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一切从点击开始,如何设计iPhone应用?

2011-11-02 01:16 525 查看
  我们是如何使用iPhone应用的

  啊!美丽的梦!温情的iPhone应用设计师的美梦!每当用户沉浸于他设计的应用之中时,设计师就像梦见自己沐浴着阳光在漫步。我们的指尖在屏幕上滑动、点击、缩放、旋转、轻拂,就像芭蕾舞女那优美的脚步。我们很快就理解了屏幕上的每个图标、每个点击的含义;我们很快就看到了每个按钮;我们很快就能驾驭iPhone所有的变化和手势。我们了解应用,因为我们学着如何使用并沉浸于其中,就像应用设计师一样。

  可惜,唉,故事纯属虚构。冷酷的事实是,大多数人完全不认真思考也没必要认真思考应用的设计。最佳的应用设计是看不见的,操作本身看起来就是退回到幕后,而把用户的任务或是娱乐摆到前面的中心地位。创建这样简捷而有效的设计真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移动用户的习惯却让这样的设计高度变得举足轻重。

  大家一般不会在应用上花太多时间。迅速点击屏幕,无心去探索所有的细节,而后切换至其他的应用。他们在跑步机上、车里,甚至在超市里使用iPhone 应用。他们只会瞄一眼屏幕,因为他们还需顾及周边变幻多端的环境——前面的路、表格里的日期还有今晚的电视真人秀。他们并不知道所有的标准触屏手势,也没有兴致去学习新手势。这等于你精才鼎沸的大千世界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斗争。我们称之为人类学接触(Humancontact)。即使有人全神贯注地把玩你的应用,也可能是在拥挤的地铁、嘈杂的餐馆或是客厅里,随时会被打断。也就是说,人们只用一只手操作你的应用,只用一只眼睛看屏幕,只用一部分注意力在你精心雕琢的界面上,这和作为设计师的你所看到的应用可完全不同。


  这个模糊版的应用让大家要引以为戒。你应该更加小心地排布好屏幕上的信息。使用漂亮、大而醒目的视觉风格,并减少输入。下一章,我们会谈及这些话题。另外,受众启动应用的时间和地点,也同样会告诉你,他们的使用方式。

  尽快搞定

  移动环境使用户不能集中精神,用户在这样的环境中使用iPhone,使用的过程会被切成一段一段的,见缝插针于其他活动中。当一个朋友邀你周六去溜旱冰的时候,你停下话语,将相约好的地点输入到日历中,然后立刻继续交谈。当你正在邮局排号,叫到号之前的几分钟,你查了查邮件,看了看Twitter,还有你喜欢的网站。就是这样开开关关。

  优秀的应用能将其自身融入用户繁忙的日程中。这就需要关注界面的效率,尽量只需一两下点击即能搞定。当然,这也需要在视觉上做减法。环境处处令人分心,你不能期望大家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界面。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有些人会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沉溺于游戏中。还有些人会长时间全神贯注地阅读小说电子书,或是将一些想法记录在备忘录中。但是,游戏、电子书阅读器、备忘录等应用,同样的人,可能在下一次只会匆匆花上30秒时间来使用。这就意味着,对于这种使用周期较长的应用,也需要为快速点击进行深入的交互和设计。(从32页开始,你会了解到大家在使用移动应用时,不同的心态。)

