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大数据 > 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第2版)

2011-07-20 16:58 471 查看




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第[/b]2[/b]版)[/b] [/b]
周洪波著[/b][/b]
ISBN 978-7-121-13604-7[/b]
2011 [/b]年[/b]7 [/b]月出版[/b][/b]
定价:[/b]59.00 [/b]元[/b][/b]
16[/b]开[/b][/b]
404[/b]页[/b][/b]
宣传语:畅销书全面升级[/b],[/b]IOT[/b]产业链全景解密[/b][/b]
内[/b] [/b]容[/b] [/b]简[/b] [/b]介[/b][/b]
本书是《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的升级版,全面、客观、公正、系统地描述了物联网理念和产业兴起的历史渊源、相关技术及其共性、应用和业务模式等内容,是作者多年研发实战经验的总结。同时对云计算、SaaS、SOA 等热点技术和产业与物联网的关系做了较详细的描述,有助于理清物联网理念、技术和产业覆盖范围,有助于促进物联网知识的普及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本书可以作为高校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适合其他对物联网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推荐序一[/b][/b]
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书第1版出版后,去年下半年我获赠一本,看了以后觉得本书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涉及的各种技术和业务模式, 虽不一定同意书中的所有观点,但本书从应用角度对物联网系统及相关垂 直行业应用的全面介绍等主要内容,还是和我一直强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 需以“应用为先”的观点不谋而合。 因此我去年在一个物联网工程专业教 材研讨会上说,这本书的出版对物联网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牌”式的意 义。高校作为物联网抢滩的“主战场”,应该响应国家战略号召,有针对 性地设置“物联网工程”等相关专业,有规模地培养“物联网工程”专门 人才, 本书可以作为物联网相关专业教学参考书。
虽然周博士是我们去年成立的“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委 员,但我和他可以说还是素昧平生,只见其书,未见其人,本着对物联网 事业的热诚和对这本书的认同,当周博士请我为这本书的第2版写序时, 我还是欣然应允。
在本书第2版中,作者提出了物联网定义,增加了把物联网的部署形 态分为公有物联网(Public IoT)、私有物联网(Private IoT)、社区物联 网(Community IoT)和混合物联网(Hybrid IoT)等内容,并结合云计算 等理念对物联网技术体系做了进一步澄清,属于首次提出的概念,对物联 网技术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奠定了较系统、全面的理论基础。作者还增加了对绿色智能建筑、智能电网和车联网等典型“杀手级”
(Killer Application)物联网应用的介绍,尤其在车联网领域,商业模式可 能是物联网应用中最清晰的之一,可以率先发展,国家对此也有较大支持 和投入。
尽管有本书的上述努力,目前仍有很多迷茫和不同的说法,在物联网 的定义、认识和产业发展上意见还不完全统一。比如,有人说物联网和云 计算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落地的很少,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忽悠”。 奥巴马总统讲“智慧地球”,温家宝总理讲“感知中国”,我并不相信13 亿大国的温总理被人忽悠了。温总理绝对不缺乏高智商的智囊团,我认为 物联网的确是继互联网信息技术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我认为,一个新概 念出来后,社会上有各种声音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在不断调整中把新的概 念明确下来。我也一直建议和呼吁业内应该“搁置争议、冷静思考、抓住 实质、分类发展、携手共进、力争创新”,多做一些具体的应用。正好本 书最后一章增加了作者实际做过的一些典型案例的介绍, 更加突出实际应 用,更具实用价值。
国家已经把物联网列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个方面,在此之前物联网是 单独的一项。我参加了物联网全国规划的制定,后来物联网被合入新一代 信息技术里,与新能源、新材料等一起,成为七大新兴产业。这并不是一 般的新兴产业,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它具有前瞻性。温总理去年有一系 列讲话,特别重要的是2011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要积极推进新能 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加快物联网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 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研究。这已经写入“十二五”规划了,物联网、互联 网的相辅相成和云计算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的地方,是相互补充的。
我个人认为,物联网和互联网研究的范畴不一样:互联网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方式;而物联网研究的是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关系,这是和互联网研究范畴的不同。物联网首先依据 的是物,没有物就无法构成这样的网络,所以物联网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物 与物连接起来,根据一定的协议,根据人类对社会的各种需求展开工作。 人的社会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如何取得生产的高度发展,提 高生存效率;另一个是使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物 联网是基于这样的人的需求提出来的,所以物联网在信息领域里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方面。
相对来说,物联网、云计算可以算是ICT的“实体经济”,关系“高 效、节能、安全、环保”等国计民生问题,创造“实际价值”;而互联网(网游、SNS等)是“眼球”经济,创造“虚拟价值”,所以国家和政府 更鼓励物联网和云计算,而“资本家”则更关注社交网、网游等目前看来 投资回报更高的传统互联网业务,这也是正常的。应该承认,物联网在世 界范围内目前都还是初级阶段,商业模式不明晰,还不能大规模商用,因 此投资物联网需要谨慎。物联网标准的制订刚刚开始,核心技术也有待突 破,投资者应该谨防其中夹杂的炒作成分。尽管今天物联网发展还有很多 问题,但是预计未来的产值还得很可观的,还是很有潜力的,让我们共同 努力,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在新的起跑线上奔向世界前列而奋斗!

