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其它

东南融通之殇-网友点评篇(软件企业思考系列之二)

2011-09-07 17:14 387 查看
网址:http://www.itpub.net/thread-1474571-1-1.html

网友1评论:

不单是肤浅,而是根本就没有摸着门。

楼主的帖子里面,都是东南融通的自我介绍材料上的东西,这样的资料,如果拿去给客户讲,这没有什么,但是,你这是在分析为什么东南融通会落到现在这片田地,那么,只能说,你根本就没有摸着门。人常说,如果总在同一个地方摔跤,这时候,就不是要考虑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而是考虑摔跤的人有没有问题。

为什么东南融通表面上一片大好,却被美国公司作为集中的靶子,一打就倒。其实在业界里,从东南融通2007年扩张就不看好他的人就大有人在,而前年开始的强力扩张后,业界就已经是一片“钱多、人傻、速去”,再不去就晚了的声音。这些,楼主如果听不见,而是陶醉于典型的PPT中“公司光荣历史”的资料里,那或者楼主真是一个纯洁的人,或者说说楼主只是一个初哥,根本就不了解IT行业。

【王东恩】:我把东南融通的发展历史罗列出来,是为了详细分析她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发展阶段的发展思路,而不是为了宣传她的光荣历史。我是个入行十年的技术人员,技术能力不高、管理职位也不高,在东南融通属于虾米级别的人物,在公司呆的时间也不长,对东南融通了解不深入。只是对股票和企业感兴趣,比较喜欢想东西,业余时间做点研究罢了。

其实说东南融通为什么会倒,问一个问题就行了。作为一个以金融IT为主业的公司,东南和宇信比,谁大。当然这个问题提出来,东南的人肯定会嗤之以鼻,KAO,我们人比他们多多了。但是人多有用吗?人多没有项目,这些人就是吃钱的机器?咱们算算产品线,宇信实际上是个全方位的公司,包括核心、外围、渠道、信贷、管理,另外,宇信还有很大的金融服务部(指给银行外包),在这几块里,宇信的信贷条线、渠道的网银和CALLCENTER条线,都是国内最大的。而核心、外围、管理也是国内排前几位。而东南呢,东南当然有很多公司,但是其主业仍然是金融IT,而在上面五块中,东南没有核心、信贷、渠道,东南强的只有银行管理系统。那么这就意味着东南的人员过分集中在这一领域,实质上是人材的浪费。

【王东恩】:东南融通现在的业务线非常齐整,她收购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健全其业务线,摆脱对单一业务的依赖。你所提到的银行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渠道系统、渠道(包括:柜面、网银、ATM),通过收购,她都有了。但问题在于,尽管东南融通业务线都有,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进行有效地整合。

当然问题绝不是这么简单,我们知道,金融IT分成上面几个领域,在这里面,管理软件占有的份额到没到1/3都不知道,那么我们看一下两个公司的股票,宇信是3美元多,而东南呢,是19美元。我们想问一下,既然你产品线没别人多,又集中在管理产品这个不大的市场,你凭什么维持这么高的股价?

其实说东南虚做合同,虚构现金流,这些事情,大家都明镜一样,为了撑起这个股价,不做高合同额,怎么能够撑起来。说国外公司打击东南融通,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正是因为你自身的虚假,出的问题表面化,才会让别人盯上是不是?当然,东南如果只有这么些,那反而简单多了,而事实上,东南的问题远比这要多的多。

【王东恩】:纠正一下,不是国外公司在打击东南融通,是美国专门做空股票的机构投资者在打击东南融通。实业公司和投资机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接着说问题:

东南的主业是银行管理软件,但是银行管理系统真的就能比别的领域有更多的市场吗?有更多的赢利吗?其实从十年前,银行管理系统(即BI领域)就被称为金融IT的增长点,但是直到现在,这一块在各公司里都是主营业务里的辅助业务。而这种现象的原因,我当年曾经做过打过一个比喻,我说,对于金融IT公司来说,核心、渠道、信贷,这些条线的市场是种地,每年都会有固定的收成,而管理条线的市场,则是打猎,每年能碰上什么,是全凭运气的。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去分析对于银行来说,哪些系统是必须的,哪些系统是可有可无的。做BI的人总在吹嘘,说上了自己的系统会如何如何,可是经过这么多年后,银行知道,其实没有这些系统一样能够干活,但没有核心、前置、渠道、信贷,那银行就没法开门。是的,咱们都说管理软件是大脑,核心、前置之类的只是小脑和四肢,可做IT的不要忘了,在你IT上线之前,银行也开了很多年了,没有管理软件,我们照样可以用手工的方法来做决策。吹嘘什么客户处理能力,问题是,你的CRM究竟做了什么,值得花上亿元钱。