  你准备搞个控制飞机的应用。


  满满一箱工具,你只是其中的一把

  用户如此匆忙,他们要急着去干嘛?原来用户常常是急着切换到另一款应用中去。当在埋头设计你自己的应用时,很自然地会全心关注你的应用,也会很自然地以为你的用户也会全神贯注地使用你的应用: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会是iPhone了,而只会是一个超级无敌记事本。你自己作为一个iPhone用户,应该更 清楚这点。所有的应用只是一出长戏之中,众多角色之一罢了。而你也不是这出戏的导演。不仅用户会跳到其他应用中去,其他的应用也会通过推送通知来打断你应用的运行。电话随时都会打来,短信时刻都会弹出,用户还可能希望能将你应用中的内容复制到其他应用中,或者复制回来。也就是说,作为应用的设计师,必须去想象你的应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众应用皆为邻里。你的应用也随之和其他应用共享手机空间,互相传递信息,偶尔还会相互争斗。(在第11章,我们会讨论如何让你的应用融入众应用之中,并避免被垃圾应用的暗箭所伤。)用户iPhone里的应用多如牛毛,这也告诉了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你的应用所扮演的角色。完美的应用只专注一项工作。你应用的构想越天马行空,你的受众就会越搞不清楚什么时候该用你的应用。要把iPhone想象成是一个装着各种各样工具的工具箱。“工具各尽其职”。你要假设大家会有很多其他的工具,这就是说,你的应用不用把所有事情做完。选择好其中一件事,集中精力,然后设法把你的应用简化到够用就好,接着改进,不断地改进。在下一章,你会学到如何让你的应用做好一件事。

  无聊了,变卦了,于是换了

  当你的应用得与其他应用和谐共存时,有时也须与其竞争。iPhone用户走马观花,会尝鲜很多应用,能忠实留下的极少。要是你的应用没法满足他们的兴趣,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换另一款应用。这也意味着他们不会向朋友介绍你的应用(和口碑营销说拜拜吧)。面对现实吧,用户对于应用的关注来得快去得也快,你必须尽一切努力提高用户体验去满足用户需求。若没能给用户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大部分用户是不会回头的。应用的用户都很喜欢尝鲜。他们每个月大约下载10款应用,但是下载之后很少会经常使用或长期使用。研究显示,一般用户启动一款应用不超过20次就会删了它。下 载下来的近15%的应用在手机上熬不过一周,只有三分之一的应用在购买后的两个月,还会继续被使用。在排名靠后的应用中,有些应用虽然热门,但是靠噱头吸引用户(比如播放放屁声音、编造的IQ测试、铃声),没玩几次,用户就会删除。

  如果你就是想开发个图新鲜的应用,那对你可能没什么影响,你或许原本就预料到你的应用只会被人们玩上那么几次。传递了笑声,任务也就达到了。然而如果你想让你的应用下载量持续增长的话,这里有个坏消息:根据某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应用是因朋友推荐而下载的。忠实的用户一传十,十传百,但很少有应用能够拥有庞大的粉丝团。

  双击、缩放、旋转,这都是啥?

  如果你是个iPhone专家,挖掘了iPhone所有的角落功能,这有个头条新闻: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和你一样。花点时间接触一下普通的iPhone用户吧(如果想要惊喜,可以回头看看iPhone新手),看看他们对标准iPhone控件和特殊的触屏手势单击、轻拂、滑动是如何的一知半解。iPhone的触屏可是一大革命,这个创新让iPhone的使用变得易如反掌。所以用户对触屏手势也颇感兴趣。确实,即使是第一次使用iPhone的用户也能立刻发现这显而易见的物理隐喻:滑动屏幕、点击按钮、轻拂数字轮盘、拖拽地图。你可以完全放心地依赖这些交互,因为他们和真实世界中的物体运作得一模一样。一拖拽就能移动,一点击就会按下。


  一旦你开始翘尾巴,不限于使用单击和滑动,你就开始背离群众了。即使是有些标准的内置手势,也有大批人不知道也从没使用过。尤其是需要不止一根手指的多点触摸手势。测试发现,很多iPhone用户 提到多点触摸时,感觉其难以操作,甚至连标准的双指放大缩小的手势都觉得如此。所以,要尽可能选择使用单手指操作,例如用双击来放大地图。忠告各位,你的应用最好要为单手操作优化。(你会在58页学到更多关于如何为单手优化的知识。)

