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敏捷开发之故事点估算与故事点燃尽图

2011-12-29 09:16 260 查看
一个团队/个人花 10 小时能完成的任务,另一个团队/个人或许需要 100小时;

也有可能团队花了 100小时但是什么都交付不出来;

作为一个用户故事,只有“完成”与“未完成”两种状态,不能使用一个百分比来表达“部分完成”,例如我们不能燃烧掉一个用户故事 1/3 的故事点=来表达它已经完成 1/3了;

基于小时的估算是不精确的,不同人在同一个任务上要花不同的小时数;

花了几个小时在一个任务上不等于这个任务有一部分被完成了, “部分完成”是一个隐藏问题的危险状态,应该避免使用;

故事点估算更简单和敏捷,虽然它很难使用。

基于“小时估算”及基于“故事点”监控的差异,一直是一个具体而微妙的问题,令很多初涉敏捷的组织迷惑。(引用作者的用词,)这真是一个“干净利落”的案例。 能正确使用“故事点”来估算及后续监控,理应不会出现任何异议。但学界也仍然有诸如Mike Cohn 等导师级人物仍认为 Ideal Hours是可用的。我个人的理解,其思路与作者有一点关键不同:在燃尽图更新时,视角并不是记录“已消耗工时”,而是再次估算“剩余工时”。换个角度看,燃尽图的更新体现了一个不断估算的过程。再者,遵守“只有彻底完成的Task才能在燃尽图上获得分数”的规则,也可能有效的避免此问题。
个人体会:从 Burn down的价值取向分析,(彻底)完成了多少、(到底)剩余多少,是重要的;既有的成本投入,不太重要。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