这就是东南的主营业务市场的情况。这个市场不单是项目不稳定,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项目实施的难度问题。几乎所有的管理项目都存在着结项难的问题,包括ODS、企业报表、CRM、资产负债管理,实际上都存在。越是额度大的项目,越是存在。因此,虽然项目合同额可能很大,但是项目人数众多,实施周期长,往往几百万的项目,要上百个人月还实施。实际上,管理产品线,往往就是在走量,用不断签新合同的办法来保证现金流。而与此同时,反而是核心、信贷、渠道这些产品现在因为产品成熟度很高,能够按期保证项目完成,从而是金融IT行业的核心利润来源,这个对于众多厂商,本来不是什么秘密。

实际上,以银行管理软件为主业的公司,本来就没有几家,即使存在,不久,也会被别的公司所收购,比如菲耐特、润信、瑞阳佳信。这个领域因为不成熟,过分依赖实施人员的素质,一直是存在做大就死的现象。东南融通的结局,只是在这个名单上又增加一行而已。

【王东恩】:如前文我所说,东南融通的管理层早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通过收购其他公司,能以最快的速度弥补业务上的不足。在银行业务线齐整的情况下,能够以银行系统总承包商的资质和实力参与项目竞标,而不是以项目分包商的形式,这样客户只要面对东南融通一个合作伙伴,就能建设所有的IT系统。东南融通就能和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赢得持续的合同和现金流,不失为一个好的商业策略。

钱多人傻速来

东南融通这两年的扩张充满了戏剧性,一直是被同业们所围观的。

其实从金融IT发展以来,就不断地出现那种,似乎要将所有的从业人员都收归账下的公司,上世纪里面有中联、长天,而本世纪开始则有方正奥德、和黄中联,甚至2008年时的宇信似乎也有这个倾向,几乎每隔上三年,就会出现这么一家公司。而被业界称为“钱多人傻”。而这些公司里面,又加了一位,就是东南融通,而且我认为东南融通,也许是这里面最弱的一个,因为其它的公司都是有全线产品,也曾经在某个时期确实有强力的利润点的。这些公司在当时的战略就是认为市场一片大好,公司一片大好,除了缺人之外,没有任何的困难。于是招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招人。一批新人的工资都会高过老人,甚至老人负气辞职之后没有合适工作又回来了,工资也会涨一大块。所以,只要有点经验,都会知道这些公司的十八个月后的结局,那就是全面崩溃。就这一点而言,东南也只是在重复历史而不是创造历史。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关键点还是出在前面的问题上。软件项目、产品和团队是相结合,一个成熟的团队,不要求所有的人都有很高的技术,只要配合好,一个项目往往只要6、7个人在很短时间就能完成,而一个不成熟的团队,则可能人力增加1倍,仍然无法完成,而且这些人的成本可能远高于原来那种成熟的团队。其实这就是问题所在,但是项目经理是不会把人员的技术问题作为理由的,一般都会说,项目人员太少,工作量太大,而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所看到的,也就是项目的问题,然后就开始招人。但是,招来的人派到项目里,项目经理并不了解,只能根据介绍和初步印象来分活,最终却有太多不合格的人进出项目,进而让项目继续拖期。这其实就是项目微观环境的马太效应。

东南的项目,俺们所见到的,评价都不高,其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人员变动十分频繁,人员素质不高。当然,这个并不是致命性问题,因为各大公司也都是如此,只是程度的问题,所以项目还可以继续做,问题总会有,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有时候只要收缩一下项目,将公司的人员集中一下即可解决。实际上,2009年后的宇信就是这么做的,所以,它能够从2008到2009年的强力扩张的后遗症中解脱出来,继续生存下去。

东南的致命问题,是在扩招中,不但招入普通技术人员,而且招入了很多团队,这些团队,则是业界最有名的吃钱机器。我们就拿业界很出名的teredata被东南挖角来分析吧。NCR的TD团队,本身就是薪水很高的,福利待遇也是业界很出名的,而就是这样一只团队有80多人被东南挖走成立了东南的TD团队。我很不清楚东南想做什么,因为国内市场,TD由于产品价格过高,始终只局限于全国性银行,而在省级行和沿海行的推广,面临着很多重实效的银行的质疑。东南拿过来这个团队,实际上是在每个人的薪金大幅增加的基础上的。可以说是一个天价团队,但是这个团队过来,做的仍然是以前的单子。

【王东恩】:余则成说“出来干革命,不就是为了谋个一官半职吗”。

对于我们技术人员来说,被人高薪挖走,就说明市场认可自己的价值,还有什么比这个让人更加开心的。难道每次都要自己主动向公司提出加薪要求吗?每次都要以离职为要挟,才能获得公司可怜的加薪幅度吗?

而从东南融通的角度看,以团队招募的方式,我倒是觉得是挺高明的招数。一个公司要组建核心技术团队是很难的,需要多年的积累,大浪淘沙般的人才筛选,而技术团队就是一个软件公司最核心的资产。招人很容易吗?人很多,只是真正能干活、挑的起大梁的人才太少。挖团队比收购一个公司付出的代价会少很多,把利益全部让给技术人员,而不是老板;即赢得了人心,又灭掉一个公司,花小钱办大事,很划算啊。哪里是什么致命问题啊。

实际上不单是TD团队,TD团队毕竟算是国内的独一份。实际上东南在去年的扩招中,对于团队收购,都是以很高的价码,甚至两年的人就能给到上万,5年的人可以给到1万5以上。这些团队实际上就是吃钱的机器。(【王东恩】:如果真是这样的价格,其实也不高啊。我们不要把自己当做民工便宜卖了啊。)当年,在宇信,有所谓土鳖和海龟之争,海龟瞧不上土鳖,觉得这帮人没文化,而土鳖则更瞧不上海龟,因为这群人除了嘴就没有任何能给公司制造利润的地方。当然,从去年开始,这种斗争结束了,因为海龟们都去东南了。可以说,其实到去年,宇信就认识到某些团队的问题,所以去年有个帖子里面列出的大量管理人员去职,有很大一部分,是宇信的内部整合,有些人,其实就是礼送出境。

所以,在去年,在业界,当大家问起那些仙人的去向,你说东南,那肯定就对了80%。是,金融IT,什么最值钱,人才。但那种能说会道却不能去项目里的人,每个公司有10几个足够了,而不幸的是,似乎整个业界的这种仙人都去了东南。其实,这才是东南崩溃的最大原因,而这点,恐怕连东南的老板都没认识到。

【王东恩】:老板每个月给员工发工资,真能傻到给不干活的人发高工资吗?也许会给个别人发,但决不是普遍如此,也根本不是失败的最大原因。

产品不是说出来的

东南融通有个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自己有什么什么的产品。但实际上呢。我们看看东南最得意的产品收购。菲耐特做了一套Bi-officer,号称“平民的数据仓库”,我们2004年与菲耐特直接竞争时,就曾经受到这个产品极大的压力,但是,到现在,我们却发现,这个产品,在东南融通,却只是出现在产品介绍中,实施中,那是肯定见不着。无论是中信银行的项目、还是大连银行、或者是建总行的管理项目中,都没有发现过这个产品的影子。东南说自己有产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普元EOS作为框架,看到宇信弄出自己的RIDE作为门户,可是东南那套曾经很先进的bi-officer在哪里?

【王东恩】:建议在使用普元EOS之前,把其架构和技术方案弄的很透彻才可以,不要轻易决定!本山大叔说“谁用谁知道”,多说无益。

这就是问题,实际上东南从来就不是一家有过很好整合的公司,几乎每个团队都在用自己的东西,虽然在管理软件领域有众多的员工,但是菲耐特也许只是作为一个团队而已,其实当我们做项目做久了,做大了。就知道,这世界上没有什么超人,只要你有足够的经历,你总会从经验中总结出好的想法,再有一只合作长久的团队,就能做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的产品来。其实bi-officer当年并不算成熟的产品,但是是当年唯一成型的产品,关键是,这套产品毕竟是自己团队开发的,可以不断改进,这样,在此平台之上,做出更多的应用系统来。就不用受制于别人的框架。