  当然,由于手势并没有展现在界面上,也没带着标签,所以它尤其让用户捉摸不清,也不易发现。举个例子,在内置的“地图”应用中,即使是自称专家的用户也常常难以用双指缩小地图。另外,用户也难以发现横屏模式。例如在“股市”应用中,用户就从未想过旋转屏幕可以查看操作图表。无论你应用里的手势有多简单、多标准、多一致,你也不能自认为这些手势会被人发现。只把手势作为一种完成某个操作的快捷方式,并确保这个操作能够以另外一种(虽说效率一般会更低些)方式完成,这样人们总有办法完成任务。你会在第8章看到关于手势更深入的讨论,还有第9章关于设备旋转的讨论。

  我们可以谅解用户不能立刻意会手势,因为毕竟它们是看不见的。可是,用户连带标签的图标和按钮都可能认不出来。你的应用的新手可能对图标和按钮的意义难以理解。这种情况还不只会发生在自定义的图标上。 甚至有些内置应用里所用的一致的图标,在他们单有图标没有标签的时候,用户一时半会儿也会难以理解。

  笨手笨“指”

  手指是一项辉煌的工程发明,它能出色地掌管各种事儿:一根手指能测量风向,能在墙壁上挖洞,能测量温度,甚至能指挥一架电梯停靠指定楼层。可是,手指在精细的触屏上交互却十分笨拙。触屏笔或是鼠标指针能够很轻易地在一两像素之间点击所想的目标。相比之下,手指就不灵便了。这个笨拙的工具,每次点击都会点到一大片像素,更糟糕的是,手指还会遮挡住屏幕:当你的手指艰难地在屏幕上操作时,甚至连所指的东西都被手指遮住了。

  再加上用户的匆忙、心神意乱,麻烦就大了。没找着按钮;点错了地方;或是本想滚屏,却划多了,点到了底部的图标上。如果你在iPhone屏幕上多放几个可点击的项目,用户迟早会不小心点错。想要设计好触摸操作,就需要仔细认真地工作,并关注人类工程学(人类工程学对很多软件设计师来说还是个新鲜学科)。你会在第3章看到更进一步的讨论。

  那,难道我要为笨蛋而设计?

  烦躁、三心二意、笨手笨“指”、变卦无常、无趣、一知半解,这些辞藻未必是用来形容理想用户的。和你一样,iPhone用户也不傻的。可能你正点击着钟爱的设备的时候,刚才那些辞藻很多却是在描述你。埋头玩弄iPhone不见得是我们唯一可做的事。我们固有的iPhone使用习惯很自然地继承了移动应用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在行走中将事情搞定。这种理念只有在设备足够易用,不再费神之时,才能得到贯彻。

  那还费啥劲?如果大多数人从不会下意识地关注你的设计,如果他们根本不留心甚至不在乎你的设计,那么设计有什么用?为何我们含辛茹苦地推敲细节,而用户却熟视无睹?如果(像你我一样的)用户那么漠不关心你的界面,那么答案就是我们只要做个简化的界面,是吧?

  其实:漠不关心≠简化。

  别人并不想要简化你的应用;他们想要的是简单易用。我们都只是想用iPhone来工作、学习、交流。优秀的应用是透明的,它不会挡住我们的去路。优秀的应用不会让我们思考——至少不会让我们思考该如何使用。优秀的应用不会让我们感觉任务复杂,优秀的应用会让我们事半功倍。点击“起飞”按钮,飞机就飞起;点击“降落”按钮,飞机就会降落。

  要做到简单、易用是困难的。但简单、易用是一个优秀设计的品质保障。很可惜,用户总是报“忧”不报“喜”。他们吹毛求疵,小小的屏幕却放大了界面上的问题 。所以啊,你真的需要含辛茹苦地推敲细节。你的任务就是在用户体验设计的过程中,确保每一张页面、每一个行为都能传递欣喜,提高效率并能达到目标,让每个元素都能触动人心。



  本文摘自《触动人心——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

 


  触动人心——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

  [美]Josh Clark著

  包季真 译

  ISBN 978-7-121-14497-4

  2011年10月出版

  定价:79.00元

  宣传语:这本书对于每个在思考IPHONE应用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

  内 容 简 介

  本书是《Tapworthy: Designing Great iPhone Apps》的中文翻译版。

  可能你设计网站产品或软件界面早已得心应手,可是遇到了iPhone,却感觉无从下手。

  无论你是产品经理、设计师、创业者还是程序员,本书都能告诉你如何从iPhone的角度来思考应用设计。本书能帮助你理解如何设计iPhone应用,要创建一款触动人心的应用,需要如何去综合思考设计、心理、文化、人体工程和可用性问题。在书中,你会看到大量的真实应用的设计实例和思考过程。除大量实例外,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整个iPhone应用设计方法也做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简介

  Josh Clark,设计师、开发者,同时也是一位作家,帮助扫清创意人士向全世界分享想法中遇到技术困难。他作为演讲者兼顾问,帮助了许多公司创建触动人心的iPhone应用和有效的网站。他不会光说不练,有时他会把独创的设计和人性化的软件自己做出来。Josh创造了“Big Medium”,这是一款让常人能轻松管理站点的友好软件。

  在投身互联网之前,Josh在美国波士顿***公司,为许多美国公共广播公司里的节目所工作。他曾向前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分享过对俄国的看法,曾和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妻子南希·里根在农场里漫步,和美国洛克菲勒家族有亲密交往,也曾为电视问答比赛节目写过一些琐碎的问题。在1996年,他创建了名噪一时的“Couch-to-5K”跑步计划,该计划已帮助了数百万懒于锻炼的民众开始慢跑。

  Josh在其网站www.globalmoxie.com上会发表文章,给出建议并撰写代码。你可以在Twitter上关注他:www.twitter.com/globalmoxie。此外,Josh也是Best iPhone Apps和iWork’09: The Missing Manual两书的作者。这两本书都已由O’Reilly Media出版。

  译者序

  遥想六年前,交互设计在大陆刚刚兴起,UCD的概念开始慢慢被大家所认识。那时正和Ryana等同学建起UXStudy(油茶会)。市场上能找到的交互设计书籍少之又少,像宝贝似的,我抱着《交互设计精髓》每天啃一点。那时我渴望每一本能买到的交互设计书籍,希望将它快快读完。

  六年后的今天,触屏手机已经风靡全球。iPhone的App Store带来了手机应用的浪潮。手机微博和LBS更是让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团队都一拥而入。很荣幸在大众点评网有了这样的机会设计了iPhone和Android上的客户端。可是当我需要补充知识的时候,突然发现市场上仅有的中文读物是网上一些组织自愿翻译的《iPhone人机界面设计指南》。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侠少及其同事给予了我这个机会能够将Josh Clark的这本书为我们中文读者所读到。

  感谢Josh等人为iPhone应用设计师,为触屏手机设计领域,也是为我们不辞辛劳地写出了这部作品。书中语言通俗易懂,案例非常丰富,让我在翻译的同时也迅速成长,学到了很多曾经不曾发现的问题。在图书的翻译过程中,Josh也给了不少的建议,同时他也非常高兴作品能与中国读者见面。

  翻译终归是个体力活儿,本书的翻译花费了超过600小时的时间。第一次翻译图书,水平肤浅,为给各位尽量译出至少能看得懂的作品,避免贻笑大方,我寻求了很多行业内的同学一同审阅。他们指出了拙译中近千处讹误或不通顺之处,为能译出本书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们是丁宇(Flex Ding)、朱坤(Kent Zhu)、陈莹(Elya妞)、余子翼(Zerg Yi)、彭永霞、王万林(老三)、坏人。尤其是丁总能在百忙之中还仔细对每处的翻译错误、错别字甚至标点符号都做了详尽的批注,他的认真参与使本书的翻译质量有很大提升。

  最后感谢我的妻子李玲娟及家人,在半年多的翻译过程中,为我分担了许多事,包括婚礼筹备。

  ——老包(包季真)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