境就够了。

(柳牛过着很简朴的生活,他的很多同行生活奢靡),柳牛看到这一切,就肯定会惊讶的重复某位哲学家的一句话:“竟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呀!”这就是自由,他无拘无束

柳牛懂的,一旦独树一帜,就不可能很快得到人们的理解

他的生活并不能算是禁欲主义的,一切看起来都很平常:他从事体育锻炼,他游泳,他散步,他很想买一架新的打字机…

他意识到,这种种(简朴生活,最简单的需求,不去争取物质上的享受)是为了得到自由,为能够保持独立而必须付出的代价。糟糕的是,除了他本人,他最亲近的人和心爱的人,也不得不同他一起支付这一代价。

…人们突然发现,这位高傲的人,这个苦行僧和利他主义者,原来也是有正常的功名心的。他不是爱好虚荣,而是有功名心。(分清这两者的不同,不至于过分苛责自己)

他不期待别人的赞扬,他学会了自己对自己做出公正的评价。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他在1936年骄傲的记下了2006小时30分钟的最高工作记录!

平均每天5小时29分钟。而战前,大约每天4小时40分钟。他清楚的了解这些数字的真正价值,他给自己规定了定额,他拿着秒表监视着自己,他自己奖励自己,自己惩罚自己。(震惊世界的柳牛的工作记录尚且只有每天4,5个小时,不过是平均…好吧,自己也好自为之吧)

…你是你自己最高的审判者。(真的是这样,自己目前的状况,更多的应该为自己辩护,而非一味责难,徒增自己的焦虑。)

(柳牛)他所进行的审判比任何其他的审判都要严格;因为他根据记载下来的事实进行审判,每次都仔细的进行调查。

他不但善于利用时间的下脚料供自己做有益的事,而且还善于把命运给他下的绊子变成好事。不管他被派到哪里,也不管他住在哪里,他总是生活的问心无愧,总是极端紧张的生活。

有人有这样的天性:他们所呆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地轴转动的地方.他们从事的工作,就是最为重要和最为必要的工作。

一天工作五个半小时,一年到头,持之以恒!难道这还不算是成就!这可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这是实现本人愿望的一种幸福。一个实现自己愿望并为自己的愿望生活的人,能给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由此产生了对自己------不是对别人,对别人我们都会,首先应当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不仅生命只有一次,不可复得,而且生命中的每一天也同样具有这种只有一次,不可复得的性质。

有一种精神上的义务,要比保持心灵上的安全感好。

决定人的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为本身,而是他的意图。 ----德谟克利特

柳牛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 怎么干? 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最自己能力的掂量越来越精确。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的道路。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的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最后一章:感伤和自白

以柳牛为例来判断,不仅在紧急的情况下,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人都可以超越通常的可能性来工作。
随着对柳牛文档的研究不断深入,作者情不自禁的回顾了自己,结果深信,他(作者自己)几乎以“低于自己一倍”的效率在工作,这是可悲的。但是作者至今还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感到满意。(不比不知道,不回顾不知道)

只要作者不带任何情绪对比一下事实,那他就能看得很清楚,柳牛在同样五十年中,比作者多读了多少书,多去了多少剧场,多听了多少场音乐,多些了多少东西,多干了多少事。与此同时,他对周围发生的一些,要比作者理解的好的多,领悟的深得多。

…不难证实,(柳牛)不但睡得多,不开夜车,他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至于领略山河景色那就更别提了。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得要比作者多得多。

(柳牛干的事多,’玩’得多,休息的也多),可能性最大的,倒不如说是时间统计法在这里起了作用。

小小的时间统计法,变成了生活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结果,柳牛的时间多了一倍。

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呢?溜走了----去向不明,作者似乎生活的少于自己的年龄…这失踪的时间肯定是在什么地方存在着-----作为对我们的谴责。

柳牛既全面发展,又具有他必不可少的,独一无二的激情。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并没有妨碍他------他放弃了青年时代里下的禁欲主义的誓言。(全力忠于且仅终于自己的事业,其他一概放弃),这是有道理的。

柳牛的方法可以节约原有的时间,但不能增加额外的时间。关键甚至也不在量上:柳牛的时间获得了不同的质。

柳牛对时间的态度格外与众人不同。他的时间不是取得成就的时间,他摆脱了干过别人,多去第一,超越什么获得什么…的愿望。他热爱时间,珍惜时间,不是把它当做工具,而是把它看成是进行创造的条件。他对时间十分虔敬。同时又体贴入微;他认为时间对人们如何使用它并不是无所谓的……

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能干的事和有计划的人使人感到他们是时间的主人。

当作者随心所欲的支配自己的时间时,他体验到一种解放的幸福。(自己在图书馆看自己想看的书时也是这种感觉) 这样的时间充满了光明和安宁。 一天的全部时间都吸取着最重要和最本质的东西,如同绿叶的表层,吸收阳光一般。

对宇宙时间或世界时间-----作者不敢妄加判断,至于人类的时间,他深信人可以学会去感觉的,甚至能听到它潺潺的流逝声。

柳牛的时间如水晶般晶莹,匀称,使人为之惊叹不已。几十年的时间可以一眼看透,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丝毫模糊之处,也没有禁区。在我们的时代能这样坦率的度过一生------这是罕见的事。

不,作者根本没有被自己的主人公迷住。作者知道他有很多弱点和偏见…一言以蔽之,什么缺点他都有。但任何人,甚至最伟大的人,也不应当从近处去观察……(可以推测柳牛在很多方面,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柳牛并没有建树丰功伟绩,可他建树的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这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这一生的奇特性,迷和秘密就在于柳牛把一生中的特殊现象看成是自然现象…可以说,一个人珍惜每一秒,并使每一秒都过得很有意义,同时又把这看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那是最为困难的一件事。

格拉宁谈 《奇特的一生》的创作

好吧,就算这是机器,是唯理主义,是对生活进行监督,把生活变成详细的计划条规,可是,如果这样做,就能保持甚至增加自己的自由呢?如果这样做,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能变得更加丰富呢?如果这一套详细计划,强制自己的时间统计法能导致更广阔的天地,幻想和更丰富的感情呢?……因为这样的结果,人就能变得更美,更有趣,他的生活也变得更充实。

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它是为了更大限度的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能做的,比他所做的要多的无限。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

我们现在利用自己,就如利用自然界一样缺乏计算。我们使用自己的方法不科学。

从读者来信中,特别是从读者口头发表的意见中,我渐渐发现了一种令我惊讶,令我不安的东西。许多是干的,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对柳牛这一十分明智的,合理的时间统计法很感兴趣,指望这个方法带来成效。这种愿望里有某种不对头的东西,某种柳牛所没有的,就像我已在小说中一再强调过的-----预留牛柳牛,与他的时间统计法毫无关系的东西。

这里的问题就在于:只有一个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目标时,这是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因为我在小说中一谈到,柳牛利用时间的方法是与对待时间得到的态度不可分的。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只是给自己,而是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