但是,我们确实没有看见,我们只是在不同的项目中看到了不同的东南融通,他们似乎毫无形体可言,每个项目组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当然,他们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因为可能这些框架,都由银行来决定。无论在中联、长天、宇信,其实都有自己的主打产品,局面的艰难,更多是因为成本,而东南,我想很多时候的表现,就是三无,只是一个运气好而上市的暴发户,然后收购了一堆公司,于是就拥有了一堆号称的产品罢了。这一点让我想起2002年的高阳,可是高阳人家在收购了金融信之后,也拥有了一套核心产品,并且在交行上线运行,有了完整的立脚点。可是东南,直到最后,有什么,似乎什么地方都有他,但又有什么产品,可以拉出来让大家耳目一新。

【王东恩】:其实业内人士都很清楚,做IT项目不挣钱,只有做软件产品和软件平台才能持续、快速地挣钱。但是在国内做产品和平台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国内开发的软件平台我几乎都不敢用,因为曾经用过,伤不起了)。东南融通也有自己的软件产品(例如工作流开发平台),但是在各个子公司、各个项目组之间并没有共享。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企业管理上,资源整合上。在前文中,我已经提到过,企业收购后,最难的就是管理和企业资源整合,在中国最难的就是制度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东南融通很显然没有整合好资源,或者说还没有来得及做好这个工作,没有开发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平台,以统一的形式去拼市场。

点背不能怨社会

而看了楼主为东南辩护的帖子,只能让我想起一句流行语-“点背不能怨社会”。

【王东恩】:我确实想为东南融通辩护,因为所有人都一边倒的说她不好,说她如何造假,如何不择手段。可是,想想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和我们一样,都处在同样的商业环境下,使用同样的商业规则,而且她做大了,她为什么能做大?难道这里面的原因不值得我们反思吗?当中国的商业规则和美国股市的规则相抵触时,美国股民会利用的,今天他们可以攻击东南融通,明天他们照样可以攻击其他人(例如百度)。而这些公司都是中国的大型公司,如果倒了,我们中国人有什么好处。员工失业,客户利益受损,海外融资更难,其他海外上市公司市值受损。得利的只是美国股民,倒霉的全是咱们自己。我以东南融通为分析样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对行业长远利益出发,自觉抵制不良的商业行为,光明正大做事、光明磊如做人,在国际上树立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形象。

先说说国内的市场环境。什么回扣呀之类的,中国公司在做、美国公司也在做,而且做的正大光明,想想当年的建行王张两行长,就知道,这种回佣甚至是国际通行的。咱就算不是国际通行,起码也是中国所有的公司都遵守的潜规则,怎么到了退市时,东南就埋怨起这点来了,要知道,在美国上市的IT公司不是东南一家。其实每家公司都要计算商业利润,在一个什么价位,提取多少,本来就是定的。也许东南就是要合同额而不要利润,所以给的格外多吧,但东南也因此能够拿更多的单子,什么种子结什么果。这点,东南真的不能抱怨,反而是业界经常报怨东南拿单的手段。

再说说并购,宇信的大单并购也不少。但是人家是在整合产品线,建立全线产品。宇信与易诚的合并,为宇信带来了拳头产品网银和CALLCENTER(科蓝的问题让宇信在这方面的优势更盛),然后又通过易初、润信的收购,带来了核心、信贷、管理这样的全线产品。虽然问题不少,但是这几个是实实在在的收购,实实在在的内功。而东南有什么,列出来的这些公司,到底如何拼图,东南管理层有一个全盘的想法吗?起码俺没看出有什么长线产品可以整合,而现在,则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再说人员外包的利润。东南和宇信(鸿泰)都是靠给建行做服务起家的,而东南尤其如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建行厦开,就没有东南这家公司。直到现在,外包服务仍然是这些公司的稳定的利润来源。当然,随着各家公司都在派人打入这一块,利润的来源逐渐缩小。但是,这不是几家公司的问题,在厦开,东南、宇信、高伟达互相拆台,项目组成员可能随时变换公司又重新进入客户现场,弄得建行最后不得不做出规定,同一个人如果离开项目组进入另一家公司,就不允许再回到项目组。这算什么策略,而这一问题,作为本地的庄家,东南难道不是有最大的责任。这就叫打烂仗。外包,其实是建立项目团队的最佳方式,建行里面,要业务有业务,要技术有技术,绝对是培养公司中生代的绝佳场所,而现在,大家想的只是那不到25000的人月钱。