第一版前言[/b][/b]
在当前国际国内社会普遍关注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气候变迁及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物联网在2010年“两会”期间被写入政府工作 报告,确立为五大新兴国家战略产业之一。由于物联网是一个大产业链,横 跨或覆盖众多的产业群,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领域,目前全社会, 甚至在科技战线的物联网从业人群中,大家对物联网的理解和定义都还处在 百家争鸣、缺乏统一认识的状态。本书力求全面、客观、公正、系统地描述 物联网理念和产业兴起的历史渊源、相关技术及其共性、应用和业务模式等 内容,是作者多年研发实战经验的总结。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 物联网系统的DCM三层架构,也就是感知层、传输 层和应用层,以及它们与相关软硬件技术、无线和有线通信协议的对应关系 描述;物联网四大支柱产业群RFID、传感网、M2M和两化融合的划分与应 用描述;物联网DCM三层体系中标准化的可行性分类和分析,提出数据交 换标准是核心的论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应用,并在分析了物联网各 个层面软件的基础上,指出了物联网中间件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本书最后对 物联网业务模式和产业发展方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本书对物联网的全方位描述,围绕作者对物联网理念的如下理解和定 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 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 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 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智能终 端的个人与车辆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和基于云计算的SaaS运营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 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 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 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 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 控、营”一体化。
作为国内物联网产业最早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之一,作者从2003年开始带 领超过100人的研发团队,面向同方股份多年来从事的各物联网垂直行业应 用,开发出了ezM2M业务基础中间件及一系列行业应用套件,取得了较大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书是作者多年物联网/M2M产业实战经验的提炼和 总结,如果它能够帮助读者在了解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方面有所启迪,理解 相关技术的层次架构,并激励大家把握时代的机遇,对做大做强中国物联网 产业做出更多的贡献,那就是一件令人非常欣慰的事情了。
鉴于物联网产业目前受到全社会关注,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做到深 入浅出,普及物联网知识,同时对物联网技术体系、软硬件标准和行业应用 进行归类划分和不偏不倚的全方位介绍,体现专业性。希望本书能够对关心 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行业监管部门、高校物联网及相关专业师生, 以及产业链相关各领域的从业人员、投融资人士等读者群都能有所裨益。由 于笔者水平及时间所限,加上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日新月异、理念不 断翻新,例如,同方新近大力开展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合同能源管理、与无 源无线EnOcean技术联盟的合作等工作,都来不及在书中体现,因此,书中 难免会有局限和诸多不足之处,欢迎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如有侵权内容,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标签: