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设计 > 产品经理

图灵访谈系列之一:陈世欣谈产品经理与社区

2011-12-17 08:53 411 查看
原文链接地址:点击打开链接

10月20日,产品经理社区PMCamp、极客社区TopGeek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陈世欣先生来图灵做客,畅谈对产品经理成长和社区发展的看法。以下为图灵社区整理的相关谈话内容。

人物简介:

陈世欣 @StingChen

产品经理社区PMCamp.org、极客社区TopGeek.org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199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获硕士学位,曾在易趣网、安家网、Movoto、和家网等工作,具有13年互联网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经验。现在全球领先的时尚科技公司2Style4You.com任CTO,主要设计和研究电子商务的新型劝导流程和模式,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其原理是根据海量人群的身材新型和时尚的规律,发现穿衣搭配规律,并结合时尚的趋势,形成个人化的推荐系统和时尚建议。在网站上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劝导过程,并根据每个人的行为分析,不断自反馈改变推荐结果,大大提高推荐准确性和转化率的策略。

一、走上产品经理之路

我大学毕业工作一年后,去上海交大读研究生,之后做项目经理。那时候的项目经理类似产品经理,要做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把界面画出来,与客户确认,最后再把它做出来。当时公司做的是OEM产品,为美国那边开发。那个时候没有产品经理这个概念,后来我的工作逐渐发展,但还是以需求和设计为主。直到碰上Python,才又开始写程序。

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现,很多做互联网的公司,老板喜欢参与产品设计。老板认为自己也是用户,喜欢用自己的感觉判断产品是否有市场前景,判断产品设计得好还是坏。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互联网上的大多数人不像老板,认知和经验背景都不同,老板意识不到这种差异,所以会枪毙很多有潜力的产品,而支持那些错误的结论。最近一直有种说法,很多公司不是UCD(User Centered Design),而是BCD(Boss Centered
Design)。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很多公司的产品和技术人员对老板的错误意见却无法反驳,因为很多产品和技术人员没有见过真正的产品经理,很多公司甚至根本没有产品经理这种职位,只有一个所谓的策划或运营,或是销售,或是老板直接参与设计产品,但是这些人都严重缺乏产品研发体系的知识。

于是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大家对产品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有没有一个体系可以让所有人理解产品是怎么做的。于是,我就去找这些体系。我发现其实是有的,相关的书有很多,可是缺少传播。大公司里很多是有体系的,比如淘宝有30多个人,分工很细,但这种方式也缺少传播,还是很多人不知道。

有很多产品经理其实知道自己做产品经理并不那么靠谱,但他不想让老板知道,也不想让其他人知道,所以不管对错都会坚持到底,这就造成一种与技术人员、与市场的对立。从技术角度讲,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好的产品设计观念,所以从公司角度逐渐参与产品,越来越深,希望去影响甚至控制产品的方向。假设我们的技术人员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做完了一个产品,到头来却没投入运营就被公司扔掉了,这是对所有技术人员的侮辱。公司虽然付了钱,但大伙儿加班加点做一件事并不只是为了工资,而是要做出成就感,若是就把产品扔掉那样简单交代了,大家是不能接受的。于是,我开始逐渐参与地更深,去纠错,变成了一个自认为比较专业的产品经理。

二、产品经理社区的缘起和发展

产品的开发过程允许出现错误,但是要总结错误。怎么改?这种体系大公司有,但是不会教给小公司,小公司有自学能力的人,看书也没有问题,但是更多的人不怎么看书,或者看得不深,平时工作就是在糊弄,糊弄的结果就是开发出的产品又乱又烂。还有种人设计基本以抄为主,因为抄比较容易,这种人很多,结果就导致整个中国在产品领域缺乏创新。于是我们就想,是不是能改变这个局面,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请优秀的人来做分享,这就是做产品经理社区的初衷。

我们邀请了一些产品经理高手,连续做了6次公益的分享会。所有来参会的人都是有期望的,他们希望认识高手,获得职业发展秘诀,学到技能知识,促使自己成长。确实很多人认为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坚持来参加活动。我们每次会后都反思,我们虽然觉得这样的会议也算成功,但我认为大部分参会的人不会认为他们得到了满意的解答——当然也不可能给所有人解答。6次会后反思总结认为,培养产品经理这件事,靠这样拉来的演讲者零散做分享其实是不靠谱的,而且讲师资源很有限,靠我们自身的能力,这件事也做到头了。于是我调整思路,一方面把这里分享会的频率拉长,宁愿精一点,少一点,以前是一个半月,以后可能是三个月。如果条件不成熟,也不着急办,因为分享会并不是重点。我们现在新的重点是,找到对产品经理发展的关键点,创办对产品经理成长影响最大的活动,事实上就是公益性培训。因此,在6次分享会后,我们最近连续做了4次公益性培训,包括使用麦肯锡MECE原则和六顶思考帽原则的Google+围观会,学习《行动的召唤》这本书的精华,利用思维导图思考和实践,分析京东商城的劝导系统设计和页面优化等,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参加的人都认为学到非常棒的思维方式和团队组织策略。

三、社区活动的五个层次

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我把做社区分成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网上社区。任何人可以在微博上开个社区,每天分享名人名言,很多人加粉丝去转发,粉丝可以上万,我们已经看到很多了。也可以创办一个博客或论坛,大量转载好的文章。这件事门槛不高,只要肯努力做,花时间就能做到有不错的影响力。

第二个层次是活动。一些人聚在一起,有主题或没主题的聊天沟通,门槛也不高,有一定的社交圈子,找一堆共同兴趣相近的人就可以召集起来。

第三个层次是会议。会议需要对主题、讲师和参加者有明确的要求,可以做得比较好,但会议的问题是众口难调。在一个会议里面,真正能在每个演讲中都学到东西的人可能非常少,由于演讲者和参与者的匹配度不高,很多参与者的时间大部分被浪费掉了。如果是只是为了社交,会议可能还是有好处的。但会议中大部分时间是听讲,也不能打扰别人,社交范围也很有限,所以会议有时候是鸡肋。

第四个层次是培训。会议可能是一个大主题下的多个演讲,而很多演讲没有针对性。参加人也是冲着会议的不同主题来的,完全匹配的比例较低。而培训则是参加者缺什么就补什么,与讲师和课程的匹配度非常高,双方的满意度也可能是最高的。当然高质量培训的门槛也是比较高。

但培训还不够。从社区角度看,培训是来了有长进,不来就没长进,没刺激,学不到东西。有没有什么办法,不来或者来一次,就能有很大刺激呢?有,就是竞赛,这就是第五个层次。竞赛是有目标的,假设京东搞一个首页设计竞赛,提供大奖,为期三个月,那么一定会促使人没日没夜地学习,而且不是一个人在学习,可能是三千人在学习,这很了不得。所以社区的最终目标是竞赛,鼓励大家学习。竞赛不仅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众包,在全球我认为做得最好的社区是Topcoder,这家公司做的就是程序员的竞赛和众包。中国目前缺乏这种气氛,而最能刺激学习的办法就是竞赛,不过竞赛水平的保证,一定要有很好的培训支持和体系支持。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