无论是产品,还是团队,还是主营业务,或者是并购战略,俺都没看出东南有什么明确的策略,倒是从每个行动中,都能够看到过去那些失败案例的痕迹,这样的公司不退市,那可真只能说,美国人的钱,真是太好骗了。

【王东恩】:如前文我分析的,东南融通管理层的经营策略是非常明确和一贯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挖人、挖团队、收购公司,构建完整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的业务线,形成规模效应,集团作战,能够以IT系统总承包商的资质参与项目竞标,以此来赢得客户信任,和客户能够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为了短期赢得单个项目,从而能够持续获得商业合同和现金流。正是一个全产业链整合的思路,是一个好的商业策略。这对大型银行可能没有吸引力,但是对于广大的技术开发实力不强的中小银行来说,有很大吸引力。

另外,为什么不能骗美国人的钱,难道只能美国人骗我们中国人的钱吗?美国的银行收购了大量中国的银行股票,挣了多少钱?美国老百姓每年购买中国低廉的商品,省下了多少钱?我们中国人骗点美国人的小钱,来为中国人服务、创造就业机会,有什么不可以。

网友2评论:

局外人看东南,瞎说。在BI项目中,相当比例的项目用得是BI.Office。因为国内银行用的BI工具,除了Cognos,就是BI.Office,外加已经过时的Hyperion。大连银行的报表平台就是用BI.Office做的,建总行是Cognos+BI.Office的组合,还有招行、广发、光大、民生、兴业、农行等大行都在使用BI.Office。其实除了在东南,还有些业内其他公司也在用BI.Office。BI.Office在东南还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甚至已经获得了海外客户,并为此开发了英文版,开发了iPad/iPhone移动版。只可惜东南出来这么大事件。

网友1评论:

写了这么多,就是想从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东南融通的问题,而不是从商务的角度。其实公司的成败中,技术决定的并不多,但技术细节却是一个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司介绍PPT,每一家公司都写的很漂亮,产品也是如此,一看案例一大堆,但我想,站在技术角度上看,有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景象了。

从商务上看,收购菲耐特本来就是东南融通进入BI领域的一个标志,在此之前,东南实际上就是为建行厦开提供外包服务的中型公司。所以在东南融通的每一个单子都会写上我们在用bi-officer,这个是很正常的。其实我们在各个公司里,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单子,项目合同里包括应用产品、人力实施费用和工具平台,在工具平台这一项下面,就会有自己的工具产品。很多做实施的公司的所谓每年几千万的工具销售额都是这么来的(弄得实施人员也很有意见)。但在技术层面上真正用了吗?这个就很难说了。

Bi-officer的全面情况,因为我不是东南融通的,所以并没有太多了解。但就我所接触的几个东南的项目里,Bi-officer并没有看到。就比如建行,在建总行层面,系统架构及设计都是建行自己定下的,DS+Cognos,最近又加入了普元EOS。而ODSB(分行层面的ODS)系统中,其架构也基本按上述框架来实施的。而在商行层面,很多银行都引入了润乾报表,在很多项目中都用,所以很多报表系统可能是东南融通中标的,合同里也有bi-officer,但项目是用的Bi-officer,还是用润乾,这个我无法确定,但是我见到的几个,还真没有看到。作为国内第一个成型的BI工具,俺一直很关心bi-officer的发展。

bi-officer在刚研发出来时,BI的前端展现工具定位比较模糊,但是随着应用的加深,工具开始专用化,划分为多维展现工具和报表工具。多维展现工具的目标是多维数据灵活展现,代表是BO、Cognos、Brio(至于hypreion,是一个多维数据存储工具),而报表工具的目标则是定位在实现中国式的报表,这个现在的杰出代表是润乾。bi-officer是一个报表工具,还是一个多维分析工具,这个定位东南有没有明确。如果是多维展现工具,那么他与上面三个国外产品的竞争是如何实现的,如果是个报表工具,那么它如何和润乾去PK。其实两者都做,也没什么不可,但往往却是两个都不精。

网友3评论:

没在东南融通呆过,但接触还是蛮多的,在项目中PK过,过去的一些同事,有去东南融通的,也曾接到过东南的电话。作为一个在金融IT行业沉浮十几年的老人,只是想通过东南融通的情况,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其中的很多问题,并不只是东南存在,别的公司都存在。其实东南最致命的,是在盲目扩张下的招人策略。

