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机器永远不能代替人类

2012-11-25 10:18 246 查看
前一阵有消息说富士康将用机器人代替工人——似乎机器正在越来越多地占领地球,而且越来越智能,有的比人脑还好使(看看Pandora在揣摩用户喜欢什么歌曲方面做得多精湛!)。

机器会替代人类吗?不会,即使最智能的机器也需要“老师”的指引。而人类就是机器的老师。

机器按智能程度分为三个级别:

第一级:识别

这个层级的机器有识别功能。比如音乐类的app,像MusicID、ShazamSoundHound,它们可以根据旋律“听”出是哪一首歌(前提是它们的“库”里必须有这首歌)。

第二级:索引

也就是横向联想能力,人类清楚地知道为什么会把黄油、花生酱和果酱放在一起说,也知道时间和金钱有什么逻辑关系。如果把这种逻辑赋予机器,它也可以理解。

这两级都是机器可以模拟人脑的地方,因为可以找出一种规律、一种行为模式可以设定给机器。第三级更复杂,因为似乎没有特定的规律可以寻找,当然这也是人类不可替代之处。

第三级:符号化

人脑可以抽象思维,有办法填补一个故事或者一张图片丢失的部分。即便一张图片只有2%是有用的,我们也可能有办法填补剩余的90%。这种“脑补”,比如闻到松针的味道就能脑补圣诞节的画面,没有;比如中国人看到“夕阳”,就会联想起老人、死亡、落寞。松针和圣诞节之间有什么必然逻辑吗?夕阳和死亡有什么关系吗?这种符号化的联想,机器能读懂吗?不能。



机器模拟人类的阿喀琉斯之踵

不可以进行符号化的联想,这是机器致命的缺陷。机器所有的逻辑都是人类赋予的,而号化的联想因为不能整理出特定的逻辑和规律,因此也不适用于机器。

机器人的反应机制是从“库”里寻找匹配或关联信息,是对已有信息的重复利用;而人类的可贵在于:看到一个事件的时候,疑问比答案要多。这种疑问,推动人类创新、发展、梦想。机器无论怎么迭代发展,始终都跟不上人类的速度。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