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The Ph.D. Grind 杂记 by 卢祎

2012-08-12 19:55 393 查看
在邹欣老师的推荐下,我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才把这本PH.D. 回忆录看完。前些日子只能用零碎的时间读一读,今天周末没什么事就一口气从Year Four一直读到了afterword。

阅读过程中我把那些产生共鸣或者觉得有收获的部分标记了出来,现在按照顺序做一个简单的整理。

#Preface#

Philip是MIT的BS和MS,Stanford的PH.D.。父亲是在工业界,母亲在学术界。Philip本身应该是ABC吧?而且求学过程中的学校都是CS专业顶级学府,PH.D.还有Fellowship资助。

#Prologue#

首先Philip谈了下他为什么要下定决心读PH.D.,一是来自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觉得他本科期间的工业界intern实在是无趣。期间还赞扬了下Google和Microsoft,作为在M公司实习的我也算是件很开心的事。

其次,Philip谈到自己的研究兴趣与导师一致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导师才能积极的给予辅导。

最后了解到大多数的全奖PH.D. 是通过做RA和TA来获得资助的,而没有Fellowship的话会少很多学术方向上的自由,因为你的钱是来自导师的grant,当然这也与我之前了解到的差不多。

#Year One#

从中了解到学生大多数是加入到一个已有的项目中,而不会去自己创造性的想出一个idea。在后来他也谈到了,在不与任何人交流类似真空的情况下,想出一个靠谱的想法是不太可能的。

Philip在这一年基本再给导师干苦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在实验室给老师打下手。期间还了解了一个Paper是从书写到被接受的整个过程是什么样的。

#Year Two#

Philip谈到了他想从大公司的实际代码中去挖掘灵感,但是大公司的人没人愿意冒险,startup又担心idea泄露。这点我在实习的过程中也是深有体会,check in那天就签署了一大堆的文件,平时也不能带自己的电子产品,check out的时候也不能带走自己写的代码。

这一年,Philip由于不想做苦力了,就在HCI的方向和其他人做了一些合作,发了一个非一作的Paper,即使不能算在他的Dissertation中。期间Philip还讲了一个paper的作者顺序和被review的基本流程。

#Year Three#

Philip强调了在与一个人合作前了解他的目标和动机是很重要的。如果师从一个AP的话,由于AP有tenure的压力,他能带着你做很多东西。而Tenure的教授没有发Paper的压力,可能很多东西都要学生自己做,但是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教授的人脉使自己的Career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可能在读书期间成为研究的炮灰,中途drop out。

顶级的学校中,1/75的同学会最终成为faculty,而其他学校的比例只有1/200。而且分母中当初又是百经筛选才能获得PH.D的录取,可见faculty的难度。

#Intermission#

Philip由于前三年基本处于一种无产出的状态,第三年结束去MSR (Microsoft Research Redmond) 做了三个月的实习。期间还谈了他以前申请时还悲剧过一次,这次去也是因为一个Connection的推荐。所以Work is not enough, connection is also important. 这一点我也是体会的越来越深,也为自己能到MSRA(Microsoft Research Asia)实习而感到荣幸。

他在MSR的三个月实习过程中,竟然发了3篇Paper,而且还是每天只是9am - 6pm工作。自己上周刚从mentor那里接到一个为期3个月的项目,但是对于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还是没有信心。

#Year Four#

Philip讲述了他一个项目由于准备的不充分,即使对方很感兴趣也没有给他第二次机会去部署的故事。生活中出现机会就一定要努力抓住,而不是让大好机会从手头溜走。

其次,教授们一般只对理论创新感兴趣,至于做出的demo最后能不能变成产品他们是不关心的,也没有人负责产品的转化。基于这点,可能微软的优势就在于,如果一个idea有转化为产品的潜力,那么是有专门部门去follow up的。这也是企业研究院相对于高校的一个优势吧。

最后Philip介绍了一下workshop的paper是这么回事,也从中受益良多。

#Year Five#

这一年是Philip收获颇丰的一年,发了好几篇Paper。期间他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好多论文中提到的实验数据或者实验方法,在别人重现的过程中往往得不到那么好的结果,这点我在平时也遇到过,基于这个idea,他开发了CDE。而且通过他对于CDE的付出也能看出有时他也是个偏执的人,一个产品原型在做出来之后,后续的更新与修订是不会对作者毕业带来积极影响的,而他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上面。
#Year Six#

最后一年,作者用了endgame作为他PH.D.生涯结束的标题,同时也是他决定退出学术界的一年。一共发了1篇顶级会议,和3篇二级会议的paper,还有workshop若干。Proactive是很重要的,无论何时,都要注意人脉的建立,这种关系总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帮助到你。 最后Philip用1万小时的时间终于成功结束了自己grinding的过程。

#Epilogue#

Philip谈了下读PH.D.到底是不是一件fun的事情,其中fulfilling这个词我觉得用的很赞。 在为PH.D学位奋斗的过程中,应该是一生中最有挑战,最有意义,最宝贵的时光。

读罢此文,有很多感想。一是有机会一定要去读PH.D.,即使单单为了Finish my education也要体会这个过程。二是有机会一定要去Redmond见识下微软研究院的总部是什么样的,即使MSRA的科研环境和物理环境很赞。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