金融IT企业,能活的长久,不是因为规模大,而是因为成本低。金融IT的特点,是市场十分固定,不存在拓展的空间。全国的银行就是那些家,大家的势力范围基本确定,利润率也固定。由于客户也就是400家左右,因此单子的数据受中国的金融监控政策影响很大,每隔三四年,就会有一个单子很少的年。金融IT企业的主要成本就在人员薪金这一块,因此遇到小年,那些小企业容易挺过来,而那些希望以扩大人员规模来增加市场份额的企业,往往会在小年景中就会崩盘。

东南的问题,是在于,它竟然是在一个正常年景里崩盘的。当然这里面,有美国公司的因素,但即使没有美国公司,以他现在的招人策略,崩盘也不过延迟上一年左右。当然,那种情况下,他仍然可以活着,就象现在的长天、中联、奥德等公司一样。

网友4评论:

网友1虽然分析的较客观,但行文语气上明显有BS东南的嫌疑。感觉东南突然成了暴发户,然后大家潜意识里都嫉妒。就像看到贪官倒台,我们欢庆时本质的想法都是我怎么就贪不上呢。想载跟头还得有能力爬的上去。

网友1评论:

嫉妒这词真是谈不上。如果我是老板,还有可能嫉妒,因为没法改换门庭。大家都是打工的,在宇信是打工,在高伟达是打工,东南融通也是打工。东南融通也不是什么难进的公司。欢庆嘛,这个倒是真的,去掉一个强劲的对手,给大家腾出这么大块的市场,但大家该打单子还得继续打,原来的对手一个也不少呀。

【王东恩】:看到对手倒下,我们幸灾乐祸,这种心态要不得。当年google撤离中国时,百度在欢庆。可是,这些年来,百度活的也闹心。而更加难受的是中国网民,无法再享受到google提供的高质量服务了。对同业公司来说,只有种兔死狗烹的感觉;对客户,只有了少了一种选择的遗憾,何来欢庆!

每一个上市的公司都是暴发户,但不要忘了,纳斯达克上市的也不是东南一家,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更多,大家有钱之后做的事情都是在并购。但这两年被视为暴发户的确实只有东南,那是因为东南表现出了十足暴发户的无脑烧钱行为。对东南的BS倒是真的,因为东南融通在我看来,就是将前人所犯的错误全都重新犯一遍。公司经营都有风险,因此在某个地方摔一跤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别人都摔过跤的地方,接着再摔,那就只能去怀疑摔跤者的智商了。

【王东恩】:不要轻易鄙视别人。在同一条河里摔倒,那是因为河水在流动,而河里的暗礁谁也无法意料。

东南是上了资本市场的战车停不下来了, 每年都要拿出超预期的报表应该会影响决策团队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有点像大跃进。进来的人怎么忽悠我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怎么能忽悠住米国佬。去年宇信的股票也大跌,网上也传出危机消息,但决策层没在报表上动手脚,诚实接受市场考验,这样实诚也就玩不出概念,资本市场也就不可能会亲睐中国金融IT市场业务和利润模式固定,就一传统服务行业,真不知道为什么要说是概念股,根本就没新概念支撑,有多少人决定赚多少钱,人还不能太多

我早就不在宇信了,没必要去吹捧它。当时走其中很大原因就是不看好宇信那种盲目扩张的战略。而现在我为啥对宇信很称赞,就是因为宇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实际上2008-2009年的宇信与东南的策略很象,扩张变成了招人游戏。那时候的宇信,也是充满了假大空,高管会议变成了吹牛会议,所有人说的都是形势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而实际上,在市场额度增长的表面下,则是项目拖期,产品延期,人员膨胀,费用激增。好在宇信的管理层明确的知道了危机所在,及时实行收缩战略,对于IT市场,有所为有所不为,将资源集中在成熟的大客户身上。虽然现在宇信不象前几年那么火,但是明显是很稳健的发展。

其实所有金融IT公司的问题都不少,大家都是队伍流失,都是产品不成熟,都是项目周期过长。但这些是行业问题,无论客户如何抱怨,该上的系统还都是要做的。大家都在叫苦,但是现在的几家大公司,哪家不都是做了十几年了。所以,只要管理层不头脑发热,稳定发展,都还是可以做长久的。真正崩溃倒闭的大公司,基本上都是因为盲目扩张造成的。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